佛學-貪、嗔、癡
(2008-12-01 15:48:41)
下一個
佛教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般修行人要戒十惡而修十善。十種惡業反過來叫十善業。所謂十惡業指:身三業、意三業、口四業。身三業包括殺、盜、淫。口四業指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三業指貪、嗔、癡(無明)。
貪:(術語)梵語囉哦Ba%ga,染著五欲之境而不離也。例如貪愛貪欲等。唯識論六曰:‘雲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俱舍論十六曰:‘於他財物惡欲為貪。’瑜伽倫記七上曰:‘貪之與愛,名別體同。’大乘義章二曰:‘愛染名貪。’同五本曰:‘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所謂“貪”指“心理貪財、貪名聲、貪權勢、貪淫欲、甚至貪睡覺等都 是貪。明明睡八個鍾頭夠了,卻偏偏要睡十個鍾頭,十個鍾頭剛睡起來 不久,又去睡一下,這也是貪。貪主要是淫欲。十方世界的三世眾生都是這樣,通常要修到三果才能遠離,那是斷五下分結以後的事了
嗔:(術語)又雲嗔恚,動不動就發怒。三毒之一。梵曰訖羅馱Krodha,於苦與苦具憎恚,謂之嗔。使身心熱惱,起諸惡業者。唯識論六曰:‘雲何為嗔?於苦苦具憎恚為性,(中略)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大乘義章五本曰:‘忿怒為嗔。’遺教經曰:‘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決定毗尼經曰:‘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此故。’往生要集中曰:‘或處經雲:能損大利無過嗔,一念因緣悉焚滅俱胝廣劫所修善。’
有的人發怒 ,拍桌子摔東西,乃至拿刀子殺人。有的人發怒時皮笑肉不笑,不動聲色,你根本不知道他在生氣:怒在心裏,而且恨得很深,發起嗔恨心,暗地裏算計。嗔恚心最不好,經裏有說:‘嗔火能燒功德林’。功德林是一棵棵種植,好不容易種成一片樹林叫功德林。但嗔火一發,全部燒光了。還有,嗔心會斷念佛人與眾生的法緣,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 其罪甚大,遠過於貪欲之罪。
嗔恨之後還有一個稱之為無明--癡:(術語)梵語慕何Moha,譯言癡,又曰無明。心性闇昧,迷於事理也。一切之煩惱由之而起。三毒之一。唯識論六曰:‘於諸理事迷闇為性,能礙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曰:‘諸煩惱生,必由癡故。’俱舍論四曰:‘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大乘義章五本曰:‘闇惑為癡。’ 不明白事相。無明有很多層次,淺深不 同,約略而言,有三種,一般多指見惑、思惑。至於塵沙惑要到佛地才斷盡。這裏講的無明叫愚癡,‘要得善果,應當行善’、‘要得解脫,應當修行’、‘要想開悟,應當參禪’、‘要想入實相念佛,應當體究念佛’。
也就是說,在世出世間法上多種修行方法,如何去辨別他,要有智慧。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邊數呼吸,要求開悟。或一天到晚坐在那邊念佛號,不去參究什麽是自性彌陀,而要入實相念佛,這是不可能的;一天到晚大吃大喝說‘要開悟,要解脫’,不可能的,這叫愚癡。”
摘自蕭平實居士的《念佛三昧修學次第》http://www.a202.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