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2024 (111)
日本啊,日本(十四)中國茶道,日本茶道
談了那麽多中國日本,也許會有人覺得我在褒日貶中。
確有此意。
宋朝以後,是不是崖山之後無中華可以商榷,但是文化上每況愈下,雖然略有發展變化,卻基本上沒有大的建樹,比起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唐宋時期的百花齊放,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境界上更是等而下之。
當然日本的很多地方,也是一言難盡,卻終究是在中國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更上一層樓。
說到了千利休,就順便說說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這方麵我也有一個自己的結論:中國有茶無道,日本有道無茶。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氣候海拔地理環境千差萬別,加工手法存貯方法各異,導致茶的品種數不勝數,僅僅從顏色上分,就有綠茶白茶紅茶黑菜黃茶,如果細分下去,隻能望洋興歎。每一種茶都有自己的擁躉,都覺得自己的茶最好,這其中既有物質上的差別,也有精神上的執著,很難說誰對誰錯孰高孰低,隻能以眾口難調結案。
但是,茶不隻有飲品屬性,還有商品屬性,在中國,什麽事兒一跟錢扯上關係,那就妙不可言了。
各種雲山霧罩,天花亂墜,天上地下,神秘理論,神仙皇帝,名人奇事,林林總總,各出奇招,總之一句話,那就是抬高自己,貶低別人,我的茶宇宙第一,別人的茶不值一提,把一個本來應該清清靜靜好好喝茶的事,搞的是烏煙瘴氣,騙子橫行,假貨遍地,不被騙個無數回,不交上多年學費,基本上做不到殺出重圍,知道怎麽喝,喝什麽。
這還沒算茶具。
一把小小的紫砂壺,可以炒到幾百萬上千萬一把,當然你可以說裏麵有大師有藝術,自然有其價值,但是因此而生的種種騙術忽悠,又是一大烏煙瘴氣的世界。
中國茶界的種種亂象和醜態,以我目光所及,完全看不到解決的可能性。
畢竟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目前喝茶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大部分人也用禪茶一味茶道自我標榜,但是以我看來,號稱以茶修身的汗牛充棟,玩真的人卻寥寥無幾,大多數還是為了多賣茶多賺錢,這也不奇怪,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日本茶道,比中國好的多。
首先,是嚴格的家元製度,保證了技術規範幾百年下來沒有變化,還是延續了宋朝的喝茶方式,沒有像中國在明朝變成了衝泡法,唐宋的喝茶方式就被完全拋棄了。
當然,從茶的品飲來說,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給全方位的欣賞茶、享受茶帶來了巨大的飛躍。也許對茶的品味,這樣的衝泡法就是終極形態了。
其次,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日本產茶品種的單一,造成了日本茶道的局限性,沒想到他們反而因此因禍得福,自成一派。
日本畢竟國土狹小,茶產地少,產品種類單一,基本上都是綠茶,當然他們也可以像中國一樣,采取不同的加工方式,做出來各種品類,但是一則品飲起來恐怕也無甚可觀處,二則看日本人的思維模式,恐怕他們對這樣的發展方向也沒什麽興趣。
日本的茶品單一的現狀,決定了他們的注意力,從品鑒茶本身,擴展到茶具和泡茶的過程上。
於是,日本發展出了自己的茶具美學和茶道。
可以說,由對茶道美學的研究與擴展,日本發展出了廣博深厚的美學體係,影響力所及,遍布各大藝術品類,後世開枝散葉,造福無窮。
他們知道沒有辦法在瓷器細致精美上與中國相提並論,也缺乏製造瓷器的原材料,就另尋蹊徑,轉而研究陶器,沒想到別開生麵,創造出了一番新天地。
對日本陶器的鑒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專著研究。
隻說說他們的茶道。
為什麽我要說他們的茶道有道呢?
所以中國發展出了衝泡法,茶人得其口福,可以享受各種茶,日本人就隻能在茶道上下功夫了。
當然也許還有市場原因,畢竟如果沿著中國的路子走,就會受製於人,推崇自己的茶才能牢牢把控主動權啊。
為什麽我要說他們的茶道有道呢?---等著聽老人家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