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糞叉文學講座)什麽是《第三世界文學寫作》

(2007-11-05 10:48:49) 下一個
在這裏的大部分原創小說其實都不值得一讀。因為隻要你看過前兩句或者前一段就知道作者想要講的是什麽樣的故事,故事的成色如何以及作者的寫作水平還處於什麽時代。當然讀國內的文學雜誌時的感覺也一樣。
這裏不得不牽扯到一個有時會被西方人提起的一個概念,就是所謂‘第三世界寫作’。這一概念主要是指當今在第三世界國家(包括亞非拉)尚行的,但是在文學高度上僅相當於美國三十年代作家德萊塞的那種具有現實主義風格並以反映現實衝突為己任的寫作。其特點是在突出故事中的立場或階級衝突的同時,敘事者以顯而易見的方式偏袒於衝突中的一方,從而表達其外在於文學的某種政治主張。
我承認大陸或者海外(包括這裏)的文學愛好者們會對此表示反感。比如他們會說,我所寫的是美國的生活,是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完全是現代的!眼前的!
但是作為文學創作者,我必須告訴大家,所謂的“真實”完全是“創作”的結果,我們唯一所能做的就是無限地接近真實而永遠無法得到它的實在。也就是說,以寫實主義麵貌出現的所謂“真實”,實際上隻是真正的“真實”的一種,它並不因為它的麵貌而擁有更多的真實性。正相反,它往往是最不真實的一種。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聯想到文革時期的所謂現實主義作品。(在它們的政治立場如何侵害了文學的價值這一方麵我們應該始終牢記在心。)
那麽什麽才是作品中的真實呢?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得回到文學的基本點(亞裏士多德式的)----模仿和再現上。模仿是指一個人盡可能“忠實地”表現出來他所見到的一切,而再現是指一個人如何以他自己的方式把故事給呈現出來。如果我們可以把這裏的中介者(小說裏的敘事者)還原為演員(古代戲劇裏的),那麽上述表達可以還原為/“模仿”意味著演員必須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角色中,而“再現”意味著演員必須重塑角色。
實際上,小說中的敘事者(我們必須承認任何小說/故事都是由某個敘事者轉述的。一篇小說中的作者往往同敘事者有著千變萬化的聯係。在閱讀小說的時候千萬不要混淆了他們之間的關係。)隻能處於“模仿”和“再現”這兩者之間,如果敘事者裝作盡可能地提供了更多的“真實信息”,那麽他就傾向於模仿,而如果敘事者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重現故事,那麽他則傾向於再現。很難說“模仿”和“再現”哪一個更真實,因為所謂“真實”的定義如此模糊以至於對於它實際上永遠隻可能是無限地接近。所以小說中的所謂“真實感”隻能還原為敘事者在該作品中的可靠程度。
這樣看來,並沒有(至少是在文學作品中)所謂真正意義上的“寫實”,而隻有在敘事中的敘事者的角色。這才是理解一個文學作品的起點。我所看到的大部分漢語小說之所以給人感覺完全不入流,在我看來,就是因為其作者們還沒有明白在文學作品中擁有作者,敘事者,主人公們,讀者這四重關係。以至於使他們的創作始終處於某種半報告文學時代。也就是說,
被西方人所嘲笑的“第三世界文學”時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