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配料表依然是認識食品的第一要素,入手之前仔細看一看,就能大幅度降低被坑的幾率,還是不能忽視的。
我們買食品時,是不是習慣性的都會被商家的“宣傳語”吸引,什麽“非油炸”、“0蔗糖”、“無添加”、“0脂肪”等等,讓人聽著都有一種健康安全的感覺,選擇的幾率也更高。
但我勸你,千萬別被這些字眼迷惑了,其中很多都是“文字遊戲”,宣傳語也隻是個“表麵意思”,根本經不起深挖,不看配料表買就等著被坑吧!
1、“非油炸”並非“真的無油”
根據咱們普通消費者的選購經驗,隻要食品上標注“非油炸”,那肯定食品就是無油的或者低油的,比油炸的肯定更健康。
所以,購買零食時,就會不經意的去選那個“非油炸”的。
但其實,油炸與非油炸,並不是有油與無油的區別,它們隻是食物加工過程中幹燥的工藝不同而已,油炸就是需要在油鍋裏炸的,非油炸就是采用熱風烘烤的方式,無需過油的。
因此,所謂的“非油炸”,並不是說食品裏不含油,隻是它不經過油炸這道程序而已。
相反地,非油炸食品,他們往往是在食品烘烤之前,就將油與原材料混合了,必要時,烘烤過程中還會刷上一層厚厚的油,總體下來,用油量並不見得比油炸的低。
因此,我們選擇零食時,注重熱量的話,主要看配料表是否有油以及營養成分表的熱量高低更靠譜。
2、“0蔗糖”不是“真的不含糖”
現在買飲料,最坑的莫過於“0蔗糖”了,我們消費者一看,大大的“0蔗糖”三個字,第一反應往往是不含糖,很健康,但其實大錯特錯。
“0蔗糖”它就是個表麵意思,隻是表示沒添加蔗糖,但不等於沒添加別的糖。
比如不少飲品、酸奶之類的,瓶身寫著大大的“0蔗糖”,但其實,又添加了果葡萄漿、玉米糖漿、麥芽糖等其他的糖,這些糖本質上還是高熱量的來源,純粹的文字遊戲。
而真正想要無糖,我們要看到“0糖”字眼,這種一般不含高熱量的糖,而是一些純代糖,一般就是安賽蜜、木糖醇、阿斯巴甜之類。
這種代糖有甜味,但不會被人體吸收,但因為屬於添加劑一類,過多食用對人體健康也並無好處,總之飲品少喝。
如果想喝又想要不含糖的飲品,認準0糖0卡的,相對更靠譜一些。
3、“其他沒有了”是個商標
如今很多商家,為了體現自己的產品,添加劑少,都會有一句“其他沒有了”或“其他沒了”的文案,讓人聽起來很放心。
但其實,這種宣傳文案,也是文字遊戲,很多都是“注冊商標”,後麵會標注TM,也就是說,隻要是他家的產品,上麵都可以用的。
但具體產品到底是不是真的無添加,還不好說。
所以,為了排除此類情況,我們還是得仔細看配料表,僅憑一句文案很難精確判斷是否有貓膩。
4、“0添加”掛麵其實“鈉含量很高”
很多掛麵,配料表還挺幹淨,基本就是小麥粉、水和食用鹽,沒有額外的添加劑、防腐劑,讓人感覺很放心。
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麵粉中添加的食用鹽,也就是氯化鈉,它是一種天然的防腐劑,商家們為了增加保質期,雖然沒有其他添加,但氯化鈉也是過量的。
這就導致,麵條中的鈉含量非常高,像有的掛麵,每100g中鈉含量高達900甚至2000mg。
要知道,鈉含量乘以2.54就相當於鹽的重量,比如900mg的鈉乘以2.54=2.2g,就相當於每100g掛麵中就有2.2g的鹽。
中國膳食居民指南提到:每天成人吃鹽量不要超過5g,吃多了可能引起高血壓、腎髒等疾病。
而如果按照每100g中含900mg的鈉來算的花,成人吃300g的掛麵,鹽的攝入就已經超標了,還不算添加的醬汁之類。
所以,我們選擇掛麵時,就看配料表中隻有小麥粉和水就行,鈉含量越低越好,如果實在找不到無鈉掛麵,那也盡量選擇每100g含鈉在400mg以下的。
5、“0脂肪”不等於“0熱量”
選食品時,如果處於減脂期,我們也會額外關注是否脂肪含量高低,如果標注“零脂肪”,那顯然更瘦減脂期人士的喜愛。
但千萬別被這文字遊戲耍了,標注了零脂肪,但並一定是零熱量。
比如,我們日常吃的三大能量物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它們都是有熱量的,1g碳水化合物的熱量是4大卡,1g蛋白質的熱量也是4大卡,1g脂肪的熱量是9大卡。
看似脂肪是其中熱量最高的,但其實,通常我們吃的食物中,油脂往往是以調料的形式出現的,在食物中的占比相對較少,真正大量的熱量,反而是來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
所以,選擇食品時,一定注意,並不是標注零脂肪,就一定是零熱量,看營養成分中的能量高低才更靠譜,1千焦=238.9大卡,按照此公式去換算,能量越低,熱量也越低。
編後語
這5種文字遊戲,很多人看完都破防了,讓人有點看不清這個虛假的世界,包括近期爆出的配料表造假風波,讓消費者更沒有安全感。
但總得來說,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配料表依然是認識食品的第一要素,入手之前仔細看一看,就能大幅度降低被坑的幾率,還是不能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