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多吃這種“碳水”,體重腰圍一起掉!(組圖)

(2024-05-28 05:16:43) 下一個

這種神奇碳水,就是抗性澱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發表在知名學術雜誌《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的最新研究,證實了抗性澱粉與減脂間存在因果關係。

#1

什麽是抗性澱粉?

抗性澱粉,近年來受到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因為它是一種可發酵膳食纖維,它在胃和小腸中不被人體澱粉酶消化,但進入結腸後能被腸道微生物群發酵,可以增加腸道有益菌群的數量。

可以說,抗性澱粉能為腸道益生菌提供“食物”,屬於益生元類的碳水化合物。

而腸道菌群紊亂是肥胖的誘發因素之一,可能通過調控炎症反應、脂肪儲存和葡萄糖代謝來影響人體的健康狀況。

那相應的,通過飲食幹預,比如增加抗性澱粉攝入,合理控製腸道微生物群,或許是很有前景的抗肥胖策略。

#2

研究怎麽做的?

圖片來自:參考資料[1]

首先要說的是,雖然研究規模很小,隻納入了37人,但這是一項安慰劑對照、雙盲、交叉設計的臨床試驗,研究質量還是挺高的。

這37名受試者都是體重超標但身體健康,22名男性,15名女性,BMI(體重指數)≥24kg/m2,或男性腰圍≥85厘米,女性腰圍≥80厘米,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

一組先接受8周的抗性澱粉幹預(40g/d),另一組則是接受8周的等能量對照的澱粉幹預。然後進入4周的洗脫期(目的在於清除上一輪試驗的幹擾),然後交換幹預方式,再進行8周[1]。

兩種澱粉都以粉末形式裝在預先包裝好的小袋中,每位受試者每天兩次,每次一袋,每袋與300毫升水混合,在飯前10-15分鍾服用[1]。

抗性澱粉組吃的是“高直鏈玉米澱粉(HAM-RS2)”,這種澱粉抗性澱粉含量高,91.2克約含40克抗性澱粉。

對照組吃的是等熱量且不含抗性澱粉的普通澱粉,約72克。

每輪試驗前後都會監測受試者的身體和代謝指標。

2.1

試驗結果喜人

圖g:MRI測量腹部脂肪,紅色為內髒脂肪,黃色為皮下脂肪。抗性澱粉組內髒脂肪和皮下脂肪都顯著減少。

抗性澱粉組體重平均減輕了2.81千克,腰圍和腹部脂肪都明顯減少。對照組則沒有觀察到明顯變化。

抗性澱粉組的葡萄糖耐量和胰島素敏感性也得到明顯改善,血清中促炎細胞因子的水平明顯下降。

另外,在兩組飲食脂肪攝入量相同的情況下,抗性澱粉還減少了腸道對飲食中脂質的吸收。

研究人員認為,抗性澱粉引起腸道微生物重組,受影響的腸道菌群增加次級膽汁酸的產生,而膽汁酸是連接腸道微生物群與宿主(人體)的重要信號代謝物,這可能會減輕肥胖和胰島素抵抗。

2.2

注意:飲食有控製

研究期間兩組飲食相同,且都是平衡飲食模式。

研究人員在整個試驗期間為這37名受試者提供一日三餐,團隊的營養師設計了總能量滿足輕體力活動的需要的食譜,每天攝入能量男性約1770kal,女性約1450kal,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0%,脂肪占25-30%,蛋白質占15-20%。

受試者們每天可以吃一個水果,但不建議額外攝入含糖飲料或零食[1]。

總之,受試者們還是進行了一定的飲食控製,並不是原有的日常食譜,更沒有“胡吃海喝”。

#3

抗性澱粉減肥,現在可行嗎?

不運動,也沒有很嚴格地控製飲食,隻是日常飲食稍微注意一點,再多吃點抗性澱粉,8周減重超過5斤,這效果還是挺吸引人的。

但目前來說,靠直接補充抗性澱粉減肥還為時尚早。

研究者認為,還需要進一步的試驗監測抗性澱粉減重的可持續性和長期效果。當下也沒有經過驗證的“抗性澱粉減重方案”能夠推廣給大家。

大家也不要覺得抗性澱粉對健康有好處,就盲目購買並增加抗性澱粉的攝入。抗性澱粉吃多了,也可能引起惡心、嘔吐、腹脹、腸蠕動增加或大便次數改變等腸道副作用。

這項研究對日常生活的指導意義,更多是告訴大家,可以在日常的均衡飲食之中,通過適當的食物選擇,增加抗性澱粉的攝入,讓我們的飲食更健康一點。

以日常飲食攝入量來說,可能不足產生跟試驗一樣明顯的效果,但或許有潛在的健康益處。

還要提醒大家一點,別吃太油膩,高脂飲食會抵消掉抗性澱粉的健康益處[1]。

#4

如何增加抗性澱粉攝入?

很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抗性澱粉。

另外,烹飪方式也會影響食物中的抗性澱粉含量。

4.1

抗性澱粉含量多的食物

未成熟的香蕉、木瓜

沒有成熟的香蕉、芒果、木瓜、豌豆、玉米中抗性澱粉含量較高,但相應的口感就不太好[2]。

有些地區有食用生水果的習慣,像我去廣西旅遊時,就在當地吃到用青芒果、青木瓜等加辣椒粉或酸梅粉等調味料製作的小吃——酸嘢,確實別有一番風味。

青木瓜不甜,還可以用來做菜,切絲後加泰式酸辣汁做沙拉,夏天吃非常清爽。

但如果不喜歡吃生水果,也沒必要硬吃。

冷藏或晾涼的米飯、饅頭、麵包、土豆(泥)

這些食物中的澱粉糊化後在冷卻或儲存過程中,因為澱粉老化回生會生成抗性澱粉,4°C是最適宜抗性澱粉生成的溫度,剛好是家用冰箱的冷藏溫度。

米飯、饅頭、土豆做熟後冷藏,抗性澱粉含量會顯著增加,升糖指數也有明顯下降。再加熱後,抗性澱粉也會部分保留,像米飯冷藏後重新加熱,血糖反應仍比新鮮熱米飯要低[3-5]。

如果不太接受直接吃涼米飯,試試壽司、少油版炒飯,相對來說是兼具抗性澱粉和口味的選擇。

土豆(泥)做好最好放涼再吃,抗性澱粉含量也會更高。(注意:土豆泥不要加太多黃油。)

饅頭和麵包可以冷藏保存,吃的時候再烤一烤複熱。【注意是冷藏,不是冷凍。至於為什麽烤,後麵再說。】

玉米片、米線、粉絲、土豆粉、紅薯粉

這些食物在生產過程中也都會經曆加熱糊化以及冷卻時的老化回生,抗性澱粉含量很高。

抗性澱粉更耐消化,所以這些食物的血糖指數都比較低。

直接使用高直鏈玉米澱粉

無論是做菜還是製作甜點,使用高直鏈玉米澱粉代替一般的澱粉,更是直接增加抗性澱粉攝入。

在下廚房上搜“玉米澱粉”,很多甜點製作都會用到,你直接替換為高直鏈玉米澱粉,就可以得到一份更健康的甜點啦。

高直鏈玉米澱粉中的抗性澱粉含量很高也比較穩定,在電商平台很方便就能買到。

4.2

選擇水少的烹飪方式

高溫狀態,澱粉吸水糊化,抗性澱粉含量會降低,食物會更容易消化吸收,血糖反應也會變高。

烘烤、微波加熱等水量較少的烹飪方式,能減少澱粉糊化,如烤土豆抗性澱粉含量高於煮土豆[6]。

這也是為什麽建議大家用烤或微波方式複熱冷藏過的米飯、饅頭、麵包。

另外,高壓烹飪也會降低抗性澱粉含量[6]。用壓力鍋煮得很粘稠的雜糧粥,抗性澱粉含量也是會小於蒸得略勁道的雜糧飯。

以上,就是一些增加日常飲食中抗性澱粉攝入的小技巧,但可能增加胃腸負擔。如果你胃腸消化功能較弱,先照顧胃腸的需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