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不能回避的中國年輕人的隱痛(圖)

(2019-05-03 13:04:50) 下一個

養老
我們即將麵對的養老現實

當你出門坐公交車或旅行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老年人越來越多了?

有人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幾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那時候,90後00後們差不多五十多歲,必將挑起養老的重擔。

這事看似很遙遠,卻是成年人世界裏的現實問題。

在今天的書單觀察欄目,書單君邀請90後作者Tsukasa為大家帶來3個真實故事,它們多多少少代表了我們即將麵對的養老現實。

“最美不過夕陽紅”可能是一種幸運而非必然,在歲月麵前,我們還要麵臨一場嚴峻的考驗。

人生最難熬的,到頭來還是孤獨

1

“我想去養老院。”

這是今年已經75歲的老黃終於鼓起勇氣對他兒子說的話。而這個要求讓全家人都不可思議,甚至感到心涼。

自從去年母親去世後,兒子就執意把老黃從老家接到自己在市區的家裏一起住,方便照顧,以示孝心。從老家臨走前,老黃甚至還得意地跟老街坊們誇獎兒子孝順。

老黃本以為和兒孫住在一起可以共享天倫之樂,但同處一個屋簷下才短短一年,兩代人的矛盾就已劇烈升溫,代溝像一道縱深不見底的峽穀,正在吞噬著彼此的耐心。

在兒子和媳婦眼裏,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從前性情溫和的父親變成了一個冥頑不靈、喜怒無常的糟老頭。

平時兩口子下班,盡量推掉應酬,不敢耽擱就急忙趕回來做晚飯,而端上桌的飯菜稍鹹稍淡,老黃都會沒來由地動怒,甚至摔筷子推桌而去;

晚上臨睡前,勸他睡覺時記得關上電視,老黃也會突然大動肝火,責備兒子是嫌棄他用家裏的電。諸如此類的事情,經常發生。

他們不知道什麽時候會觸及老黃精神的地雷,做事開始小心翼翼。媳婦經常向老公抱怨,但兒子麵對工作的壓力和回家後父親奇怪的脾氣,心裏的委屈根本無處排解。

“老婆,忍一忍,我爸他年紀大了,別和他計較了。”

“怎麽忍啊,我都忍了多少次。”

……

這樣的對話,成了夫妻之間常有的交談,也增加了小兩口間的齟齬。

其實在老家的時候,老黃一直都為人熱心腸,喜歡交朋友,性格也很溫和。街坊四鄰對他讚譽有加,誰家有了矛盾,也常常找老黃出麵調和。

可自從住進兒子家,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會沒來由地發脾氣:“好像心裏有一團火,憋著一口氣,不知道跟誰講。”

其實,他剛被接過來時,因為閑不住,常常想幫忙碌的兒子和兒媳婦打掃屋子,下樓買買菜,回來再燒燒晚飯。可是兒子家住8樓,沒有電梯,上下樓很不方便,而且又患有嚴重的風濕,經常腿疼。幾個月前,他從樓梯上摔下來扭傷了腳,兒子就再也不允許他一個人獨自上下樓。

還有一次,他燒熱水時不小心燙到了自己,雖然不是很嚴重,換來的卻是兒子的一頓教訓。

爸,我不是讓你好好休息嗎??

爸,我們不在家你萬一摔了怎麽辦??

爸,我都這麽忙了你就少讓我操點心吧!!

……

於是老黃再也不做這些事情了。

為了方便他吃飯,每天中午,兒子準時叫外賣上門送午飯。麵對一桌子豐盛的飯菜,老黃卻食不知味。

白天,他隻能一個人呆在這一百來平的屋子裏,除了看電視,似乎找不到其他任何事情做。可他的老花眼很嚴重,所以大部分時間,他或是坐在電視前發呆,或是躺在床上閉目養神。

有時候站在陽台上,看著樓下熙熙攘攘的街道和行人,小區裏鍛煉身體的老人們個個精神矍鑠,老黃心裏隻有焦躁。

兒子工作忙,晚上常常需要應酬不能按時回來。吃完飯後,兒媳婦進屋輔導孫子功課,不能被打擾。老黃隻能和白天一樣百無聊賴地坐在客廳裏,電視聲音裏說什麽也聽不太清楚,就自顧自地發呆著。

好不容易把兒子盼回來,也隻得到不鹹不淡地一句:“爸,你吃過了吧?”不等他應答,兒子就要麽繼續對著手機處理工作,抑或累得洗洗倒頭就睡。

就這樣,老黃和兒子兒媳婦,就像生活在一個屋頂下的兩條平行線,看似距離很近,卻永遠沒有交集。

“心慌。”

偌大的城市裏,老朋友也不在身邊,連個串門的人也沒有。老黃常常覺得憋悶,空氣像凝固了一樣,他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麽,沒有人可以跟他哪怕麵對麵地坐下,認真地聊幾分鍾,在這樣壓抑的心態中,他的脾氣變得暴躁,不受控製。

兒子一家也沒意識到自己哪裏做得不對,隻能小心翼翼地應對著,心力交瘁。甚至覺得自己的孝心被父親不領情地忽視掉,而提出去養老院這樣的要求,又太讓人寒心。

這也不是他們想象中的“天倫之樂”。

像老黃一樣,很多老人一直處在“隱形孤獨”中。雖然生活在一起,但子女工作忙碌無暇陪伴,種種“照顧”可能有時候也隻是一廂情願。

老伴老友的離去,肌體衰老的痛苦,退休後無所事事的落差,缺乏愛好的苦悶,與子女親人的代溝……種種感覺不斷加重著他們的孤獨感,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孤僻,抗拒著周遭的一切。

子女以為老人在身邊就是最好的照顧,但對於老人來說,心靈的陪伴和關愛也許才是最重要的。

有時候真該捫心自問,我們真的給予老人足夠的“關心”了嗎?

2

如果父母臥病在床,你能服侍他們多久?

中國式養老,有兩種做法最為典型。

一種像老黃家一樣,子女按照著自己方式對待著老人,對老人的生活習慣和需求卻鮮少過問。

另一種,則是子女傾其一切,做出極大自我犧牲,全心全意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同樣,這也未必是好的模式。

孫阿姨是我們家的老鄰居。春節回家的時候,我在樓下碰到她,差點沒認出來。

印象中的孫阿姨總是挺直腰板,笑聲朗朗,走路大步流星,可眼前的她顯得特別蒼老,頭發花白,臉上盡是疲憊。

回家跟媽媽提起,我才知道,孫阿姨整日在忙著照顧癱瘓在床的老父親,退休還不到5年的她,被日複一日的操勞損耗著。

五年前,孫阿姨的父親由於中風癱瘓在床,失去了行動和生活自理能力,身邊幾乎離不開人。而她的兩個兄弟還沒退休,除了提供一些經濟上的援助外,似乎沒有多餘的時間留給父親,因此這責任就落到了剛退休的孫阿姨身上。

這一照顧,就是整整五年。

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孫阿姨就要起床,先為父親換掉前一夜尿濕的褲子,再一頭紮進廚房,開始一整天的忙碌。

老人中風後吃飯得靠人一口一口地喂,往往是吃一半漏一半,好不容易吃完飯,孫阿姨還要裏裏外外地給父親洗漱,換好幹淨衣服,再打掃衛生。忙完這一切,她才有時間坐下來匆匆吃口東西,而鍋裏的飯都已經冷透了。稍休息一下,就要去市場買菜。

趕回來已經快中午,做飯、伺候父親吃飯,隻是忙忙碌碌的半天,就已經累得腰疼得都直不起來。

除了一日三餐,每隔兩小時,她還要幫著父親翻身,按摩。一旦大小便,就要馬上換尿不濕。而且不知道是因為出於愧疚還是自責,得病後的父親一改從前溫和的性格,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刁難她,讓伺候在床榻的孫阿姨更感到有苦難言。

她宛如父親病床前的一隻囚鳥,整個屋子變成了她的籠子。

本來在她的規劃下,如果父親不得病的話,在工作崗位上勞累了半生,自己退休後終於能好好享享清福,和小區鄰居跳跳廣場舞,和老同事們一起聚餐出遊。

她還對已經在上海定居的兒子說:“媽退休了,以後時間多了,要多去全國各地走走。”甚至還想著等兒子結婚生子,就去幫忙帶孫子,共享天倫之樂。

可是五年過去了,孫阿姨除了第一年抽空去了趟上海匆忙看了看兒子外,後來的無數個日夜裏,她甚至連市區都沒有踏出去過。

家——醫院——菜市場,成了她這幾年的三點一線。廣場上再也沒有了她的身影,同事們的聚餐中也沒有了她的位置。

她徹底失去了自己的時間。而且這幾年身體狀態也每況愈下,每次在小區裏遇見,孫阿姨都忍不住跟媽媽抱怨,自己的血壓一再飆升,已經靠降壓藥維持,而且腰也不太好,稍微站久了就疼得直不起來。

兒子心疼她的身體,數次提議找個保姆。但孫阿姨除了心疼錢,更不放心讓外人來伺候親爹:“老爹把我們幾個子女養大不容易,現在他病成這個樣子,我哪能撒手不管。”

以至於連兒子都不得不幾乎每個假期不遠萬裏從上海回來幫她分擔照顧姥爺的重任。隻有那個短暫的時候,孫阿姨才覺得能喘口氣。

有時候,看著病床上的父親,看著兩頭跑的兒子,她心裏既糾結又覺得疲憊又淒楚,“說實話,看這個病情,也就這幾年了。”孫阿姨一提起家裏事就變得唉聲歎氣。

但她口中的“這幾年”還要多久根本是個未知數。等到那時,想必兒子也成家了,如果再有了孫子,她的身體狀況估計也沒辦法繼續照顧下一代了,更別說退休時期望自由的晚年生活,更是遙遙無期。

我在網上看到,截至2018年,中國失能老人已達5000萬,而這些老人大多數需要依靠家人照顧。

傳統的“養兒防老”、“百善孝為先”的觀念根深蒂固,讓無數個有著失能老人的家庭陷進了疲憊的泥潭。

贍養父母固然是義務,但是像孫阿姨這樣上有老下有小,夾在中間,自己的生活其實真的沒什麽自我,也沒什麽幸福感,大多是一地雞毛。

在本該享福的年紀裏不得休息,真不知哪一天,自己先被壓垮了。

3

讓爸媽去養老院度過餘生,真的忍心嗎?

作為90後,父母都還在盛年,贍養老人的問題看似離我們很遠。但不可否認的是,父母年紀越來越大,自己在外漂泊打拚,陪在他們身邊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每次假期回家,父母的關切都無比珍貴。離家時心裏有太多依依不舍,也無數次暗自發誓,要努力賺錢,以後好好報答父母,讓他們不用再為自己擔心操勞。

但看到和聽到那麽多關於贍養老人的新聞,我也不免開始思考,將來該怎麽照顧年邁的父母,該如何和他們相處。

去年,八十多歲的外公得了肺病,媽媽隔三岔五就往老家跑,盡管我阿姨(我媽的親妹妹)一直在外公身邊照顧,媽媽卻仍然放心不下。為了兼顧工作和老人,她經常周末要跑個來回。

我很心疼她,但是自己遠在北京也幫不上什麽忙。

“你隻要管好自己就好了,爸爸媽媽永遠是你的後備軍。”這是她經常對我說的話。

“等爸老了,就帶著你媽到敬老院去了,你這丫頭,找個外地男朋友,哪有空管我們。”我爸經常和我這樣開玩笑。

可是我知道,這是未來我不得不麵對的問題。我不像母親一樣,遇事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擔、商量,作為獨生子女,爸媽的養老問題都得靠我。

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不如說,錢反而是次要問題。我爸媽都有正規單位的醫保和養老保險,同時也給自己配置了商業醫療保險雙重保障,目光已經比許多同齡人看得長遠。

但是,我明白,他們未來更多需要的是我的時間。起初可能是陪伴的時間,隨後便是照顧的時間。

他們早早預見了我未來必然會麵臨的矛盾,所以才開著玩笑說,未來去養老院。

我記得有篇文章裏說,中國的養老院分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養老院數量極少,許多老人甚至要排隊數年才有資格住進去。而私立養老院的護理水平參差不齊,收費混亂,老人被虐待的新聞層出不窮。

有研究報告說,我國老年人口養老床位為19.09張/千人,全國養老床位總數隻占老年人口的1.8%,低於發達國家5%~7%的比例,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2%~3%的水平,可見養老院的普及率之低。

然而,除了這些外部條件的不完備,對我自己來說,真能夠瀟灑地把父母送去養老院麽?畢竟在我們中國人傳統的觀念裏,贍養父母天經地義,被送去養老院似乎意味著子女的拋棄,成了家庭的累贅。不知道我的父母輕鬆地說出玩笑話時,心裏是不是也會有同樣的想法。

而我們這代年輕人,除了拚命努力工作,把他們接到身邊以外,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但究竟能擠出時間來從心靈和精神上給予他們慰藉麽,說實話,我心裏也沒有底。

現如今,以及未來,我們絕大部分年輕人都要麵臨兩個甚至四個老人要照顧的421家庭結構。而許多人的工作還沒有完全定性,不知道最後究竟會紮根在哪裏。

種種矛盾糾纏,真不知道究竟該怎麽辦才好。

 

知乎上有個很熱的問題:“是不是人老了以後,子女都會不要老人?”

下麵的答案中,幾乎絕大部分人,無論是70後,80後還是90後,都有同樣的顧慮:到了該和父母長輩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卻不得不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完全地犧牲自我生活,將自己和老人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同時,也一定有很多父母,早早就做好了“去敬老院”之類的養老打算。

不得不說,很多父母的大半生,都不曾為自己考慮太多,子女、老人的優先級永遠排在前麵,直到安享晚年的年紀,仍然不想給孩子添“負擔”。

想想就讓人心疼。

台灣某雜誌曾舉辦“最想對父親說的一句話”征文活動,其中的一個獲獎作品是:你的前半生我無法參與,你的後半生我奉陪到底。

父母養老確實有種種現實問題,需要家庭和社會一起努力解決,但我們為人子女,始終應該有的,是這份奉陪到底的決心。

同時,生而為人,我們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學會在人生的最後一站和遲暮的歲月相處,是每個人無法逃避的一門必修課。

這份麵對年老的勇氣,也隻能在對父母的陪伴照顧中,慢慢獲得。

盡心盡力,才能無憾無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