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來有點土 首位億萬富翁自曝致富秘笈
(2008-07-04 13:21:38)
下一個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江西商界又出了一個讓世人震驚的人物——張果喜:當絕大多數國人還在小心翼翼地談論怎樣賺錢成為萬元戶的時候,他已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億萬富翁。
如今,與他同代的富豪明星多已化作流星消逝,他的境況怎樣呢?
破譯樟木箱的財富密碼
走進果喜集團總部,便見一座漢白玉石雕牌樓矗立在鮮花綠樹叢中。在牌樓上雕刻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8個大字旁邊,鐫刻著22名創始人的名字。
“果子熟了,大家都喜歡!”,濃眉大眼,喜歡吸煙的張果喜,如此解釋了自己的名字。
1952年出生於餘江縣的張果喜,15歲到鎮辦的鄧家埠農具修造社木工車間當了學徒。他每天的活計就是把小山一樣的原木鋸成製作犁耙、獨*木車等農具的部件。一心向上的他經常光著膀子沒日沒夜地鋸,有一天他發現自己便血了,可他咬牙堅持了5年。5年的“血尿”,贏得了5張獎狀和工友們的敬佩,他當上了車間主任。不過還沒等主任的板凳坐熱,經營不善的鄧家埠農具修造社瀕臨倒閉。
企業的活路就是必須找到賺錢的門路,於是,他揣上籌措的200元錢,帶著3名職工去闖大上海。害怕遭賊手,張果喜把錢分開,自己負責保管100元,另外兩人各50元,他們躲進廁所把錢藏在貼身內衣裏。
來到上海雕刻藝術廠參觀學習,他看到樣品室有一隻樟木雕花套箱,麵刻“龍鳳呈祥”圖案,棗紅油漆漆製,精美絕倫,他問管理員套箱的價格,回答是260元。
260元!張果喜驚呆了。他把眼睛一眯測出箱長是28寸,家鄉的樟木箱價錢都是以寸來計算的,一寸最高一元,28寸最多也就是28元啊。260元!天價啊!而且管理員還告訴他:這種箱子已經脫銷了。
“脫銷了,我為何不試試?”回到餘江,他要成立雕刻廠。在100多人的修造社職工大會上,他把手一揮,高聲喊道:“要吃飯的跟我來!”,隨即就有21名工人自願放棄鐵飯碗跟他一起辦廠。
那時張果喜年僅20歲。
他三下浙江東陽,終於把一位老師傅請到餘江;套箱需要上等的樟木餘江找不到,他帶領職工到遠離縣城的金溪山裏去采購,餓了吃5分錢一個的發麵餅,渴了趴在溝裏喝幾口涼水。為了省錢,他們把木材順河往下漂,裝車需要往上撈時,身有老腎病的張果喜,第一個脫掉衣褲,跳進了冰冷刺骨的河水。山裏老表吃驚地說:“到山裏買樹的多了,就沒有見過象你們這樣要樹不要命的!”。
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努力,第一隻樟木箱終於生產出來了。那天,手捧木箱的張果喜就像捧著剛出生的兒子,激動,高興,雙眼比平時更亮了。
更讓張果喜喜出望外的是,送到上海的樟木箱樣品,在廣交會上竟然訂出去了足以改變他命運的20套。張果喜成了轟動一時的萬元戶。
但是,接下來,張果喜倒黴了。當他致富的消息傳到上饒行署後,就有行署領導到廠子責備他說:“誰要你賺那麽多錢,我們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隨後,工作組進駐雕刻廠,一蹲就是半年。張果喜被定為新生資產階級分子典型和戴著紅帽子的資本家,遭到批判。張果喜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我們窮的時候沒人管,我們的企業稍微有了點經濟效益,稍微好了一點,怎麽就有這麽多人來找麻煩?難道我們連基本的活命權都沒有嗎?”
結緣佛龕
1979年秋, 張果喜再次來到曾經給他帶來好運的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
在樣品陳列廳,出口日本的精致雕花佛龕磁鐵一般地吸牢了他。一個佛龕就有70%左右的利潤,這比雕花套箱要高太多太多。在篤信佛教的日本,佛龕與轎車、別墅成為每個家庭必備的“三大件”,不僅價格高昂,而且市場需求很大。
張果喜毫不猶豫地與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簽訂了批量供貨合同。
回到廠裏,他立即召集技術骨幹,對照樣品,連續幾十天仿製,終於拿出了“果喜”佛龕。他誠信地履行合同,終於擊敗了韓國、港台等地的對手,拿下了日本佛龕市場的大半江山。 第二年,在木雕廠100萬日元的創匯中,就有65萬來自佛龕收入。
張果喜搶先在上海設立了家具銷售點,並與江西省的4家行業主管部門開展了橫向經濟聯合。木雕廠還在上海生產雕花家具和木製品,成為第一個在上海領取營業執照的外省企業。在此基礎上,他打造了以上海為軸心,以滬寧沿線為依托,輻射京津地區的家具生產銷售網絡。到1985年,張果喜的資產,已經達到3000萬美金,毫無異議地成了改革開放之後大陸第一位億萬富翁。
1990年11月,果喜集團宣布成立,餘江工藝雕刻廠懸掛了近20年的牌子,被摘下放進了集團陳列館。3年後的6月5日,在南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和江西省政府舉行隆重儀式,將國際編號為3028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張果喜星。古往今來,世界知名的企業家浩若星漢,但獲此殊榮的僅中國的張果喜。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日本經濟急劇萎頓,佛龕市場隨之蕭條,很多佛龕生產、經銷廠商關門倒閉,而此時的張果喜不但沒退出,反而令人匪夷所思地投入4000萬元新上了兩個完成品廠。有人說他一定是瘋了。兩年後,日本經濟複蘇,張果喜的“佛龕”賺了個盆滿缽滿。張果喜說:“憑藉20多年的經驗,我斷定蕭條必然是暫時的,經濟一旦恢複,旺盛的市場需求就將產生。”
張果喜在自曝致富秘笈時說:經營上,要“先人一步”,突出一個“早”字,也就是“在別人沒有想到錢的時候,我想到了錢;在別人想到錢的時候,我學會了掙錢”;他還把致富曆程歸結為“靠苦力賺錢;用錢賺錢;憑智力賺錢”的三階段。
據權威部門調查顯示,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隻有2年零7個月,而30餘年,張果喜始終屹立中國民營企業界不倒,被業內人士稱為“東方不敗”。而他的不敗之謎究竟是什麽呢?
也許從張果喜的言行片段中,我們可以一見端倪。
1985年,組織上讓已成為億萬富翁的張果喜去鷹潭市當副市長,誰知他“不識抬舉”,婉言拒絕。他的理由是:“我能把一個企業搞好,不等於說我能把一個鷹潭市搞好。”至今他還在慶幸當初的選擇,如果赴任當了市長,就極有可能出現市長沒有當好果喜集團也失去的局麵。
一位員工患病需要做手術,親人無法趕到,張果喜把他送上手術台後,又在手術單上簽了自己的名字;一位員工出事故後,張果喜把他的6個孩子養大成人;早在雕刻廠的利潤隻有100萬元的80年代初期,張果喜就向餘江一中捐款22萬元興建科學樓,這些年來,他累計捐款3000多萬元,被評為中國最慷慨的28位富人之一;他還支援全縣14個鄉鎮辦起了木雕廠,使木雕產業成為餘江縣的富民產業;他創辦了全國第一家木雕技工學校和殘疾人雕刻技術培訓班,培養的2萬餘名技術人才遍布全國,僅每年寄回餘江的匯款就有5000多萬;
在果喜集團的3000多名員工中,有一些是張果喜的親戚,包括他的直係親屬。他坦言:“在果喜集團的中、高級管理層中有四、五個人確實是我的親屬,”但他明確表示:“果喜集團不是家族企業,即便是家族企業,也不能用家族式的管理方法來管理。”他當車間主任的親哥哥因喝酒上班遲到違反了廠規,他毫不留情地將他免職;他的一位創業夥伴,出了經濟問題,他硬是忍痛將其除名;他的兩位副總晚上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上班遲到2分鍾,照樣被扣罰半天工資。
“台上靠智慧,台下靠信譽”是張果喜雷打不動的原則,他說,俗語說“無商不奸”其實大“奸”,就是大“傻”,有哪個奸商能夠做大?又有哪個奸商能夠長久?
在國喜集團的展示廳,擺放著自1984年以來,張果喜的一係列榮譽證書:榮獲國家、省級榮譽200多項,其中2次全國勞動模範、3次省勞動模範、連續23年江西省優秀企業家。
“富不驕,窮不餒”是張果喜的座右銘,他說,隻要把自己看得還跟原來的小張木匠一樣,就沒有什麽事情做不來也沒有什麽朋友交不來?於是,他既能和世界級的富豪觥籌交錯,也能坐下來卷起袖子和一幹“窮朋友”推杯換盞,平日裏,他喝的還是普通的本地綠茶,忙到深夜餓了,最愛吃的還是辣椒炒油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