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為難李克強,是誰阻礙了“大部製”?
(2008-04-19 12:09:28)
下一個
“大部製”的核心點是“小權力”(小政府)。可是以目前中國政治現實,近期幾不可能真正進行政治改革,也就是說,不可能將政府由權力型改為服務型,變成小政府。政府及其官員通過權力尋租,成為最大麵積的受益者,政治改革正是由於官員利益羈絆而窒礙難行
誰阻礙了“大部製”?
李克強領導的“大部製”改革遇到重挫,將隻是“小試驗”。兩會上最後公布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大部製”方案,印證了報導。與過去反複了多次的機構調整相比,這次改革並沒有本質差別,幅度甚至還小於過去的五次。一度熱議的大能源部、大農業部、大文化部等多個大部,都沒有兌現。其原因,並非事先熱議的方案係外界謠傳,而是決策者後來隻采納了最保守的方案。
利益阻力比意識形態保守更難以突破
我們並不將這個責任歸於李克強,對於一個剛到中南海沒幾天的政治新星而言,讓他去啃這塊誰都啃不動的硬骨頭,確是難為他。我們要說的是,通過這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大部製”改革,顯示了中國官僚利益集團形成的阻力,比之前意識形態保守的阻力更難以突破。對意識形態可以通過政治動員化解,而對利益集團難以通過內部交換破解。
中國的官方媒體正在鼓吹這次“大部門製”的政改意蘊,說此次改革“更注重質量和職能轉變,而非簡單的撤並機構、減少數量。而改革方式也是因地製宜,各有不同”,這當然隻是用來自我安慰而已。
回顧之前五次機構調整,哪一次不可以說“不隻是撤並機構、減少數量”,哪一次不可以說“注重質量和職能轉變”?
1982年,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精減為61個,人員編製從原來的5.1萬人減為3萬人。
1988年,國務院原有45個部委減為41個,22個直屬機構減為19個,75個非常設機構減到44個。
1993年3月,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原有的86個減少到59個。4月,直屬機構由19個調整為13個,9個辦事機構調整為5個。
1998年,國務院不再保留15個部、委。新組建的有4個部、委。更名的有3個部、委。改革後除辦公廳外,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
2003年,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29個組成部門經過改革調整為28個,不再保留經貿委和外經貿部,其職能並入新組建的商務部。發計委改組為發改委。計生委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生委。設立國資委、銀監會。
人們一目了然:上述五次調整,幅度越來越小。對比2008年這次提交人大討論的方案,國務院28個組成部門經過改革調整為27個,主要的是國務院新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裁撤國防科工委、信息產業部、交通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建設部。
何必多此一“局”?
這裏,不僅人們呼喚的能源部不見蹤影,人們批評的“小國務院”發改委不見裁撤,就是上述這幾個所謂變動最大的部門,也多隻屬於部門之間功能的調整,說好聽點是重名不重實,說實在點是治標沒治本,說透徹點乾脆就是換湯未換藥。
例如,裁撤國防科工委,這個機構在軍方成立總裝備部之後,能管的本來就不多了,新組建國防科技工業局又有多少必要?
新組建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並沒有如之前所說,將廣播電視係統納入,隻是將原由發改委管理的煙草專賣局和新組建的國防科技工業局,一並交其管理。這倒是拿走了發改委一部分權力,但又壯大了工業和信息化部。而“大”了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同樣值得質疑:是否要將行業化、企業化的工業各部門重歸過來,讓那些工業領域的既得利益者重新找到權力支點?
方案將原來的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合並成一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然而,原來這就是一個部拆成的兩個部。拆分後兩個部門的職能屢有重疊和交叉,這次合是應該的,將“人事”“勞動”合稱為人力資源,也少了歧視色彩,有助事業單位和城鎮職工統一機製、整合管理。
華建敏解釋了兩個部門合並的緣由:人力資源是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為更好地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統籌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管理,整合人才市場與勞動力市場,建立統一規?的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統籌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從就業到養老的服務和保障體係。”這個表述體現了此輪機構改革的總體思路。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部體製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針對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問題,明確界定部門分工和權限,理順部門職責關係,健全部門間的協調配合機製。
但是,中共的角色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如何扮演?過去人事部長由中組部副部長兼任,就是因為人事部隻是中組部的執行機構罷了。現在,中組部對中共黨委和政府領導幹部(公務員)的管理權並沒有放棄,新的人力社保部又能行使多少人力資源之權呢?
組建交通運輸部,撤消原民航總局,而又宣稱新組民航局,讓民航局保有很大獨立性,這就讓人感覺交通運輸部隻是名義管民航而已。原由信息產業部管理的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亦沒有實質性變化。交通運輸部不把鐵道部納入進來,怎算得上“大交通部”?鐵道部可是一個比交通部牛氣多的“獨立王國”,擁有獨立的公安局、法院、檢察院。相比之下,鐵道部才是真正的大部呢。
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先後有建築工程部、城市建設部、國家建設委員會、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建設部,招牌換得夠多了。這次加了幾個字,除了增加了難念程度,再就是將原建設部的指導城市客運的職責,整合劃入新組建的交通運輸部。至於住房職責,早在1998年就有明文:建設部最重要的職權之一便是房地產管理。在部的名稱上加了“住房”兩字,又能增加該部多少權威?業內人士即指出,住房問題涉及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諸多方麵,此前曆次房地產宏觀調控均效果不彰,一定程度上與上述各個部門的動機不一、訴求不一有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能有何為?無能為力。
組建國家能源局。將發改委的能源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及機構,與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國防科工委的核電管理職責進行整合,劃入該局。能源委員會辦公室的工作由能源局承擔,能源局仍由發改委管理。
這個能源局組建,隻多了核電管理職責而已,而煤炭、電力、石油幾大壟斷行業,與這個能源局還是沒有關係。能源委員會辦公室與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又有什麽差別?都不過是一個偶爾開開會的名義。既然“局”還是“局”,何必多此一“局”?隻有一個理由:為改革湊數。
升格隻是表麵,環保部是否真實擴權
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也隻是經曆了一個輪回。早在上世紀80年代,藥品監管便在衛生部轄下。這次回歸,說是可以緩解藥管與藥政的矛盾與權力爭鬥。然而,他國經驗表明,藥品監管具有獨立性,才能保證醫政與藥政監管之間形成製約。中國衛生部集權一身,一統天下,少了矛盾,並不一定少了腐敗。藥品監管納入衛生部麾下,藥品監管與醫政監管的製約機製進一步弱化,藥價更有可能畸高!
這次也明確了衛生部將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讓民眾同樣不容對食品安全樂觀。衛生部門在地方權序中,平時是排不上號的。以衛生部門一家之力,能遏止無數逐利者?這些逐利者,不就是地方利益不可分割的部分?
從中國近年不斷出現的瘟疫和食品事故來看,衛生部應是事關公共安全的要害部門,所謂“大衛生部”成為醫、藥、食品和公共衛生四大領域的“總管”,當然是一種強化方式,但不能隻是簡單的以“合”成“大”,而應該從“事關公共安全”這一高度和角度,來確定其中的決策機製、協調機製,落實監督機製和問責機製。
這次環保總局升格為部,成為內閣成員,算是差強人意。在此次新組建的部之中,環保部幾乎是最沒有爭議的部。
但升格隻是表麵,環保部是否真實擴權?象潘嶽這樣既有國內民意、又有國際名聲的“地球拯救者”,總被壓製在官僚體製中,可以想見所謂“環境執法”,怎麽不被淹沒在地方和部門利益的泥潭中?
警示人們:改革越來越難了
“大部製”方案當然不是一無是處,某些機構的升格或者降格,部門之間功能的調整,也多少能順應一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現狀。但是這離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所要求、離民眾所希望看到的改革,相差太遠。至於許多學者所預期的,“大部製”改革將朝“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的方向邁進,甚至成為政治體製改革的先聲雲雲,都不過是書齋中美妙的夢想而已。
沒有人期望中國的行政機構改革一蹴而就,誰都知道這是一個十分複雜、艱巨的係統工程。但是即使如此,目前的方案還是太讓人失望了。說到底,之所以不能“傷筋動骨”,是因為各種利益群體“骨頭硬”,“筋絡亂”,更是因為決策層“刀鋒太鈍”“力道太小”!
西方媒體直言:沒有政治改革,不可能有真正的“大部製”。這話有理,但太簡單。“大部製”的核心點是“小權力”(小政府)。可是以目前中國政治現實,近期幾不可能真正進行政治改革,也就是說,不可能將政府由權力型改為服務型,變成小政府。過去十多年,政府及其官員通過權力尋租,成為這場改革最大麵積的受益者,政治改革正是由於官員利益羈絆而窒礙難行。
方案公布之前,能作出“大部製”將隻是“小試驗”的判斷,當時就說明了理由:
中國政令之所以不暢通、政出多門,是因為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集團化。“大部製”這一改革試圖切斷各個部門和現有權貴階層、利益集團錯綜複雜的勾結紐帶,重組權力和資本格局版圖。因此,一經提出,抽象地說,人人都認為勢在必行;具體地做,卻遭到各個部門上上下下軟硬兼施的抵製。
當然,中國決策者也知道,政府權力過大,利益大,責任也大,而民間的活力一小,市場經濟一旦窒息,最終也會損害政府的利益。正是因此,當局對改革才有了一些動力。人們有理由相信,“大部製”雖然是“小開始”,但不會是結束。中國這些年便是在猶疑、反複中,尋找一條複興之路。
這次“大部製”變革的失敗,警示人們:改革越來越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