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西藏之水救中國 一百餘名老將軍支持

(2006-07-27 12:54:33) 下一個
至今仍在中央一些部委與研究機構中廣泛傳閱的《西藏之水救中國》,其實早在2005年12月就已引起很多人關注,這本書由二炮政治部原創作室主任李伶曆時17年跟蹤采寫而成。

此書所描述的“大西線工程”,投資達2000多億元,由民間水利學研究者郭開提出,並多次引起激烈爭論和質疑。

  “盡管我們知道中央一直在關注這件事,但他們對這本書的反應速度還是超出我的意料。”朔天運河籌委會成員於招英向記者回憶。

  曾在中央辦公廳秘書局任職的於招英,在2005年12月找到秘書局的一位老友推薦此書。但秘書局朋友的回答讓她吃驚:“早知道了,我們還專門從書店買了,給中央領導一人一本。”

  原來,此書在此前一個月剛出版,首印的一萬冊基本被中央各部委買走,僅水利部就一次性買了一百本。

西藏大調水方案引發巨大爭議百餘老將軍支持

朔天運河大西線方案示意圖

  韓守文則向記者回顧了送書給中央領導的過程與領導的反饋。

  現年七十餘歲的韓守文曾在解放前做過鄧小平及數位將軍的機要秘書,他在十餘年前也加入了朔天運河籌委會。

  今年1月21日,他通過機要渠道把此書送給有關領導。1月26日,領導身邊工作人員回複他,書已送到領導手中。

  “2月4日,還在春節期間,國務院領導就批示水利部、發改委與南水北調辦,研究書中介紹的‘大西線’設想。” 韓守文回憶。

  這本書在部隊高層中的流傳也極為廣泛,這和朔天運河籌委會許多成員的從軍背景直接相關。

  10餘年前就支持“大西線工程”的原北京軍區政委劉振華上將,年逾八十,用一個星期將書看完。“書寫得太好了,我就給一些領導同誌送過”。

  白發蒼蒼的劉振華在7月18日向記者介紹了這一送書過程。

  劉振華回憶,一位部隊領導告訴劉振華:“這個意見(指大西線設想)有不同看法。”劉振華問:“不同看法的利弊是不是應該比較一下?”領導回答:“還需要以後再看。”

  中央政策研究室問策郭開

  不過早在出版這本書前,73歲的民間水利學家郭開已親身感受到高層對“大西線”方案的關注。出書前的三個月, 2005年8月2日,他和於招英被中央政策研究室請去討論“大西線”問題。

  郭開滿頭銀發,眉毛胡子都是白的。他給記者的名片上有諸多頭銜:

  朔天運河大西線創始發起人、總設計師;著作家、教授、經濟師;中華朔天運河籌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北京朔天谘詢開發公司董事長。

  據他介紹?自己曾隨四野打過仗?在文革期間被關入牛棚,在牛棚的垃圾堆裏發現了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的英文版《中國地理》,書中提出了西藏水係的“三大拐彎”理論。這讓解放前在清華旁聽水利專業課程的郭開產生了一個奇特的想法:

  是否可以引雅魯藏布江水,串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過阿壩分水嶺入黃河,從而解決整個西北與華北缺水的問題?

  平反後,他開始請教從中科院到水利部的各路專家,為考察水係自費走遍大半個中國,他不斷地修正初始想法。“還把許多人拉了進來。”

  十多年前,於招英就是這樣被郭開拉過來,她從中央機關辭職後加入了朔天運河籌委會。

  8月2日那天,他倆和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一位負責人相對而坐,另有研究室的3位司局長,6個人就“大西線”談了3個多小時。

  郭開等人認為:大西線將是可以徹底解決我國水資源危機和沙漠治理的最大國土整治項目,是關係全國經濟發展、社會改造的一件大事。大西線也是解決我國耕地、糧食及新農村建設問題的出路之一,並且和國家戰略安全問題直接相關。

  他認為大西線上馬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日益成熟。23萬鐵道兵正枕戈以待,青藏鐵路完工後可馬上轉向延伸線,將青藏鐵路修至大西線起點朔瑪灘?為大西線鋪平道路。

  8月19日,中央政策研究室負責人告訴郭開,他已向中央領導匯報了8月2日的談話內容,中央領導認為需要慎重論證。

  這次談話後,中央政策研究室有關負責人與郭開有了經常性的聯係,郭開粗略一算,從去年8月到今年6月,他們就 “大西線”問題已商討11次。

  記者向中央政策研究室的有關工作人員求證此事。該工作人員稱,郭開對這件事非常熱心:“從郭開方麵講,(他) 這麽執著,動機是好的。從國家方麵講,會涉及多少年後的一個大布局,而且還有許多反對意見。反對意見涉及到投資問題、對環境的影響、供水量的問題。供水量達不到怎麽辦?投入大,產出小,不能成正比怎麽辦?許多問題還需要考慮。”

  這位官員提醒,要多聽取反對方的意見。

 一百餘名老將軍支持

  郭開、於招英之所以在8月2日被請進中南海,和原空軍副司令、少將王定烈為他們向中央領導呈送大西線報告直接相關。

  王定烈少將現在是朔天運河籌備委員會主任,他從1992年參加這一籌委會後,至今年 五月已向有關部門先後遞送了十六份報告,要求上“大西線工程”。將軍的努力促成了郭開被中央政策研究室問策。

  而這位起推動作用的少將和向中央高層薦書的劉振華一樣,是老將軍老幹部群體的代表,“大西線工程”先後得到了 118名將軍的支持,其中有16名上將,17名中將,包括赫赫有名的楊成武將軍、楊得誌將軍、肖克將軍等,另外包括一些老幹部。

  老將軍群體緣何如此熱心“大西線工程”?

  穿過中國空軍司令部戒備森嚴的將軍樓,記者在7月17日上午采訪了中國空軍原副司令員王定烈少將。

  王定烈少將現年88歲,方臉,白發,穿著一雙草鞋步入客廳。客廳外的架子上爬滿瓜藤,家中空地上種著玉米、白菜、豆角。

  陽光從客廳的窗台灑進來,《西藏之水救中國》就放在窗邊。

  王定烈從文件袋裏拿出一疊稿子,戴上老花鏡,按稿子上準備的提綱一板一眼地回答記者的提問。

  1992年,已經從空軍副司令員崗位退下來的王定烈,在春節團拜會上聽總參軍訓部原副部長劉少卿將軍介紹了朔天運河方案(後演變為“大西線方案”),並認識了郭開。

  此前,郭開已結識了水利部退休老專家賈格林,和曾給鄧小平、肖克將軍等做過機要秘書的韓守文。

  通過一番努力,到1988年他們的方案已引起一些部隊高級將領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關注。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正軍職專職委員、國家原子能專業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劉柏羅(已於2004年逝世)得悉這一方案後,認為是興國之策,遂向當時的國務院領導寫了信。

  1989年4月1日,當時的國務院領導批示:“最好在‘八五’(計劃)中討論。”盡管後來這一方案並未列入“ 八五”計劃,但時任水利部副部長的張季農領導成立了朔天運河籌委會,郭開成為核心成員,此後十多年來,“大西線方案” 有了明確的組織推動機構。

  劉少卿的遊說打動了王定烈:“北方缺水,我們愧對老區!這個郭開設想遠大,朔天運河從西藏引水,可以徹底解決缺水問題。許多老同誌已經動起來了,孫毅、胥光義還有楊成武、楊得誌等……你也參加吧!隻要能使老區徹底脫貧,我們這些幸存者,願意拿著討飯棍去化緣!”

  王定烈加入了朔天運河籌委會,張季農隱退後,籌委會曆任主任變成了少將級以上的老將軍,從胥光義將軍、高存信將軍一直到王定烈將軍。

  王定烈因何為大西線奔波十餘年不止?這與他的個人經曆有關,“當年我們長征過了草地,到了河西走廊發現怪事了,幹啊,沒水喝啊。老百姓從水窖裏給我們打上一小桶,一看就不幹淨,一喝是鹹苦的……在新疆基地我又呆了五個月,對西部缺水有了更深的感受。後來經常去檢查駐守在西北的部隊,嚴重的缺水問題讓我意識到,西部水的問題不解決,不管做其它什麽,最後的效果都不好。”

  這種相似的經曆與判斷,使這一老將軍群體成為大西線構想的最直接推動者。

  有軍人背景的代表與委員成了兩會中最積極的大西線工程提議者。從1990年初到1999年底的10年中,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曆次大會上,就有人大代表6次208人和政協委員10次118人提交了關於建議修建大西線的議案、提案。

  天方夜譚還是有科學依據

  宏偉構想,還是天方夜譚?政學兩界一時議論蜂起。當時的國務院領導批示,組成專家考察隊,通過實地考察來驗證。

  在領導的支持下,1999年5月18日至6月22日,來自水利部、國家計委、中科院、國土部、鐵道部、林業部及西藏、四川、雲南的一批水資源、氣候、環境、地理、地質、土木工程方麵的專家學者,和中央電視台的記者、攝影師一行 14人組成了“大西線南水北調考察隊”,對大西線調水方案進行了實地考察。隊長為中國鐵道建設總公司著名爆破專家何廣沂,大西線的提出者郭開亦是這一考察隊的專家成員之一。

  這個曆時36天、行程13600多公裏的科學考察,從各個層麵上修正了郭開的“大西線方案”。大西線的夢想出現在考察報告上。

  每年,西藏地區至少有相當於12條黃河的水量白白流走,約6000億立方米水。考察報告還提出,耗資2250 億元,從西藏雅魯藏布江朔瑪灘築壩,引水築壩串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攔住四條黃河的水量,從四川阿壩注入黃河,水量約2006億立方米。

  由於黃河不能承受這一龐大的水量,所以須在注入口的拉家峽修建拉家峽大水庫。

  方案建議,先從水庫分流出一條黃河的水量,利用黃河水道輸水華北,解黃河沿岸及華北之渴,永解黃河斷流之困。

  再從海拔相對較高的拉家峽水庫向海拔略低的青海湖修築一條大渠,讓拉家峽60%的水自流入青海湖旁的淡水湖耳海。由於青海湖的海拔高於新疆的幾大盆地、內蒙古草原等嚴重缺水地區,可在耳海邊打通三條河道。

  一線北上內蒙,蓄水於中蒙邊境的嗄順諾爾湖,改造和灌溉巴丹吉林沙漠,使製造北京風沙的居延海變成水草茂盛的綠洲。另一線從哈密分流向西北進入準噶爾盆地,濟水烏魯木齊、克拉瑪依等地。第三條線向西,開一條通往塔裏木的運河,改造和澆灌柴達木、塔裏木盆地和羅布泊,使羅布泊從沙漠變回千年前的澤國,多少年後這裏將夾岸胡楊,遍地牧場……

  中國的西北、華北地區,現有20億畝土地因缺水荒漠化。這一方案認為,這些土地都將重新得到灌溉而煥發生機。經10年輸水後,將有10億畝沙漠可改造成綠洲,氣候及生態環境將因此根本改善,降水將增加,北國將成江南。京津市民將可喝上幹淨的西藏水,利用巨大的調水落差,可發相當於數個三峽電站的電量……

  這個調水方案被稱為“郭開方案”,以別於先後在水利界流傳的其他近十種藏水北調方案。

  “郭開方案”一開始就立意從理論層麵走向操作層麵。考察結果更令郭開等人充滿希望:

  通過對這五江一河幾百年的水文分析,引2000億立方米水,不會對下遊水係造成很大影響,相反可在印度等下遊國家洪水期間幫其在上遊截洪,關鍵是作好國與國之間的協作;

  水從雅魯藏布江上的朔瑪灘壩水位3588米開始往東流,基本可自流;

  大西線南水北調引水線路主要是築壩、修渠和開鑿隧洞三類大工程,其中“重中之重”的關鍵工程是開鑿總長56公裏的隧洞。最長隧洞20公裏,就目前我國開鑿隧洞的技術力量和技術水平,完全能完成。

  2000年10月7日,趙南起上將在全國政協禮堂聽取了西藏考察隊的這一考察結論,然後向當時的中央領導當麵作了匯報:“西藏大調水工程,我們這代人不去做,下一代人也要做,總有一天會有人去做。”

  反對者的聲音

  而這個樂觀的考察報告,卻被中國工程院同年公布的研究報告所反對。

  這一研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和張光鬥主持,錢正英為水利部前部長,張光鬥為水利學界元老。他們組織了兩院 43位院士和近300位院外專家,耗時一年作出了《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

  2000年7月11日,錢正英等向國務院和有關部委作了匯報,認為各種“大西線”方案,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沒有現實的技術可行性。就我國未來16億人口的發展形勢看,也沒有大開荒、大移民以至興建“大西線”的現實必要性。這一報告認為大西線存在兩大誤區:

  誤區一,以為必須以南水北調的“大西線”來增補西北水資源,實際上“大西線”隻調水到黃河?以大柳樹為調節水庫?沒有?調水?到內陸河的具體設想。對內陸河?隻能靠當地的水資源?包括當地的調水工程。對黃土高原來說,不是沒水,而是沒能力用水(指不少土地在高坡上,用水靠抽水機從河邊抽水,這樣抽水費就會比較高,當地不少農民用不起這樣的水 ),“對黃河源區,是加強保護問題,千萬不要再瞎指揮破壞了”。

  誤區二,以為建設山川秀美的西北是要變塞北為江南。實際上,西北是幹旱、半幹旱區,江南是濕潤區,各有其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不可違反自然規律”。

  在否定“大西線”的同時,這一報告肯定了現有的東、中、西三條線路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報告警告,華北地區已麵臨地下水耗竭的危機,“通過南水北調增補的水源應在300億立方米以上,其中增補黃河以北應在一半以上”。

  這一報告對調水線路的意見很快反映到決策層。“大西線工程”暫不被納入決策議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認為,國家在大西線與南水北調之間的政策選擇是合理的。他認為,在戰略上,大西線有極其高明的地方,即設想全麵解決西北、華北、東北的缺水地區,“但這是一個停留在幻想上的方案”。按郭開的大西線方案,需築三百米以上的高壩,國際水利界尚未解決這一技術難題,高原施工過程中的泥石流、高寒缺氧、岩爆、岩石的放射性物質也是難點,如何解決高原的環境與生態問題、回避該地頻繁的地震等都是難點。

  “大西線就是造航空母艦,現在的南水北調像造萬噸輪。我們要先學會造萬噸輪,不要急吼吼地想著造航母。”他還認為,郭開方案大大低估了造價,“按大西線的施工難度,調水至少要投資1萬億,根本不是二千多億。不管在國力上,還是在成本收益上,都需要慎重考慮”。

  現任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大西線不切實際,想把青海湖作為調蓄水庫的設想更是“荒唐”,因為這樣會汙染調來的淡水。他認為從雅魯藏布江調水到黃河也根本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西部缺水問題。

  “這完全是外行話”,黃河水在河穀中,兩邊是山。水入黃河,許多山地仍隻能望河興歎。汪恕誠指出,西部要以糧食換森林,高價種糧不如不種,不能以人造生態損害自然生態,“大西線調水理論上有缺陷,實踐中也行不通”。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水利界有名的藏水北調“陳傳友方案”的提出者陳傳友對“大西線”構想也有種種擔憂。

  除了施工可行性的種種質疑外,他更擔心在雅魯藏布江築壩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他分析,由於喜馬拉雅的造山運動,使當地層次分明地存在著從熱帶到寒帶的各種生物。在多次地質變動中,這裏實際上成了一個龐大的生物避難所。生物在這種過渡環境中保存下來,外部環境就會推動它的進化,所以這個地帶可能演變成生物進化中心。如果大量的生物進化,就會產生新的環境,這裏就又會演化成起源中心。

  “目前世界上已經很少有這樣的地方了,如果因為不當的工程,因為人類的力量,打斷了生物本身的進化,這對整個自然界都是巨大損失。”陳傳友心情矛盾。

  但郭開認為,這種擔憂是多餘的。他認為?築壩蓄水,確實會淹掉一部分生物,但相對於它能給受水地區帶來的改造沙漠等巨大生態效應,這種損失是值得的。並且,蓄水後,周邊將會更溫暖濕潤,有利於生物生長。

  郭開還認為還需要廓清的是,公眾普遍認為,青藏高原的生態係統很脆弱,但雅魯藏布江一帶,其實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沛,極利於生物成長。所以,即使在施工過程中會對生物造成一些損傷,這一生態係統的自身修複功能也極強。

  “況且,如果真要實施這一工程,也必然有嚴格的環境措施。”

  郭開還透露,一直關注這一設想的西藏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在今年6月14日晚來中央黨校開會期間約見了郭開。在聽了郭開去的匯報後,向巴平措認為工程不但不會損害,而且會有益於西藏生態。

  麵對各種治水思路,水利部部長汪恕誠6月23日在中央黨校的報告中認為,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出路不是調水,而是建設節水型社會。

  王浩院士認為,解決缺水問題有兩種思路:調水與節水。數據分析發現,中國不少地區在缺水的同時還存在大量浪費,所以節水仍有較大空間。跨流域調水則是最被迫無奈的方法,拆東牆補西牆又耗資巨大,易引發複雜的地方利益博弈,以及生態、移民等難題。

  “調水隻能作為解決缺水問題的次優選擇,像南水北調工程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一定要記住水利學上的沉重教訓:要像避免戰爭一樣避免調水!”王浩說。

  香山會議籲請國家論證

  扈振衣對這種質疑有些不以為然,扈是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的副總經理。這家公司剛剛成功修建了青藏鐵路,7月1 日已正式通車。

  他告訴記者,鐵道兵在海拔五千米以上都解決了青藏鐵路的各種難題,像海拔3500米左右的大西線施工,就顯得更容易。“在解決高原築壩、打隧道、保護生態、抵抗各類高原病等方麵,我們都積累了足夠的經驗。”

  按照他對大西線工程量的估算,技術上不像一些水利專家說得那樣無法實現,6-8年即可完工。“如果中央有朝一日把建設大西線的任務交給我們,我們有能力也有信心來完成這一任務。”扈的底氣很足。

  三峽建設總公司建設部主任彭啟友向郭開陳述了類似看法。今年6月1日,他在京西賓館約見郭開時稱:“大西線工程規模比三峽大,但技術難度比三峽小。我們已成功建成三峽,完成大西線不是更有把握嗎?”郭開回憶,他們足足暢談了三個小時。

  顯然,各方對大西線的討論還各執一端。

  “這樣爭下去永遠不會有結果。”一直關注此事的中科院院士馬宗晉有點急了。他是國家災害綜合研究所所長,比較超脫,也看到了爭議不斷的症結所在。

  去年6月30日,他主持邀請了40多名各部委、各專業的院士、專家、官員,召開了香山科學會議第257次學術討論會,郭開也上台作了一個多小時的發言。

  “在會上,我們幾乎達成了一個共識,幹旱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最長遠最關鍵的環境問題之一。它正在像慢性病一樣,像癌症一樣,在我們的土地,在我們民族的肌體上蔓延。如果不及時拿出解決方案,必將危及整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這位研究重大災害的院士憂慮地告訴記者。

  而爭論不休的大西線方案,盡管提供了解決中國幹旱問題的一種戰略思路,但論爭兩方都沒有嚴密的調查與數據,包括郭開等人此前對大西線的調查遠不夠嚴謹,“沒有嚴格的調查與精確的數據,我認為誰來輕易地肯定或者否定(大西線),都不是科學的態度。”馬說。

  因此會議的最終共識集中到了一點上:“大西線”方案需要國家層麵的力量來組織嚴格的考察與論證。他們在會議簡報上呼籲:由國務院牽頭、各部委聯合,召集多方專家組建“關於深化西線調水決策前期研究”調研組,並對以下重大問題盡早立項調研:

  小康社會建設和非穩態自然與社會背景下的北方水資源供需差額的統一評估;西南諸河的天然水資源量和可調用水量;大西線調水工程的可行性問題;國際合作問題。

  這一簡報很快被遞送到中央政策研究室。“幾天後,中央政策研究室就向我們反饋,認為這種理性的論討方式不錯。如果時機成熟,我們會在今年再次召開香山科學會議,盡力推動大西線方案進入國家論證層麵。”馬宗晉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