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5 (202)
2018 (96)
2019 (96)
2020 (225)
2021 (151)
2023 (106)
這個問題正確答案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無法做出統一的答案。我談談自己的經驗吧。
我剛剛進入股市的時候(不算基金階段),先買了3隻股票,Bay Network,3 COMS, SCHL。那時我剛到貝爾實驗室上班,口袋空空,每一份餘錢都放進股市了。當時網絡剛剛興起, 思科還沒有上市。因此一口氣買進2支網絡股。買SCHL是因為兒子著迷它出版的goosebumpers 係列讀物。談不上什麽投資組合。
有了這幾隻股票,每天業餘時間全部投入投資研究。受到的教育是分散投資。照葫蘆畫瓢,終於在三年內收集了7個行業(那時候標普劃分10個行業),每個行業2至3支股票。
不久之後,互聯網興起,如AOL漲得很快,20支股票很快失去平衡,到了2000年,ARBA, JDSU, QCOM等等的爆發,讓起初的分散投資名存實亡。
2004年我在A股開戶,采用相同原則,選了20支行業龍頭股票,記得後來中集與中信爆發。
因為職業的合規限製,我之前並不能自由買賣股票的。這樣的話, 分散格外要緊。最多的時候持有近70隻股票,其中包括相當多的僵屍股。
2009年我離開了華爾街,交易不受限製,但之前養成的分散持股風格沒有改變。
最近幾年開始對過去的投資經曆進行反思,發現個人投資,如果持倉太雜,容易亂,市場變化時反應遲緩,很難突出重點。過去收益較大的股票往往就那麽幾隻,其它的持倉完全是濫竽充數,有時候還會拖後腿。
從A股持倉開始,我逐步從20支減到10支,現在7支。就算有幾個賬戶,也基本複製。如此一來,對每一隻入選的個股,都十分謹慎,但求不要踩雷。幸運的是,改變策略以來,回報不錯,因為一旦重倉股有了超越表現,對整體賬戶有更大的提升。
目前我的美股也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調整到(幾個賬戶一共)10支股票。年輕的時候記性好,常常在一個信封後麵寫下我的持倉,密密麻麻的。如今滿足於屈指可數的幾隻股票,字可以寫的很大,看著舒服。
以下分享一下我的持倉,占比,及簡要選股考量。我選股以基本麵為主,基本采用TAM估值(以前介紹過幾次)。以宏觀大勢,技術分析,心理分析確定增倉減倉進出時段點位。必須承認,我不善於交易,也很少交易(最近比較頻繁)。
YTD的收益大致是
一個買入不動A股賬戶16.4%;
一個買入不動美股賬戶12.0%,
一個部分交易美股賬戶17.9%,
一個交易為主的美股實驗賬戶43.2%。
值得注意的是,隻是作為討論,不作投資建議,同時我會隨時變動,恕不能更新。
免責聲明:滄海概不薦股,不作任何投資建議,不對任何投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