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與漢字文化

剛從中國大陸來到北美大陸,願與北美的中華同胞們交流對故土文化的感悟;也從美洲這種新的視角回觀中華文化。願中華文化在新的大陸能發揚廣大。
正文

轉貼一篇春節回老家見聞

(2012-02-20 19:42:38) 下一個

散文:千年之交,家鄉巨變

千年之交,家鄉巨變     原文作者:張時釗(陝西省氣象廳退休,居住西安)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76735&extra=page%3D1

2012年,大年初二,帶全家六口飛溫州,抵樂清市大荊鎮,拜會親友。我兄弟姐妹六人,五十七年沒在一起了。今年約定,從東北、西北趕來,第一次會聚一堂,歡樂可想而知。

今春多雨,幸好初三初四放晴,第一天到老家雙峰鄉安然村掃墓。第二天遊了雁蕩山。在旅遊遍地開花前,雁蕩山還是世界有名的景點呢_­。

改革開放後,我已多次回家,最後一次是2003年。開放初期,變化巨大,最近9年,發展進步更為深入。

老家離海20裏,卻是山區,田少人多。一開放,青壯年不論男女,都外出打工,足跡遍布二十八省區。掙錢回家,即造房子。開始造的二三層樓不滿意,扒了,重蓋四五層的,外貼磁磚,式樣和裝飾,比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漂亮洋房旁邊會有“茅坑廠”(廁所),大殺風景。這茅坑實是一口大缸,上蓋小醜帽似的茅草頂,一麵敞開容人坐在缸沿拉屎。有時茅坑集中在路邊,男女坐在一起,實不雅觀。我孩子回南方,最怕上廁所。缸內蒼蠅蚊子成群,每次屁股被叮得直叫。我曾拍了一些照片,準備向政府反映,自己也曾設計過改造方案。誰知這次回家一看,這些茅廁不見了,家家都改成抽水馬桶,還加淋浴設備。我笑自己迂腐,還好沒有把個人意見提出去,那設想即使被采納,也不可能這麽快實現的。

隻可惜有些良田也蓋了高樓。村前叫“門前垟”的水稻田,本不大,幾乎縮小了一半。人口也增加了一半,但家家生活卻比過去好了上百倍。主食已是粳米,雜交米,原來大部分人家是以“番蒔絲”(紅薯幹)為主要糧食的。紅薯挖出後,放在大木桶裏,注滿水,用木棍攪兩下,撈出來刨成絲,在竹簾上曬,風大陽光好,兩三天可幹。但南方多雨,天氣不好就爛了,那是苦的,也隻得吃。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大,生活還算可以,最低也該是下中農吧。但我們隻有早中兩頓最後一小碗才能盛白米飯。晚上又是番蒔絲粥,裏麵參點米,是要先在石臼裏搗兩下,才易熬成粥。當時的米是出飯率最高的秈米。每頓都留一半飯作“飯娘”,燒飯時拌點新米,加一鍋水,像熬粥一樣煮很久,叫作“蹦”。蹦到新米充分脹大後,才在鍋邊壓下大量番蒔絲,把米飯高高地擠到一邊,再蓋鍋蓋,燒到大汽上升為止。等蒸汽下去後,最後還“轉燒”一把火。這樣,有些米不知泡煮多少遍了,估計一小碗飯最多是二兩米。過年打年糕、裹粽子,大量的也是“番蒔粽”。先把藏在窖裏的鮮紅薯挖出來,刨成絲,用菜刀軋成米粒大小。過年前,家家軋,全村篤篤聲。軋好後拌些幹糯米,就可裹粽子,還要用力壓實,煮熟才能成型。而裹白米粽時,不但不能壓,糯米還要先泡脹,否則未煮熟就裂開了,現在全國都反以粗糧為珍品了,這番蒔粽也成為風味小吃,據說隻有大荊一帶才有這種粽子。

田地縮小了,山林倒長好了。山到戶,有經管,發展果樹,還有經營花木者,我外婆家甚至改名叫果木場村。但更主要是因為燒飯不用柴(造房早不用木頭了),多用煤氣了。過去,“柴米油鹽薑醋茶”,柴還是第一位的,家家都有幾處堆柴的地方,時時要打柴儲備著。安然是小村,柴山也近,但也得爬高500米以上。我外婆家是大村,解放前就有上千煙灶,田地遠,山更高,出門要帶飯,一天隻能打一擔柴。山養好了,溪水也比較清澈了,但這次仍沒看到魚蝦,大概汙染還很重。城鎮化在悄悄進行著。我妹子家,原住在山上,現分為幾戶,都早已定居到大荊鎮。叔伯們也搬到了平地,住了幾輩人的房子已塌了。我小兄弟及其子女也改在大荊建房、買房,安然老家蓋的二層樓就空在那裏。人類生產水平低的時候,隻得逐水草而居,分散於地球表麵,便於攫取太陽能。生產力提高後,聚居於城鎮,一方麵集體可提升力量,另一方麵,把大部分地球表麵還給自然,維持生態平衡,能夠更好地控製和利用它。

“若要富,先鋪路”,路更寬更長了。現在不時興買拖拉機,而是買汽車、小轎車。我親屬裏就有不少汽車,從溫州到大荊有一百多裏,他們就自駕車等在飛機場接我們。國家生產的鋼筋水泥多了,我看到鄉村幹道正在改澆鋼筋混凝土。一般道路早已是水泥路,甚至山間羊腸小道也有抹上水泥的。遺憾的是,山林間還出現了不少水泥澆的墳墓。這裏的墳墓像一張大大的太師椅,靠背處刻墓誌,扶手和前端,都有裝飾花紋,前麵還有平台,置石桌石凳,供掃墓祭奠時用。一座墓要占地十多平方米,比起其他省市,隻立一個墓碑的大多了。土葬已被禁止,隻放一個骨灰盒,值得浪費那麽大一塊土地嗎?上世紀七十年代興建集體墓園,總占地小得多,還曾被批評。現在山包給私人了,想怎麽安排就怎麽用,別人管不及。更使我驚異的是,這次有幾位親友,拉我去到他的生墓上,誇他化了幾萬元錢修的。還有同齡、甚至比我小的,表示不要子女的錢,正計劃自己興建。封建社會,皇帝登基,就要經營自己的陵寢。現在大家生活提高了,都成皇帝了,竟可以安排自己的後事了。這種“進步”,倒底有益還是有害?

[ 本帖最後由 張時釗 於 2012-2-21 05:20 編輯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