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造夢的好萊塢

(2014-03-27 07:50:46) 下一個

 

                                            造夢的好萊塢

 

我以為沒有人不喜歡電影,當然,也就沒有人能輕看好萊塢,基本上好萊塢就是電影的代名詞。當然,這並不是說別的地方就拍不出好電影,比如像“藍”“白”“紅”,歐洲電影在以前的某些時候,曾經是好萊塢學習的榜樣。

當然,現在恐怕不是好萊塢的對手了,畢竟好萊塢財大氣粗,人才濟濟,什麽樣風格的電影都能弄,搞電影的人不去好萊塢,就沒有站到製高點上。當然,歐洲也不能小看,瘦死的駱駝還是可以和馬比一比的。

總的說來,我不喜歡那種喋喋不休的電影(紀錄片除外),認為那些導演都有些蠢,而不知道怎麽來用畫麵,色彩,聲音,以及鏡頭的變換來表達自己想說的東西,一部好電影哪裏需要說那麽多的話。

中國電影我看得很少,太太總說我是崇洋媚外,但是我有證據,我總看到中國電影經常在學好萊塢,比如《三槍》,還學得不像,把原作有些糟蹋了。可能武打可以算作是中國元素,但那隻能算是在搞笑。

看到那些武打電影,我總想到葛優的話,大意是戲子就是給人取笑的,下一句我能想到的就是,別人取笑那是瞧得起你。這種心態的確是不錯,把自己當著大蔥那是要被別人當著調料的。但是,電影當真隻能搞笑嗎?

這恐怕是與國情有關,人們隻會去取笑公眾人物,拿誰都不知道的人說事達不到娛樂的效果。在美國,政治人物是最常見的搞笑對象,表麵一本正經,背後卻有些欺名盜世,還有那些冠冕堂皇的官話,不用加工本來就是笑話,奧巴馬的“改變”那還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但是,在中國,政治人物卻是敏感詞,談不得,那就隻能是戲子能者多勞,為領導分憂了,因為人總是需要娛樂,八卦的。說來挺可憐的,老是中槍,也挺冤的,世風不好,就拿他們說事,比如那些唱歌的將軍,其實在中國,他們又算得上什麽。

 

我總記得第一次看《美國往事》,那時候在中國這種電影是看不到的,是有個朋友在從所謂的內部弄到的,那真是十分的震撼,才知道電影原來可以是這樣來拍的,和原來看到的中國電影真是完全的不同。

這個影片十分奇怪,好像在中國比美國的名氣要大,特別是我這個年齡層次又喜歡電影的人。到了後來,這種電影看了不少,最近又看了一遍,感覺就不同了,但是,仍然是一部少見的傑作,還是喜歡。

這個導演是意大利人,電影不多,卻是好萊塢的大牛人,拍的西部電影是那一類電影的代表作,據說現在人們對他的評價越來越高,認為其影響深遠而巨大。我想有些道理,比如後來走紅伊斯特伍德就一定從他那裏學到了不少的東西,因為那時一個是主角,一個是導演,兩個人的電影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緩緩而抒情的音樂,寬闊而寂寥的西部,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那種憂傷的調調,無處不在,很深極強。

《美國往事》比較對我的胃口,懷舊,傷感,極具感染力的音樂,打動人的畫麵。有些人總是要弄個主題,說是在宣揚什麽,但是,我就沒弄明白什麽是《美國往事》中心思想。兄弟情義?但電影告訴我們,老大是要偷走你的女人和錢財的,沒送命就是運氣,兄弟情義不過是麵條自己的想象。麵條倒是有些講義氣,但也不是什麽好鳥,為錢而殺人越貨,還居然把自己的女神強奸了。

它不過是講了一些人一生的故事,這些故事不過是那些人虛構的,你看到了什麽是你自己的事情。我是不相信黑社會的老大會想自殺,真實的他們要就是在火拚中送命,要不然就在監獄裏終老,運氣最好的是亡命天涯。他們之所以能成為老大,就是因為心狠手辣和強烈的求生欲望,被抓住的時候想的越獄而不是自殺。這個電影實際上是把人物放到一些充滿矛盾衝突,危險的處境,來表現人內心翻騰的欲望,膽量,懊悔,愛與恨等等等。

各人對電影的要求不同,我最歡喜的電影就是要有想象力,夢是最有想象力的東西,好萊塢就是造夢的地方,《美國往事》就是好萊塢造的一個夢,是美夢還是噩夢,卻就像麵條在影片結尾那詭異的一笑,我不知道。

我看了《movie 43》,裏麵的熟麵孔很多,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是一部爛片子,但是不得不承認,那幫人惡搞起來可真有想象力。比如第一個故事並不光是下流(這是暗示人去看),而是有些人,或者人有些時候,腦袋下麵就是那個東西,並不光是惡心。但還是讓我惡心了一把,那麽多名演員去演這樣的電影,好萊塢可真是有些反叛,好像根本沒有底線。

 

《美國往事》在美國沒有能拿到什麽獎,原因恐怕它並不是那種純正的好萊塢風格,太長,太緩慢了,非常精細,有點藝術電影的味道,不怎麽考慮觀眾需要。比如現在的《紙牌屋》,那就是正牌的好萊塢的作品,副總統級別的大政客,親自謀殺像一個職業殺手(有些不合情理),還3P(有點狗血,和情節主線看不出有什麽聯係),這就對了,正是美國觀眾想要看的。

好萊塢不是什麽欽定的宣傳部門,而是賺錢的機器(非常厲害,比賭場還要快),所以,必須得考慮觀眾的需要,不然就難以存在下去,生存總是第一位的。現在人的娛樂方式太多,美國人都很性急,節奏要快,男女眼睛一對上,十分鍾內就應該有一場火辣辣的床戲;兩人一不順眼,九分鍾內就要有拔槍對殺,不然在電視劇前的觀眾就可能去看手機或者膝上的電腦了,等不了那麽許久。

但是,好萊塢之所以了不起,就在於它的包容性,在那些極賣座的產品(我稱為正牌好萊塢)之外,總有一些人不受這種,那種的影響,癡心於表現自我,表達自己所看到世界,這種電影的票房不會高,賺不到什麽錢,但是,卻仍然有可能在好萊塢受到到讚揚,得獎。比如《出租車司機》,我估計沒有多少人去看,但卻是好萊塢公認的經典。

好萊塢的確有很多宣傳愛國主義英雄的電影,但也有不少反戰,反英雄主義的作品,比如在好萊塢赫赫有名的伊斯特伍德的電影就對英雄主義不感冒,厭惡戰爭;

有沒有宣揚所謂美國價值,美國夢,當然有,但同時也有不少尖銳抨擊美國社會,對美國夢不屑一顧的東西;有一些庸俗透底流行的狗血,也一樣有很難看懂陽春白雪。

好萊塢不單單是造夢的高手,同時也製作許多高質量的紀錄片和紀實電影,比如像《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我向大家推薦二個,《talhotblond》和《bernie》;前者是紀錄片,是說在網絡社會,人是多麽容易把虛幻和現實混淆而造成悲劇;後者是紀實電影,則是告訴我們,人是多麽難以捉摸,好壞難定。這幾部電影絲毫看不到什麽政治色彩,隻是告訴在我們周圍的世界,能夠發生一些什麽樣的事情。

這就是好萊塢,讓人說不明白,也許這就是好萊塢的生命力所以在。其實恐怕任何有生命力的事情都是這樣。

 

好萊塢的有些電影還是很有深度的,在《出租車司機》中,德尼羅把一個美國底層的憤青真是演活了,“你是在跟我說話?”看過後讓人難忘;《欲望號街車》裏費雯麗最後那一句“我總是依賴於陌生人的好意”,真是無比淒涼。

這二個人都是好萊塢的大名牌,德尼羅年輕的時候演了不少經典,在《美國往事》裏,他那種曆經滄桑的眼神,配合著音樂,還真是那麽一回事。但是,現在老了就開始搞笑了,也許是自己做了老板,想的事情就不同了。費雯麗則讓人心酸,大美人又能演戲,並不多見,我以為她是第一。但是,紅顏命薄是有道理的(女孩子當然都不承認這一點,沒有人願意命薄),《欲望號街車》以後,她就不行了,因為精神開始崩潰了。

《欲望號街車》是田納西·威廉斯的代表作,是現代戲劇中的經典,藍色茉莉》或多或少是有些模仿它的。然而,女主角我以為是不能和費雯麗相比的,也許就像有人說過,費雯麗之所以演得那樣出彩,是因為她一直有些神經質,而且越來越嚴重。

我想自己恐怕是老了,因為總覺得好萊塢過去電影比現在的要好,人總是不自禁地喜歡把自己年輕時的感受加以美化。

 

據說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年輕人到那裏去追逐夢想,雖然能夠成真的不過寥寥數幾,但是,年一數年,還是依舊,可見夢想這東西的吸引力就像地心引力,誰也逃不脫!

這不單指美國,據說矽穀和好萊塢,是加州移民最多的地方,隻要聽聽奧斯卡那些得獎著的演說,就會知道有多少是外國移民。比如今年的奧斯卡,女主角和女配角都不是出生在美國。

 

但是,好萊塢隻是一個地名,與人無關。更糟糕的是,那裏的人名聲可不怎麽好,貪婪,放蕩,藏汙納垢,比如剛剛因為毒品而死的菲利普·西摩·霍夫曼,我認為他演技高超,是最好的演員之一,卻不得善終。

這是非常讓人不解的地方,莫非是隻有汙濁才能有美麗,隻有絕望的人才能創造夢想。

我卻以為,在那些紙醉金迷,萬人簇擁的背後,好萊塢恐怕是一個相當寂寞的地方。因為我知道那些人老是找不對人,於是經常離婚;我雖然並不認識那些人,但是,好萊塢拍了那麽多以孤獨寂寞而著名的電影,《出租車司機》就是一例,這種電影在好萊塢是非常時髦的。人可以想象和創造勇氣,場麵,當然還有美,但是,寂寞卻是自我傾訴,沒有親身經曆,無法創造,弄不出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

 

我所喜歡的的好萊塢就像Fitzgerald 那句名言:Show me a hero and I’ll write you a tragedy。(告訴我一個英雄,那我將為你寫一出悲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jesusmary 回複 悄悄話 電影指南創始人兼基督教電影電視委員會主席貝爾博士曾做過一份報告,透漏了他自1985年以來一直禱告的主題。

@他說,從他在電影指南工作開始,R級電影的產量自82%降至30%,而以積極的基督教為內容的電影大幅上升,1991年為10%,2000年升至41%,2010年則為60%。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