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41)
2010 (40)
2011 (28)
2012 (32)
2013 (30)
2014 (33)
2015 (25)
2016 (24)
2021 (1)
2023 (1)
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典出《馬太福音》第13章第12節和一對相似的經文—— 《馬太福音》第25章第29節、《路加福音》第19章第11-26節:
“ |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
” |
1968年,美國科學史學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維基百科》
雖然最開始這個概念是從科學史開始的,但後來人們把它推廣許多領域。
在很多時候,這個概念可以與正反饋相類似。在控製論中,反饋就是把輸出去影響輸入,正反饋就是輸出增加時使輸入也增加,當然是強者越強;或者反過來就叫做負反饋。那麽我們稍微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正反饋的係統必然沒有穩定性。弱者越弱到最後就奔向0去了,強者越強就意味著這個係統必然崩潰。化學或者核爆炸都可以理解為正反饋是必須條件。
說一個接地氣的例子,我每天在高速上被堵車就想,這是就是一個正反饋。比如說一條高速的通過能力是一萬台/小時,現在來了一萬一,你通過的時間肯定不是每小時多了6分鍾,而是堵得一塌糊塗。因為一旦車超過了一萬,就會產生堵車,一堵車,通過能力就會下降,那麽車就會越堵越多,通過能力就進一步下降,如果沒有某個因素來改變這個正反饋,高速就會變成停車場。
“馬太效應就是社會上常見的正反饋現象,例如收入分配不合理可能導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維基百科》
其實中國兩千年的曆史都可大概看成是一種馬太效應,改朝換代就是原來的權勢都歸零,而且多半是一場浩劫,意味著財產也都沒有了。接下來就是一個恢複時期,新的權力者和有錢人產生了,再接下來就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一旦達到某個程度,如上所說這個係統隻能崩潰,不可能有別的出路,正反饋的必然結果。從表麵上看,可能有一定的外部因素,自然災害,外敵入侵等等,但是,馬太效應其實才是最深層的原因,把不幸的原因推給別人是最簡單的辦法。
當然,負反饋和正反饋相反,它能夠使係統穩定。比如說當高速出口車輛增多的時候,就想辦法減少車輛進入高速,這樣係統自然就得到了穩定。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好東西,負反饋是得依靠降低效率來達到的,一旦車輛增加就減少輸入自然就降低了通過能力。
當然有人會說,等到了一萬我就開始減少車輛的進入,這不是就不影響效率嗎。但問題在於複雜的係統你根本就沒有辦法來來確定那個點,比如說有誰能知道在哪一個點貧富差距就危險了。所以說,最可靠的辦法就是一開始增加就減少輸入來維持係統的穩定,這無疑就降低了效率,但如果穩定非常重要(有哪一個係統不重要)的話,犧牲效率是值得的。
實際上可以認為所有的穩定係統都必須存在某種負反饋(當然就不能有正反饋),不然就談不上穩定。如果你設計一個係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負反饋和效率之間達到一種平衡。我想可以這樣說,一個所謂的優秀係統就是這個事情做的一定不錯。
想必有人會說你又在為美帝的低效率洗地,但是他們總是莫名其妙。我實際上對中美兩國都不滿意,這一對難兄難弟在貧富差距上的表現都難以及格。如果你讀了一些政治分析就可以知道,就是因為貧富差距,所以川普能當總統;同樣也是因為這個東西,民主黨的激進派才能夠呼風喚雨。也許有人說這兩個東西不是相反的嗎?
是的,但這些事情的根子就是美國民眾的分裂,而分裂的根子又是貧富差距。所以說,馬太效應會加劇貧富差距,貧富差距會產生民眾的對立,那個民眾對立嚴重了這個社會的效率還能好嗎,更不談如果社會崩潰了哪裏還能談什麽效率。
總而言之,社會係統似乎有一種馬太效應的基因,有錢人總是更容易賺錢,權勢者的後代就容易做官,如果不想辦法控製這種馬太效應,中國曆史就可以告訴人會發生什麽。其實早就有人指出了,中美的競爭實際上就是看誰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美國還是能夠猜一下的,如果美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話,總有一天激進派會當選,然後通過稅收來殺富濟貧,富人會逃走或者不幹了,這種美國效率恐怕不會好,再往後就不好說了。
至於中國我就完全不知道了,大家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