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君博客

屋裏關久了,出門走走,吹吹風,曬曬太陽。
正文

中國拯救產能過剩危機,會重蹈結構失衡覆轍嗎?--擴大內需(3)

(2009-01-07 08:07:31) 下一個
擴大內需尚須以利促商,還富於民—連載(四)

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說,中國外向型經濟具有國內生產能力大大超過國內消費需求的特點,這一特點的形成與中國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密切相關。中國的收入分配具有頭重腳輕的特點,即財政稅收占大頭,企業利潤持中,勞動者收入萎縮,在這樣的分配格局下,國內生產的國內消費不了,隻好向國外尋找投資出路。

從2001年至2007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14.43%,消費增長率為10.26%,投資增長率為18.07%,財政收入增長率為21.16%,以消費增長率為基數,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高於消費增長率40%,投資增長率高於消費增長率76%,財政收入增長率高於消費增長率106%。

在全國人大會議中,有人大代表對94年分稅製後國家稅負過重擠壓了勞工收入提出了質疑,有經濟學家辯解說,稅收增長速度過高,源於進出口雙重收稅,對國內生產、消費並無影響。在這裏,經濟學家欺負外行,唬弄了人大代表。根據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從2001年至2006年,關稅占全國稅收比率僅為4.23%,關稅增長率僅為8.19%,中國稅收過高,哪裏是由什麽關稅造成的?

中國稅收增長過高,由生產領域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負擔過重引起,從2001至2006年,企業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占全國稅收的36%與17%,前者增長率與總稅收增長率大致同步,而企業所得稅增長率為46%。

由於企業的稅負過重,出於贏利的資本本性,企業向工人轉移經營成本,諸如壓低工資,無償延長工時,一些企業主甚至蠻橫拖欠拒發民工工資;由於中國勞動力市場富裕,大量民工進城;在國有企業資本向私人老板轉移的權錢交易過程中,大量國有中小企業工人下崗,再就業艱難,而工人們缺乏勞工法的保護,不具有向資本家討價還價的集體力量,隻能向資本、向企業屈服,由此,製度性壓低了勞動成本,最後,在宏觀上造成消費需求的萎縮。

近年來國內消費逐年萎縮,國內消費率由2001年的61%下降到2007年的50%。

由於中國經濟總體和結構的特點是開放外向,規模上國內經濟產能大於消費需求,結構上收入分配頭重腳輕,在世界性經濟危機來臨之際,以為從總量上采取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就能填實出口退潮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巨大需求虧空,中國經濟就能苦捱過關,關門大吉,那就“太天真了,sometimes naïve!”

根據2007年的經濟規模和外貿規模的分析,中國外貿出超約2萬億人民幣,國內產能超過需求部分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5%。假定2009年外貿需求下降幅度等於外貿出超部分,即2萬億人民幣,假定政府通過擴大財政支出2萬億來彌補出口需求退潮形成的巨大虧空,倘若政府不改變財政、企業、勞工之間的收入分配結構,假定政府將所有財政支出用於基本建設,因為由收入分配所決定的消費需求不變,則中國將從宏觀上多出7.5%的隻能用於生產消費的生產能力,這將使中國經濟由總量性的生產過剩轉化為結構性的生產過剩,勢必出現重複建設,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半拉子工程等結構性經濟危機現象;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曾反複出現過這類現象,被中國經濟學家稱之為兩大部類非平衡發展,這樣的決策錯誤,我們過去實在犯得嘴磨破了皮,手長滿了繭,誰想再犯,就是不長腦子。

中國政府提出了擴大內需的十大措施,可重點仍放在基本建設上,企圖用投資需求帶動消費需求,刺激經濟增長。可是,中國經濟失衡的根源在於不合理、不穩定的收入分配,由此導致了產能大於需求的經濟規模和結構,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當國內產能大於需求時,過剩產能還能在國際市場尋找出路,錢多了花不出去,先存起來再說,美其名曰國際投資;可是,當前世界性經濟危機,號稱“金融海嘯”,國際需求坍塌,在這種國際經濟形勢下,即使國內財大氣粗的四萬億財政支出能創造出堪與“金融海嘯”前的出口需求相媲美的國內投資需求,在消費萎縮的情況下,過剩的生產能力從哪兒去尋找消費市場?畢竟,煤炭雖可以燒水煮飯,水泥和鋼材卻是既不能吃,也不能穿的呀!

因此,我認為,擴大內需的四萬億財政支出,重點要放在改變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上,國家和地方財政要向企業讓利,企業有投資的動力和創新的活力,國家財政收入才有保障,此所謂“以利促商”;國家和地方財政要向人民還債,國家欠人民的債太多,具體的就不說了,說多了人家不愛聽,討人嫌,此所謂“還富於民”。當然,政府若真要做這等好事就必須實行職能轉換,將政府職能逐漸轉化到提供公共產品,如教育衛生,環境保護、社會福利、失業救濟等方麵來。

2007年國家免除農業稅(農業稅占國家稅收的3%),全麵實施勞動合同法,顯然有利於擴大消費。

在目前情況下,擴大內需的四萬億財政支出,用於投資需求和社會福利需求中相對合適的比例是什麽?

根據2007年最終需求結構,扣除產能過剩部分,國內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占國內總需求的比例分別為46%與54%,因此,即使不考慮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就四萬億財政支出來說,其中至少54%,也就是說2萬1千6百億,應通過財政支出的合理安排,通過經濟運行的連鎖反應,落實到消費需求上。

隻有這樣,才有可能避免結構性生產能力過剩的經濟失衡經濟危機。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亞君 回複 悄悄話 同意你所說的。不過,我感到中國共產黨還是在變,當然,也許是我希望它變,希望它變得好一點,更多地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在經濟危機中,最倒黴的還是老百姓。
hyhluck 回複 悄悄話 政府不可能還富於民,如果還富於民了,就不是gcd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