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君博客

屋裏關久了,出門走走,吹吹風,曬曬太陽。
正文

中國外貿為誰做了嫁衣裳?--擴大內需尚須以利促商,還富於民(2)

(2009-01-02 08:21:58) 下一個
擴大內需尚須以利促商,還富於民--連載(2)

美國的經濟危機來了,這次美國是真有點懸了。美國財長、聯邦主席在國會被議員們訓孫子一樣訓斥;三大汽車公司的總裁在國會求爹爹拜奶奶,懇求二百五十億美元緊急貸款援助,窩心話說了三籮筐,還是哭喪的熱臉挨了鐵麵無情的冷屁股,慘啦!最慘的還是那些金融係統與汽車以及相關行業數以百萬計的產業工人,失業的烏雲籠罩了頭頂上的天空,不是身臨其境,恐怕難以感受到那令人窒息的恐慌。

世界性經濟危機說來就來,卻不會說走就走。經濟危機與中東地區局勢的動蕩不安、與原油價格的巨大波動、與新能源結構以及相關技術的采用以及世界性環境保護緊密相聯,危機周期很可能拖延時日。

就在一個月以前,網絡上僅幾個不受歡迎之人在談“未雨綢繆”什麽的,而今天,“金融海嘯”業已以驚天之勢在中國沿海城市登岸,國際市場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像海潮般退落,由此將引發工廠倒閉和勞工失業大潮等一係列經濟和社會問題。

為采取有效措施減緩“金融海嘯”衝擊中國經濟所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必要對中國的外向型經濟規模和結構進行具體分析。

中國的外向型經濟規模和結構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其一,外貿依存度高,拿2007年來說,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達到了70%,外貿依存度高,則受世界經濟條件變化的影響大,外貿條件的惡化對中國經濟帶來的危害也大。

其二,中國自2003年起至2007年,外貿連年順差,順差平均增長率達到了20%,2007年的貿易順差高達2622億美元,按當年匯率折算,約合人民幣18100億元,相當於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7.5%。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了2萬億美元,折合於人民幣14萬億元,相當於中國銀行中個人與企業的儲蓄存量的60萬億(46萬億人民幣儲蓄存量與價值為14萬億人民幣的2萬億外匯儲備之和)的23%。

外貿連年順差和外匯儲備占銀行儲蓄存量23%經濟學含義是什麽?

因中國自2003年至2007年經濟高速增長,可以假定這些年份中國經濟在開放性動態均衡條件下運行,因外匯不是中國國內投資的結算貨幣,利用簡單的宏觀經濟恒等式可以得出中國當年的外貿順差等於中國當年的對外投資(當然如果考慮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則中國的對外投資可能大過外貿順差)。也就是說,中國可以通過擴大先進技術、設備、生產線的進口,從而加速改變中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資本和技術資源相對貧乏的資源賦予條件的貿易順差外匯(當然外匯儲備也可轉化為提高或完善中國的教育、醫保和社會福利係統),被用在購買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國債和大企業的機構債卷,從而變相支援了世界發達國家的非無產階級革命。

我在本文連載(1)中談到:中國購買上萬億美國國債和金融業的機構債卷,“對美國來說,是中國用金錢的方式,支持美國把民主和自由的普世價值,用炮火灑在伊拉克的土地上,再就是促進了美國次貸證卷的流通,加速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這番話並非網絡戲言。在這裏,我不用經濟學大道理煩人,隻須指出,美國是靠財政赤字支撐伊拉克戰爭的,而赤字要靠向國內國外借錢來填補;而美國人民卻是端起今天的筷子,碗裏夾著明天的肥肉的主,獅子大開口借錢的主,大規模的次貸做的不就是借債的無本生意嗎?而購買房屋抵押債卷的投資公司和銀行,是借錢投資,賺的是利息差;那麽,咱們來點後現代,幾乎被所有人忽略了的是,在沒有錢什麽也幹不成的當今世界,哪個財大氣粗,是美國政府與投資公司及銀行後麵搖鵝毛扇的金主?

如果中國政府用二萬億美元儲備投資發達國家的國債、機構債卷,確有某種非經濟的戰略考慮,那將另當別論,若純從中國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就我看來,此舉目光短淺,弊多利少。

其三,中國的外貿格局是通過對外貿易,用國內相對富裕的勞動力資源換取相對稀缺的資本和技術資源。

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三大不同企業的貢獻如下:國有企業,進口2248.1億美元,出口2697.2億美元,逆差449.1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進口6955.2億美元,出口5594.1億美元,順差1361.1億美元;民營企業,進口2976.8億美元,出口1266.9億美元,順差1709.9億美元。扣除國營企業對外貿順差的負影響,外商投資企業對順差的貢獻為44%,民營企業的貢獻為56%。

由於缺乏統計數據,我們隻能根據共識,假定私營企業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國營企業為資本、技術密集性企業,而外商投資企業則是國外先進技術及資本與中國富裕勞動力資源相結合的企業,因而,從資源交換來說,中國的外貿格局為中國用相對富裕的勞動力資源換取相對缺乏的資本和技術資源。

那麽,問題是這種貿易格局對中國是有利還是無利?

我在網絡上讀到,在國內經濟學精英名流中風行的觀點是,中國外貿格局的形成是由於人民幣低估,人為地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刺激了對中國勞動力的過度需求,造成了對外貿易的不平衡,精英名流們因而主張人民幣升值,糾正成本扭曲,優化外貿格局,在先進生產力水平上實現貿易平衡。

這種觀點很動聽,在國內政治家中也頗有市場,但這種觀點違背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不能解釋經濟現象。

首先,外貿格局的形成,與匯率的高低無關,而是由貿易雙方反映了各自資源賦予條件的國內相對價格的國際比較所決定的,也就是說,無論人民幣高估或低估,靜態地看,對貿易格局毫無影響。

在國際貿易中,由於存在著國際交易貨幣與國內交易貨幣,因而,國際貿易產品的成本有兩個概念,一是國際交易成本,一是國內核算成本。國際市場是競爭市場,人民幣不是國際交易貨幣,而各種貿易產品的生產技術已定,在這種條件下,人民幣的匯率變動不影響貿易產品的國際交易成本,因此,人民幣貶值也好,升值也好,中國過去是一百萬雙襪子換一架飛機,今天仍然是一百萬雙襪子換一架飛機,中國過去隻有本事用廉價勞動力換資本、換技術,今天還就這本事,不會有任何長進,匯率變動對這種貿易格局和國際交易成本毫無影響。但人民幣升值會提升出口產品的國內核算成本,並降低進口產品的國內核算成本,因而具有抑製出口、擴大進口的作用。

精英名流們說人民幣低估人為地壓低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刺激了對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國際需求的說法,經濟學意義很含糊,不準確。假如人民幣確實低估了,則從國際交易成本來說,人民幣低估對勞動力資源相對資本、技術資源的國際交易成本毫無影響,從國內核算成本來說,人民幣低估也不僅僅是人為壓低了出口產品中的勞動力成本,因為任何出口產品中都包含著資本、技術、勞動力資源,人民幣低估是同比率降低了出口產品中所有生產要素的核算成本,人民幣又不長眼睛,它的低估,為何偏偏要人為地降低中國出口產品中的勞動力成本,而不人為地降低其中包含的資本和技術成本,讓中國經濟學精英名流們在出口產品上麵子無光?

二十年前,中國的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率約為2.8比1,人民幣很高估,根據精英名流們觀點的邏輯,那時的外貿格局該是中國的出口產品很資本很技術密集型吧?可實際情況是,那時的出口產品更加勞動密集些,更不給中國人長臉。倒是這些年來,人民幣的所謂低估,擴大了中國的外貿規模,中國的外貿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中國人臉上添光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相對那些被國內經濟學精英名流和某些政客看不上眼的並貶稱為“落後生產力”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來說,倒是大踏步增多了。

動態地看,對外貿易可以改變一國的資源賦予條件。那麽,對生產力落後國家來說,人民幣低估還是高估對貿易格局的良性改變更有利?

當然是低估。

上麵談到,人民幣低估,雖然並不像長了“勢利眼”那樣地降低某一生產要素的國內生產成本,但會同比例地降低出口產品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核算成本,從而有利於刺激出口產品的生產 ,擴大外貿規模。如果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性產品,出口的規模越大,勞動力資源換回的資本和技術資源就越多,則國內資源賦予條件從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向資本、技術資源相對豐富的轉化越快。如果我們想優化中國的產業結構、加快貿易格局的轉換,自然應該是刺激出口,這和人越富翁消費越奢侈是同一個道理,可經濟學名流們卻要通過匯率升值,抑製出口,那不是南轅北轍嗎?

這道理再簡單不過了,真想不通這些人的腦子是怎麽轉的。

那麽,是不是出口規模大導致了中國經濟失衡的現狀(國內產能超過國內需求能力)?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出口規模小,也可以有類似的失衡,譬如說,當國家創匯能力低時,用出口換來的外匯去支援世界上第三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同樣會經濟失衡,而且,這種類型的國際投資,如果也可以叫做國際投資的話,很可能血本無歸。

那麽,貿易雙方的國內資源的相對價格有無可能被人為地扭曲,從而影響貿易格局?應該說不大可能影響貿易格局,但有可能影響貿易規模,但是,國內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的扭曲不可能通過匯率的升降來矯正。

中國的勞動力資源確實被人為地扭曲了,壓低了,隻是跟匯率遠隔千山萬水。我們考慮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交換。美國勞動力的基本人權是受保護的,他們享受社會福利保險,對出口企業來說,這些大企業的職工一般也享受公司資助的醫療保險。所以,社會福利保險和醫療保險是美國出口產品中勞動力成本的必要組成部分。

然而,從網絡上看到,中國的出口龍頭廣東省,生產出口產品的中小企業的農村民工,從2001年至2006年,工資沒怎麽提高,一直是人均每月600元左右,每天的工資隻能買四碗陽春麵,而且,他們根本不享受醫療保險和社會福利保險。

從公平交易的原則上來說,由於中國農村民工的勞動基本權利缺乏勞動合同法的保護,他們的國內生產成本價格被人為地壓低了,從而刺激了中國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的投資和生產。

糾正被扭曲的勞動力成本,需要國家為保護勞工基本人權立法,這也就是現已頒布實施的勞動合同法,用人民幣貶值來糾正被扭曲的勞動力成本,說得好聽點,也隻能說是亂彈琴。

可惜的是,人民幣多次升值在前,勞動合同立法在後。

從網上看到,張五常教授是既反對人民幣升值,也反對勞動合同法的,這老先生竟然九次撰文提議廢除勞動合同法,看來老頭脾氣真強。可是,老先生又說,勞動合同法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張教授老先生說得有理,就算他有理,(你不算他有理他倚老賣老信口開河你拿他有什麽辦法?老先生是著名的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之友呢,資格老著啦。)那麽,我認為,張老先生理應九次撰文提議卸下駱駝背上的三座大山,但把那根稻草留下來吧。

好不容易有了保護勞工基本人權的勞動合同法,怎能輕言廢棄!

一個有效率的能夠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市場經濟是以包括財產權、知識產權、勞工權利、消費者權利等基本人權的立法和維護為前提的,沒有這些基本人權的立法和國家權力保護,市場經濟不可能良性運轉。中國在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出現對國有財產的掠奪,大學教育和科研落後,企業內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黑窯工事件、毒酒、毒油米、假藥、毒奶粉事件層出不窮,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政府在改革理念上忽視了建立和加強現代市場經濟的前提和基礎:基本人權。

我們分析了中國外向型經濟結構和規模的特點,那麽,世界經濟性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到底可能有多大?

我們假定2007年中國經濟是均衡的,假定如果2008年實現經濟均衡增長,其增長率為10%,再假定2008年的經濟結構與2007年同,則在均衡增長條件下,2008年的可能貿易順差為2884億美元,折合為人民幣19900億元,外匯順差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將與2007年一樣,同為7.5%,也就是說,國內產能相對於國內需求過剩7.5%。

我們知道,世界性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表現為對中國出口需求的劇烈減少,加之人民幣的升值效應,假定衝擊表現為減少出口需求21.5%(因2007年經濟均衡條件下貿易順差占出口規模的21.5%,故作此假定),或者說,2009年減少出口量2884億美元,而進口保持2008年的規模,則中國外貿實現零順差,即使不考慮出口乘數的影響,2009年中國經濟受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其經濟增長速度將在均衡速度10%的基礎上下跌7.5%,僅為2.5%,如果要彌補這一損失,假定國內的消費需求和企業需求不變,2009年全國財政需要擴大支出約人民幣約2萬億元。根據本文連載(1)的分析,中國國務院宣布的兩年四萬億基本建設財政支出,其財政支出的年增量頂多一萬億(其中中央財政2500億,地方和社會支出7500億),也就是說,財政支出擴增存在著一萬億缺口,不足以彌補世界性經濟危機的衝擊。

當且僅當,其它假定條件不變,當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僅減少出口需求10.75%,對中國經濟增速的影響為下降3.75個百分點時,中國四萬億基本建設財政支出才可能彌補出口需求下跌的影響。

由此可見,用擴大財政支出的方法擴大內需,很可能不足以彌補世界性經濟危機的衝擊,就網上所看到的資料表明,到十一月時,株三角民營企業的出口訂單減少為50%,江浙民營企業的出口訂單減少為30%,出口訂單的減少已影響到北京、天津、上海的外向型企業,而世界性經濟危機仍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擴展和延伸……

下文將對中國政府應對金融海嘯的政策措施談談我的某些看法。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