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文的地位

(2007-10-11 14:31:18) 下一個

中文的地位

 

子健

 

幾年前由於業務的關係,我在加國就職的公司邀請國內某大學的教授們來此間考察,需要我們修邀請函一封。教授一再叮囑,千萬不要用中文寫,也別用中英雙語,甚至連信封上都不要出現任何中文字樣。他還解釋道,那是因為怕在申領護照等事宜時要受到咭難和不信任。我一邊答應著,表示很理解,一邊卻又感到很難理解,也很無奈,以至於髒腑裏都隱隱地生發出一些扭曲和不暢。

本來,外國公司如果能用中文同中方交往,應該認為是出於對中方的尊敬,也反映出中文和中國地位的提高。作為海內外的炎黃子孫,都應該為之歡欣鼓舞才是。可是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的母語,在我們的母國,在本應代表母國文化的教授身上,卻遭到如此的禮遇。怎能讓人不感到莫名其妙呢?

要知道,這裏中文得不到認同是以怕不被信任為由的。不管這不信任是針對海外華人的,還是針對國內的教授或是其他人的,都讓人感到怪兮兮的。這讓我回想起在為父母申請來加簽證時,我所寫的中文邀請信,拿到加國政府及其駐京使館都能夠得到認可和尊重,毫無問題地得到了簽證。怎麽同樣的中文邀請信中國方麵反而不認了呢?是哪一種難以啟齒的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

聯想到彌漫全社會、甚至侵入嚴肅學術領域的各種假冒偽劣、坑懵欺騙,這種不信任也算不難理解吧。君不見那老美也開始不信任中國人的托福考試成績了。可令人不解的是這裏的警惕性一見到外文就化解了,這裏的信任一見到外文就能確立了。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中文到底怎麽了?中國人都怎麽了?

聯想到另外一件事,也讓人深深感到某些國人的麻木和可憐。在那昔日飽受洋人“華人與狗不許入內”之辱的大都市,如今有些國人——很可能都是那些被排斥者的子孫——卻又自覺地承擔起排斥起自己的父母兄弟的使命來。我到下榻的某酒店大堂服務台索取一張本市地圖,卻被給了一份英日雙語地圖。問起服務生,卻說沒有中文地圖,聲稱這裏的服務對象都懂外語的,言外之意隻懂中文的人不會、或不配入住這裏,臉上帶著大都市人對“鄉巴佬”的職業性的忍耐。

或許提供外文地圖,也算是“與國際接軌”的努力吧?

可殊不知在國際的軌道上,比如在法蘭西、在西班牙、在意大利、在加拿大,在英吉利、在美利堅,外文的服務是有優與欠優之別,但從未見到隻提供外文而不提供本國文服務的——他們怕是不敢慢待了本國的公民、自己的同胞,或者說他們首先尊重的是自己的同胞,也就是自己。在捍衛民族文化,保衛民族語言方麵,他們是很有傳統的。

在中國,隻提供外文服務而不提供中文服務,隻認英文而不認中文,這顯然不能算是接了國際之軌。或許這就是所謂“中國特色”吧?怪不得就有出租老外,處心積慮地把公司、產品、甚至姓名冠上一個不倫不類、不知所雲的假洋名,等一係列令人涕笑皆非的滑稽劇。

滑稽的同時,也真讓人心痛:在這些人眼中,我們的母語怎麽竟墮落成了騙子和“文盲”的語言了!

這二年,一部分中國人的錢袋是有了點鼓,中國的綜合國力也強大了許多,國際地位是大大提高了。相應而言,以中文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地位自然也理應提高。沒見那歐洲議會的英國佬也極力鼓吹把中文推廣到英國的學童中去嗎?沒見數量空前的老外們為了前程而湧向漢語水平考試的站點嗎?

然而,一種民族文化是否能強大起來,怕是不隻決定於您是否船堅炮利,是否囊中鼓鼓吧?要人尊重,必先自重;要人信任,必先取信於人。

願不願使用自己的語文,確實反映出一個社會自尊和自信的程度。而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自尊和自信當然是要以其社會的行為規範為內涵,以每一個公民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為基礎的。就憑著糟踐幼兒生命的三鹿奶粉、禍害大眾健康的地溝油,怎麽能取信於任何人?就憑“讓領導先走”的奴才相、“我爸是XX”的權勢觀,怎麽能建立起全社會的公民責任感和平等自尊的意識?

言歸正傳,邀請信——用英文寫的——上的被邀請人名單翻來覆去改了幾回,信也打印發寄了多次。不知道教授們是壓根就沒有動用過邀請函,也沒有來過加國,還是把邀請函派了其他不足為外人道的用場,隻知道再也沒有下文了。再來一點外轉:其中一位校長博導,因為貪腐問題和一把手互掐,已經雙雙“進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濤如雲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忘記你忘記我的評論:
謝謝。我也不懂啊。
忘記你忘記我 回複 悄悄話 不懂。為何要貶低中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優雅的文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