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戴榕菁
上文“差點錯過了一個悖論。。。”中指出,奧地利學者Niklaas Jooste在他的academia.com的討論中試圖借用狹義相對論來推導他的彈性以太理論,卻無意中揭開了狹義相對論的一個致命的邏輯缺陷:按照E=mc2他得出當一長方體沿著長度方向運動而獲得動能dE時,它在該方向的長度按照洛倫茲的公式dL=L(1-√(1-v²/c²))縮短,而質量增加dm。這意味著一個係統的運動可以改變另一個與之無關的係統的物理特性(如密度)。
這意味著在愛因斯坦的E=mc2公式與洛倫茲的dL=L(1-√(1-v²/c²))公式中一定有一個是錯的。
至今為止,所有聲稱驗證洛倫茲動尺變短的實驗都是間接的,而直接驗證E=mc2的實驗已經聲稱可以達到百萬分之幾的精度。所以,答案看來很簡單:一定是洛倫茲公式錯了,而E=mc2是對的。但問題是,愛因斯坦當初運用了洛倫茲變換來推導E=mc2的呀,怎麽會由錯誤的公式得出正確的結果呢?這讓我想起中學數學課上學的中間變量法,或許洛倫茲變換就類似那中間變量隻不過起到過渡的作用而已?但也不對呀,中間變量在它發揮正常作用的區間裏不應該和實際變量有本質上的衝突呀。
或許有人會說愛因斯坦推導E=mc2時用的不單是洛倫茲的動尺變短公式,而是相對能量公式,其中含有動尺變短和動鍾變慢的因素,或許把時間因素加進去就可以抵消動尺變短公式本身的缺陷了。但問題是,我們現在麵臨密度增加的問題與時間沒關係呀。動鍾變慢隻能是增加密度變化的速度。。。即便是減慢密度增加的速度,它也還是增加呀,符號不變!
這裏我們應注意到,盡管E=mc2被認為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最著名的公式,它其實根本不算是相對論公式。所謂相對論指的是物體坐相對運動時所表現出來的運動學特質極其所決定的動力學結果,而E=mc2被認為對所有物質都成立,因此不是一個相對論的關係。可見,E=mc2的推導本身就透露出自然的一種更為深層的且目前還未被人類發現的奧秘,或許正是這個奧秘使得愛因斯坦可以運用洛倫茲的錯誤的公式來推導出正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