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滯後---科學無法應付的盲區

(2020-11-25 08:47:56) 下一個

自亞裏士多德努力通過追求主體本質(substance)來排除唯心主義(idealism,或許應該譯為唯理主義)的影響,到康德通過對認知功能進行劃分來強調客觀經驗的重要,到科學實證論主張知識必須能經由科學驗證,特別是過去幾百年裏在第一線的科學家們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的各種減少誤差的方法,都瞄準的是同一個目標:通過提高獲取知識的確定性(即排除不確定因素)來提高所獲取的知識的可靠性。

當上述的跨越了幾個千禧年的方法論似乎使得人類了解自然社會的能力越來越提高的時候,通過確定性來提高可靠性的哲學也使得科學實際能處理的範圍大大縮小了。現實中所存在的大量的滯後性現象原本就是科學無法應對的問題,而隨著其對於確定性要求的提高,科學對於滯後問題的應對能力也不斷下降。

有人可能會給出在對非線性係統的科學研究中所處理的一些滯後現象來反駁我上述的論述。其實,科學所能應付的非線性體係是非常有限的,那裏的所謂滯後也都是在非常有限的被科學可接受的範圍之內的。比如,如果有人預言某年某日會發生某事,那件事一年後才發生,這就無法被科學所接受。但是,超出科學所能接受的範圍的滯後在現實生活中卻有著非常真實的意義,人們的所謂生活經驗並非都是從有嚴格明確的規律中得來,而是從大量的看似雜亂無章沒有任何規律卻實際會經常反複的經曆中積累起來的。有些人在這方麵敏感度高,一輩子積累的經驗就多,從而隨著年齡的增加對事物的判斷和預測的能力也不斷提高;也有很多人在這方麵不敏感,稀裏糊塗過一輩子,給下一代留不下什麽經驗。

其實,即便是短時間的滯後,在科學實驗中能應付的也是有限的。科學所能應付的通常都是單一變量的滯後,或非常有限的變量的滯後效應。當幾十個變量對於輸入的反應都存在著幾分鍾的滯後時,科學家們就完全無法相信實驗的結果。當然,對於科學家還有一種補救,那就是在理論推導中發現滯後,但是這種可能性也隨著非線性問題缺乏理論解而趨於零。

在現實生活中無數個混合在一起的因素都可能會由於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滯後。因此,總體來說,滯後不但超出了科學家們所能應付的範圍,而且從哲學意義上來說,就不符合科學的確定性期待,因此不屬於科學所能應付的範圍。

結論是,滯後問題明確地給出了科學的一個局限。對於這個局限的認識給世人的一個警示為:不要以為凡不符合你所預想的都是不真實或不可能的。人類需要更加地謙卑再謙卑。。。

更重要的是,滯後問題的挑戰提高了哲學的重要性的同時,也大大凸顯了現在的專業哲學早已過時了。一場新的哲學革命勢在必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