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看到一個紅蘋果,他拿來洗幹淨,幾口吃下肚,把殘餘丟掉。在這麽一個過程中,先是紅蘋果反射的光線進入他的視網膜,視覺神經係統在他的腦部呈現一個紅蘋果的形象,然後當他用手拿起那個蘋果時,他的皮膚及肌肉和相關的神經將蘋果的表麵質地及重量信息傳遞到他的腦部,當他啃咬咀嚼蘋果時,他口腔內的神經末端進一步將蘋果的味道和其它一些相關信息傳遞給大腦。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在這整個過程中,並不是好象有一個簡單的幽靈躲在單向透視鏡後麵觀察那隻蘋果,而是末梢神經采集的所有信息要經過相關的中樞係統的處理加工之後才在那個人的意識中形成關於蘋果的完整的多維(時空,重量,味道,軟硬,顏色,等等)的形象信息。除此之外,盡管心理學能告訴我們所有人吃蘋果時的大致相同的心理反應過程,卻沒有一個人知道別人的真實感覺是什麽。比如,沒有人知道別人看到的紅顏色是否和自己看到的完全一樣[①]。哲學上將每個人的這種特異感覺叫做奎爾(Quale)。
兩百多年前,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提出了這麽一個論述[②]:
很顯然,康德的這一論述完全符合我前麵提到的現代心理學的觀點,而他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當時並沒有現代心理學所具有臨床與解剖的經驗作為依據,而隻是經過他的深思熟慮的哲學思辨之後慎重地提出的觀點。以這種觀點為前提,他就非常自然地提出了那個著名的而且也是飽受詬病的物自體(Noumenon,複數Noumena)的概念以及與之相關的所謂的現象界(Phenomenon,複數Phenomena)的概念:
我們所感受到的是物體表現出的現象,而不是它們的真實的自身。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知道它們到底是怎麽回事。
在康德那個年代及其後的一百多年裏,由於缺乏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因此對於大多數不具備康德的那種特殊大腦的人來說,難以接受康德的上述理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今天仍然公開在文章中認為康德的上述理論是完全錯誤的,是所謂的不可知論的謬論的話,那麽他就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到底出了什麽問題(這裏既可能有複雜的社會文化問題,也可能有複雜的個人問題)。
在所有的對康德的上述理論的批判中,來自黑格爾的批判是比較特別而值得研討的。這不但是因為黑格爾對於康德的上述理論的批判是非常強烈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蠻不講理的,更因為黑格爾在他的這個現在看起來很有瑕疵的批判的基礎上卻發展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現象學,而他的現象學也是他的所謂邏輯學(辯證法)的基礎。
我們來看一段黑格爾批判康德的上述理論的言論[③]:
在對黑格爾的這段話進行討論之前有必要指出一點:黑格爾同康德一樣也不具備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心理學知識。由於對康德的物自體概念的批判是黑格爾的現象學理論的出發點,因此相關的論述在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和《邏輯學》中占有相當大的篇幅,上麵的這個例子隻是從他的《邏輯學》裏的相關批判中引述的一小段而已。在這一小段裏,黑格爾把康德指出的人們無法了解物體真實的自身這一點比做為先假設一個人有正常的知覺然後再說他隻能知道錯的無法知道對的。由於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康德的那個理論是符合現代心理學原理的,所以站在我們今天的知識層次裏來看,我們可以說黑格爾是比喻不當甚至是胡攪蠻纏。但是,回到黑格爾的那個年代,在沒有相關的心理學知識的前提下,黑格爾做那樣的比喻自有他當時的理由。這讓我想起在生活中人們彼此之間進行理直氣壯的爭吵時,其實也常常會因為缺少某些必要的知識而說一些在有知識的人聽來是蠻不講理的可笑的理由。
不過,黑格爾的批評即便在當時也並非是完全空無一物的消極批評,他確實也抓住了康德的理論的兩個弱點:1)康德在強調我們無法知道真實的物自體的同時,忽略了我們是知道自己在想什麽的進而我們知道或至少是相當地知道我們的文化產物是什麽這一點;2)康德所指出的物自體概念本身除了告訴我們無法真正知道物體的真實自身是什麽之外,對於我們對物體的表現的認識沒有提供更多的信息。
在對於康德的物自體的理論的批判的基礎上,黑格爾提出了他自己關於什麽是真正知識的不同看法如下[④]:
由此可見,對於黑格爾來說,所謂知識本身就是人類意識自身的活動,因此在這個前提下談論什麽客觀物體自身的真實特性是沒有意義的。有了這樣的認識,黑格爾便進一步將被他稱為無確定內容的空洞抽象的單點思維對象(wholly indeterminate they are only a single thought-thing — the so-called thing-in-itself of empty abstraction2)的康德的物自體展開為一個有著極為豐富內容的黑格爾的現象學。
這裏有幾點值得討論:
1.文明的良性發展並不要求每個人在每一時刻都十全十美,也沒有人能夠做到十全十美,而是要求某些人提出了某方麵的正確但從整體上看不全麵的見解後,後來人去肯定他的正確的見解並努力將他不全麵的部分加以補充。這是良性發展的理想形式。雖然康德在提出他的物自體的概念的時候並沒有把與之相關的其它一些問題都搞清楚,但這並不等於說他的物自體的理論就是錯的。雖然黑格爾提出的知識本身就是意識的活動這一點也是合理的,但是在我們掌握了現代心理學知識後,根據本文開頭對於一個人吃蘋果的心理分析完全可以合情合理地得出與康德在兩百多年前得出的相同的結論,而我們顯然不能把這種按照正確的知識和正確的邏輯得出的結論斥為錯誤,因為那樣做的話等於對人類基本理性的斷然否定。當然,如前所述,黑格爾的這種做法並非刻意而為,不是世俗的那種踩著他人向上爬的舉動J。在不具備現代心理學知識的前提下,黑格爾的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畢竟從實踐的功利角度來看,康德的物自體理論本身確實不具備黑格爾的現象學所具有的豐富的內涵。
2.但是,另一方麵,雖然黑格爾的現象學理論具有單一的物自體概念無法望其項背的豐富內涵,今天回過頭去看那段發展史,如果當初康德沒有提出與物自體相關的理論的話,黑格爾是否會發展出他的現象學還是一個問題。當然,曆史沒有假設。但是從黑格爾自己在對於他現象學的思路的介紹時對於康德的物自體理論的大量批判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黑格爾的現象學是在對康德的物自體理論的批判中建立起來的,憑這一點,康德就可以分享黑格爾的現象學的榮譽。
3.雖然康德的物自體理論如黑格爾指出的那樣並不具有很多的內涵,但是黑格爾對於那個理論的全麵否認而不是肯定地發展這種做法本身帶來了一個後果,那就是在心理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有受過很多良好高級教育的精英們認為康德的物自體理論根本就是錯的。
4.雖然黑格爾的現象學乃至他的邏輯學都是在對康德的物自體理論的批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實康德的哲學與黑格爾的哲學的共同點,一個區別於康德之前的哲學的基本點就是他們都是在各自的理論中把傳統的對於宇宙基本特性的形而上學思辨轉化為對於人的思維的分析。奇怪的是,當哲學評論家們把康德與黑格爾的哲學稱為理想主義(Idealism,也翻譯為唯心主義)時,卻很少提到這一點。這一特點與將Idealism譯為理想主義也罷唯心主義也罷帶給讀者的感受並不相同。理想主義或唯心主義或幹脆用西文裏的Idealism帶給人們的感受是他們看待世界是憑著主觀願望,而實際上我這裏強調的他們的哲學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努力研究人們思維的基本特征,以及這些特征給人類對於客觀的認識帶來的影響。
[①] 有些人連紅色與綠色都分不清。
[②]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by I Kant, 1787 URL: http://www.earlymoderntexts.com/assets/pdfs/kant1781part1.pdf
[③]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1816,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prefac.htm, § 2
[④] Phenomenology of Mind, Hegel, 1807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ph/phconte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