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老子的無與黑格爾的無

(2016-12-31 11:10:34) 下一個

無的概念在老子與黑格爾的哲學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很多不知道什麽是《道德經》的人,卻也知道老子的哲學講究無為;稍微了解些《道德經》的人更是常喜歡引用老子提到無的句子,比如,“有無相生”,“聖人處無為之事”,“為無為,則無不治”,“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等等。但是提起黑格爾的哲學,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辯證法或辯證邏輯(盡管黑格爾自己並沒有這麽稱呼他的哲學或者他的邏輯學),卻很少有人提到無的概念。

其實,無的概念對於黑格爾的哲學來說要比對於老子的哲學更為重要。老子的哲學的核心是道與德,在對於道與德的認識的基礎上,老子推出為無為事無事的思想來。也就是說,無的概念在老子的哲學中是結論而不是出發點。但是對於黑格爾的邏輯學來說,存在與無是他的理論的出發點,他甚至說“哲學的起源就是空無[1]”。

老子的無與黑格爾的無的意義不盡相同。雖然從“有生於無”,“複歸於無極”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老子的“無”中所具有的絕對意義,但是,從《道德經》的整體來看,老子的無所強調的是“有無相生”及“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相對意義。而黑格爾雖然也談及相對的無,但是作為他的哲學的出發點的卻是具有絕對意義的純無。這個純無的思想其實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巴門尼德[2]的“從無隻能產生無”的說法。但是,黑格爾也強調他的無與巴門尼德的無不同,他強調他的無裏麵含有存在,他的存在裏麵含有無。在他的名著《邏輯學》中,黑格爾從尋求哲學的起點出發得出結論說,純存在與純無是統一體[3],甚至更進一步說,純存在與純無既完全是一回事,又是不同的[4]。可以說,整個黑格爾的邏輯學的基本思路就是存在與無之間的轉化,正如他指出的那樣,那是他哲學出發點,也就是基礎。

過去在學校學辯證法時,課本上寫著發展變化是一切的本質,老師也會舉出各種發展變化的例子來,但實際上,在發展變化這點上黑格爾走的更遠,他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由存在與無之間的瞬間轉化。在這點上他的無的概念又接近老子的“無極”和“有生於無”的具有絕對意義的無的概念。但是,老子的“有無相生”本身強調的是相對,而黑格爾的存在與無的統一和轉化強調的是一種絕對意義上的純存在和純無之間的轉化。

對於哲學的出發點和存在以及無之間的關係黑格爾花了上萬字來討論,這是黑格爾的風格,他的前輩歌德對於黑格爾追求大而全的風格很不以為然,而應該算是他的晚輩的叔本華更因此而說黑格爾以及喜歡黑格爾的人都是瘋子。叔本華的言論當然過於偏激(從網上他的照片看來就是一個火爆脾氣的相貌J),但是,如果你細讀黑格爾的論述確實可以發現在很多時候他好象確實是在繞著圈子說話,打個比方說,就好似一個人試圖描述一群大象在嬉戲吃草,卻回避使用“大象”,“灰色”,“厚皮”,“草”,“動物”這樣的詞匯。雖然我這個比方並不恰當,但是讀者如果能夠從中感受到那樣做的難度就能體會一下叔本華對於黑格爾的論述之惱火的感覺了。

其實黑格爾通過尋求哲學的出發點來論證純無與純存在的思路本身並不複雜,但卻是有錯誤的,隻不過他花了幾萬字來論述之後,你就不但不容易理解他的論述,更不容易看出他的錯誤來。如果我們按照他的論述的基本思路來將其簡化為要點,我們就容易理解黑格爾的論證邏輯以及其中的缺陷或錯誤了。

他的論證的基本邏輯其實可以簡化成這樣一句話:哲學的邏輯是用來解釋一切的,如果哲學有起點,那麽它的起點一定不能用其它的東西來解釋,否則就會出現自己解釋自己的循環論證的錯誤;而哲學的出發點是存在的。

這就是他的基本邏輯。首先,關於哲學的出發點是存在的這一點,他沒有給出證明,隻是說哲學的出發點既是immediate又是mediated。

這裏需要再解釋一點:黑格爾哲學的一大難點,一個你上網去查會發現連專業黑學家也說不清楚甚至承認說不清楚的難點就是他的“immediate”和“mediated”的概念。其實,如果那些(承認說不清的)黑學家靜下心來仔細咀嚼一下可以發現這兩個概念並沒有那麽難,它們是把康德的現象與本體的概念深化進一步抽象深化的結果,這裏的“immediate”就是能夠直接感受到的,而“mediated”就是需要推論出的。

當他在《邏輯學》中提出哲學的出發點是immediacy的時候的語氣是直敘的,是一種結論。雖然以這種結論也可以被解釋為他自己感受到了那個出發點因而他說它是immediacy;但如果我們仔細咀嚼他的幾萬字的論述,可以認為他的意思是:既然哲學是用來對其它事情進行邏輯解釋的,那麽它的出發點一定是可以用來解釋其它的,而如果它是用來解釋其它的,那麽它一定是可以感受到的immediacy。黑格爾又說哲學的出發點同時又是mediated,這一點其實更容易理解,因為黑格爾能想到哲學出發點是immediacy這點本身就是經過推論得出的。

這裏需要強調是,哲學的出發點是存在的這一點是黑格爾的論述中必須的前提,沒有了這個前提他通過尋求哲學的出發點來指出純存在與純無是統一體的論證就不成立了。但同時我也要指出一點:黑格爾所說的哲學的出發點是存在的這一點是錯誤的或至少是有缺陷的。我不打算在這裏討論它為什麽是錯誤的,讀者可以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原因。但是由於他沒證明這一前提,所以我們隻能將之作為他的一個有缺陷的假設。

我們或許可以將他認為哲學的出發點是存在的的邏輯與數學上的構造法進行類比,也就是說如果他找出了出發點,那麽就證明出發點是存在的;但是因為他在尋找這個出發點時已經用到了那個作為哲學的絕對出發點是存在的假設,所以這個類比不是非常恰當。另外,數學上也常會先假設某個解存在,然後得出合理的結果,於是證明先前的假設成立,我們或許可以將他的做法與數學上的這種做法進行類比。但是如果你認同我所說的哲學的出發點是存在的這一點是錯誤或至少是有缺陷的,那麽那樣的類比也就有問題了。

但不管黑格爾所說的哲學的出發點是存在的這一點是否合理,那是他通過尋求哲學出發點來論證純存在與純無關係的必要前提。

更多的讀者或許對於“哲學的邏輯用來解釋一切的”的質疑要大過對於“哲學的起點是存在的”的質疑,尤其是當我們得知了哥德爾的邏輯不完備和不相容原理之後。不過,哲學的邏輯可以解釋一切這本身從語義上來說與歌德爾的理論不矛盾,因為哲學本身是一個開放體係。當然,黑格爾尋求哲學的出發點這種做法本身似乎與哲學是開放體係的說法不很協調。不管怎麽說,這裏不是細究黑格爾如何能讓黑格爾的前提更合理的地方,我們隻需知道他的論述的前提並不像他聲稱的那樣是非常合理的。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不妨把想象中具有出發點且能解釋所有問題的理論的總體稱作哲學,因而勉強接受黑格爾的上述基本邏輯。

在接受了黑格爾的上述基本邏輯之後,我們可以繼續看他的論述。他接下來的邏輯是:

既然哲學可以解釋一切,而哲學的起點是存在的,那麽哲學的起點一定不能被任何其它東西來解釋,因此哲學的起點一定是空的;我們又能感受到哲學起點,因此它一定是存在(being)。將這兩點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說,哲學的起點是一個沒有任何內容空的存在(being),也就是純存在(Pure being)。否則的話,如果這個起點不空,我們就能對它進行描述,一旦我們能對它進行描述,我們就能用其它東西對所描述的內容進行解釋,因此它就不是最基本的起點了。所以,哲學的起點一定是空的存在,也就是純存在。

但是,另一方麵,哲學的起點不包含任何內容這一點決定了它一定是無,而且是絕對的空無。絕對的空無與一般的無的區別在於,一般的無是相對的,比如說“這裏沒有人”這句話的“沒有”的意義是相對於“有人”而言的,而絕對的空無是沒有參照物,就是純粹的無。在這個意義上說它甚至比老子的“無極”還要純,因為老子的“複歸於無極”的說法多少含有對於之前的有的對比,而黑格爾的無是沒有任何參照的。

之所以說哲學的起點是沒有任何參照的純無是因為如果你能給出任何參照,比如人,那麽你就可以對那個參照進行解釋,它就不是黑格爾意義上(或黑格爾想象中)的絕對起點了。

既然哲學的起點既是純存在又是純無,那麽純存在就是純無。

但是,當得出這個結論時,估計是語義上差異讓黑格爾絕對不舒服了,他又不得不指出純存在既是純無又不是純無,兩者之間瞬間彼此轉化,而哲學的起點是純存在與純無的統一體。

估計黑格爾這麽折騰的時候還沒輪到叔本華罵他自己心裏就也開始不舒服了,於是他開始為他的理論找依據。找來找去在過去兩千多年的曆史上隻找到了一個依據,那就是赫拉克利特的萬物瞬間變化的理論。這就使得黑格爾對於自己關於純存在就是純無而又不是純無,而哲學的起點是純存在與純無的統一體的這個能讓叔本華跳腳的說法心安理得了。

如果讀者覺得我上麵的論述有些囉嗦,那麽請閉上眼睛想想把上麵的這段論述還原到黑格爾的幾萬字(單詞。。。英語同樣內容的單詞數還比中文少)的時候會是什麽樣的。

不要以為黑格爾這裏隻是玩文字遊戲,這上麵的邏輯是用來構築他的整個哲學(或者說他的邏輯學)大廈的基礎。

人類哲學史上或者說人類文明史上最荒唐的一點就是把黑格爾的邏輯學加上辯證兩個字之後用它來批判形而上學。現在那些主流哲學家們意識到當初他們那麽做是錯誤的了。他們現在開始說黑格爾的辯證邏輯就是形而上學。細究起來這種說法也沒什麽問題,因為黑格爾的所謂辯證邏輯並非傳統意義上形式邏輯。對於黑格爾來說,邏輯本身是絕對理念的思維法則,這使得黑格爾的邏輯涵蓋了傳統上的形而上學所關心的包括方法論在內的存在的普適模式的議題。

但是,如果簡單地把黑格爾的邏輯學(既後人所謂的辯證邏輯)稱為形而上學而不加特別解釋的話也很容易造成人們對於黑格爾的哲學的誤解。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一書中其實用了大量篇幅去用他的存在與無的統一與相互轉化的思路去分析如質與量,有限與無限這些在他之前已被討論了數千年的形而上學的概念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簡單地說黑格爾的邏輯學就是形而上學,會讓對哲學史缺乏了解的年輕學生們誤以為黑格爾第一個提出這些概念的(其實我上中學的時候老師就是這麽說的,盡管那時他在批形而上學,卻把那些原本屬於形而上學的概念說成是黑格爾第一個提出的辯證法的概念)。

所以,恰當地做法應該是指出黑格爾的邏輯學中屬於邏輯的部分,或者說屬於他認為是邏輯的部分,和他所分析的原本就屬於形而上學的概念,以及他的邏輯學的整體與形而上學和傳統的形式邏輯之間的關係,這樣才不至於對年輕的學生們造成誤導。

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的前言中明確將他的邏輯理論與形而上學做了區別,但絕不是後來很多專業哲學界人士所說的是否定形而上學。恰恰相反,他在那裏對當時人們荒棄形而上學的現象表示了痛心疾首。

如果哲學學係的學生們來讀讀本文,相信得到他們的課本所不能提供的幫助的J。。。

 

[1] “....this emptiness, is therefore simply as such the beginning of philosophy.”, science of logic, Hegel,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gin.htm#HL1_67

[2] On Nature, Parmenide, translated by John Burnet 1892, URL: http://philoctetes.free.fr/parmenidesunicode.htm

[3] “The analysis of the beginning would thus yield the notion of the unity of being and nothing” science of logic, Hegel,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gin.htm#HL1_67

 

[4] “Pure Being and pure nothing are, therefore, the same. What is the truth is neither being nor nothing, but that being — does not pass over but has passed over — into nothing, and nothing into being. But it is equally true that they are not un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that,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not the same, that they are absolutely distinct, and yet that they are unseparated and inseparable and that each immediately vanishes in its opposite. Their truth is therefore, this movement of the immediate vanishing of the one into the other: becoming, a movement in which both are distinguished, but by a difference which has equally immediately resolved itself. ”, science of logic, Hegel,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gin.htm#HL1_6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