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2024 (100)
如果說被哲學和科學大師們一再宣判了死刑的西方哲學正在緩慢地走向死亡,中國的哲學從發展的角度來說恐怕早應該屬於是奄奄一息了。從網上可以接觸到的與中國哲學現狀有關的報道和文獻討論中,我個人認為目前使中國哲學發展陷入困局的主要有三大桎梏,這裏對之進行一些簡要的探討。
第一大桎梏來自顛倒了的哲學與政治的位置關係。其表現為以政治來限製哲學,將人類的哲學按政治需要分出高低,獨尊馬克思主義為正統官方哲學,而且以此來限製其它哲學的發展。
第二個桎梏與第一桎梏密切相關,是第一個桎梏的一個衍生物,那就是目標的降低。如果去看看中國的那些所謂前衛的哲學大師們的視頻或讀讀他們的文章就可以發現他們認為非常前衛甚至革命性的哲學發展不過是想向中國引進西方幾百年幾十年或最多十幾年前的哲學,在西方哲學本身已經成為頻危動物的狀況下,中國哲學發展的這種最高的要求使得中國的哲學家們根本不可能象中國的科學家或工程師推動中國的科技工程快速發展那樣地使得中國的哲學發展能夠取得令世人矚目的突破。
第三個桎梏是文化上極端的民族情緒導致的盲目的驕傲。幾年前我回中國宣傳對於中國的古典哲學《道德經》的理性新解的時候,就有人對我說過這樣的話:中國幾億人還找不出一個比你解的更好的?還用得著你回來講解《道德經》?如果說這隻是個別沒有太多文化素養的人的情緒也就罷了,可是你從中國的媒體和學界的觀點態度中可以感受到這其實是中國人對待文化發展的一般主流情緒。這種基於民族情緒的想象而不是基於文化發展的實質內容的發展觀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形成了另一個極大的桎栲。
當然,中國的哲學發展也同樣麵臨著諸如既得利益者的地位以及文人相輕等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通病的阻礙,不過上述的三個桎梏則是中國所特有的妨礙哲學發展的桎栲。。。。
雖然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自然哲學發展得非常興盛,我想哲學不會有,也不需要有科技工程那樣令人矚目的突破。
至於中國官方的正統哲學,那根本不能算是哲學,隻能算是執政黨的衛道學,類似於Apologetics。
1)海德格爾或霍金及其他一些支持他們論點的人的“哲學死了的”的內涵很清楚,很直接,容易理解。。。至於你是怎麽從他們那裏讀出你所理解的意思那是另一回事,你肯定比別人更清楚你是怎麽讀出來的;
2)我本人沒有說哲學會死,哲學也死不了,不過目前確實麵臨的要死不活的狀態。。。而本博客的工作正是要讓它從垂死中活過來。。。不知你在這方麵都做了哪些工作,不妨拿出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歡迎來訪。
另外,“桎栲”一詞很生澀,是否“桎梏”的同義詞?祝周末愉快!
哲學分兩個部分,即整體論與本體論。如老子說的“為學日增,為道日損”。
整體論是從整體的角度去規範細節;它的結果產生哲學方法論。人們通常將它說成思想。無論東西方,在這方麵都不存在哲學死亡,因為“為學日增”。
本體論是指存在整一的本質。存在本體就像一種GENERIC的極致,它使得言語道斷。如果一定要說什麽的話,那它隻能是一個無結構的名相。有人說是“存在”,有人說是“絕對精神”,有人說是“神”,也有人說是“道”。許多哲學大師沿著這個方向達到這裏都束手無策。康德在此開始講“不可知”與美感;黑格爾在此講矛盾對立的跨越,卻無法消除對立;維特根斯坦在此講“語言極致無意義”;海德格爾在此講“哲學死亡”。這些都隱喻著一個道理,即將哲學作為學問,那麽哲學本體的意義就失去了。它也隱喻著另一條道路,即通透本體,完善精神;因為“為道日損”。
人隻有在對本體有通透的情況下,才能有對整體的更好把握。本體論是哲學的靈魂,沒有它,哲學會衰弱成方法論。西方人感覺“哲學死亡”,是因為他們常常將兩者顛倒。即將“為學日增”用在通透本體上。這是文藝複興的一個弱點。在中國並沒有如此的極端;哲學的智慧在民間,不在書本上。哲學最終是一種虛懷若穀的氣度,一種MINDFULNESS的心態,一種精神自由的境界。它使得人更有智慧地把握整體與細節。哲學的這兩個方麵構成了連接人類精神與思想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