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談起社會領導力,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聽話”二字。孩子聽家長的話,員工聽經理的話,經理聽老板的話,當兵的聽長官的話,下屬聽上司的話,等等。可以說對於領導的這個概念,“聽話”是我們最容易理解的意思,也是很多處於領導地位或期待著處於領導地位的人們希望別人對他們所具有的態度,而一旦得不到這樣的態度,他們會失望,沮喪,或者惱怒,或者采取一些手段以獲得這樣的態度。
但是,如果仔細考察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現實社會中的領導力或文化載體中所表現出的社會領導力,我們很容易發現被他人“聽話”並非是領導力所具有的唯一的意思,甚至並非在所有的場合下的主要意思。現實生活中的領導力的另一個重要意思表現在另外兩個字上:支持。
“支持”在與“聽話”不同的另一個層次上突顯出領導的力量。盡管“支持”的結果可能與“聽話”一樣都是按照領導的意圖去行事,它們之間仍然存在著一些關鍵性的區別:
1)被領導者的心態不同。當被領導者持有簡單的“聽話”心態時,其中有一部分人很可能是被迫聽話,也有一部分人是不管內容是什麽,隻是“聽話”就好了。而當被領導者選擇“支持”的時候,被迫的成分就會相應地減少,而在意領導的話的實際意義的人數就會相應地增加;
2)領導者所需付出的努力和所需具備的領導藝術不同。作為現有的領導或想要成為領導的潛在領導者來說,當他需要得到他人(個人或群體)支持的時候,他需要拿出更多的智慧,付出更多的努力來贏得他所期待的支持;而如果他知道被領導者肯定會聽話的時候,他相應地會比較隨意和懶惰些,也就是比較任性一些。
雖然上麵提到的兩點所表現出的主要是領導與被領導者的心理因素,但是這種心理因素所對應的卻是其背後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的兩個不同的邏輯層次。一個是具有支配性的層次上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另一個是在不具有支配性的層次上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與自然界不同,人文領域的邏輯關係往往不象一個沒有支撐的物體在重力作用下一定會下落那樣,而是常表現為一種最佳的狀態。具體到“聽話”及“支持”所表現出的兩個層次,雖然能夠讓人“聽話”是很多現有的或潛在的領導者們所期待的方向,但是在不具備要別人聽自己的話的條件下,不懂得如何獲取別人的支持,卻一心做著要別人聽他話的美夢的話,結果通常就不會很和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有些有共同誌趣的人在一起謀事或組織一些活動時,會有些有較強領導欲的人,不注意通過其言論內容的正確或表現方式的藝術性來獲得別人的支持,而是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盲目地想要別人以“聽話”的態度來服從他的領導,或操之過急地想通過特別的手段來盡早地實現被“聽話”的地位,結果不但他自己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且破壞了群體活動的和睦。
很顯然,上述由“聽話”和“支持”所表現出來的社會領導力的兩個不同的層次之間並非是涇渭分明的,而是彼此相互滲透混雜的,這也是人文領域所特有的不確定性,或者用黑格爾那些歐洲的哲學家們所喜歡的擬人性文字來說叫做活躍性。有一些場合下,雖然名義上被領導者與領導者之間的關係應該是“聽話”,但是領導力實現的有效性仍然與領導者的能力及所具備的藝術性有關,即便是在等級森嚴的軍旅之中也同樣如此。
同很多其它的社會概念一樣,社會領導力所對應的“聽話”與“支持”這兩個層次同樣反映在社會係統的自相似之中。所謂自相似指的是一個係統的整體與它的局部具有靜態或動態的相似性。一棵樹的枝丫與整棵樹的形態所具有的相似就是這種靜態與動態的自相似的典型例子(這裏形態上的相似是靜態,而成長過程使得形態相似是動態)。社會領導力所對應的“聽話”和“支持”這兩個層次不但表現在個人的領導力之上,而且也反映在社會結構的相互關係上,甚至表現在世界性的活動和事件上。。。。。。
謝謝來訪。。。說的沒錯 :)
謝謝來訪。。。那屬於另一個話題,也不是三言兩語說的清楚的。。。。。。而且涉及很多建構的過程(既曆史的原因)。。。。。。
我的困惑是,比如觀察人天性,比如小孩,有的人天生喜歡做主 喜歡別人聽他的,我在想這是天生的領導者風範嘛?這片文章讓我明白,那隻是要求聽話,自己沒有做到支持,而隻有展示了支持性格的小孩才是具有領導者風範,這個也是用於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