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糯米饢應該有幾種?

(2015-03-22 19:54:04) 下一個
這裏的糯米饢是對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Noumenon的音譯(也有譯成物自體的)。康德在他的《純理性批判》(英文翻譯鏈接:http://www.earlymoderntexts.com/pdfs/kant1781part1.pdf)中對於糯米饢的意思進行了這樣的解釋:
 
我們可以給糯米饢兩個不同的意思。如果我們把它當作是‘我們的感性直覺無法感受到的物體’,那麽我們賦予了這個詞一個負性的意思。如果我們把它當作‘非感官的對象’,那麽我們就賦予了它一個正性的意思。這個正性的意思牽扯到的條件要比負性的意思多的多。這是因為對於這個詞的正性的使用意味著我們假設存在著一個特殊的直覺---智能直覺。它不是我們實際具有的,我們甚至無法理解怎麽可能會有這樣的直覺。


We can give ‘noumenon’ [singular; ‘noumena’ is the plural] either of two senses.
If we take it to mean •‘thing that is not an object of our sensible intuition’,
we are using the word in its negative sense. If instead we take ‘noumenon’ to mean•‘object
of a non-sensible intuition’,we are using ‘noumenon’ in its positive sense.
·This goes much further than the negative sense, because· in this positive use
of the word we are presupposing that there is a special kind of
intuition—intellectual intuition. It’s not the kind that we actually have, and
we can’t understand how it could even be possible.

 
康德接下來又花了很大的篇幅來論述那個正性的糯米饢是不存在的。
他在《純理性批判》一書中對糯米饢這個概念進行建構的背景是他認為我們所認識到的存在對象並非存在對象本身。按照今天的心理學知識來說,康德的這個結論好象顯得平淡無奇,他無非就是在說,我們意識到的存在對象是我們大腦對於存在對象的反映而不是存在對象本身,這個結論本身也意味著我們並不知道那個被我們感知的存在對象本身是什麽樣的。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乒乓球是橘黃色的圓球,拿在手裏也能感受到它是圓的。這都是那個乒乓球在我們的大腦中呈現的形象而已,是經過了我們的大腦的加工之後的結果。如果說我們每個人感受到的乒乓球是一樣的(嚴格地說這隻能是一個非常粗糙的假設,因為我們並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表明這一點)那也隻能說我們的生理構造是一樣的,而不能表明我們感知的就是存在對象本身。這個對於有著今天的心理學常識的人來說看來好像很簡單的道理,在康德的時代還是需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能想得通。
而康德要用糯米饢來表示的就是我們的感官(因而也是基於感官的理性)所無法認知的存在對象的本體(或譯作物自體)。但是,由於那個糯米饢(Noumenon)一詞並非康德憑空造出來的,而是德語中原來就有的一個基本意思為“感官感覺不到的東西”這樣一個詞,而從語義邏輯上來說,導致“感官感覺不到”的原因除了可以是上麵所解釋的我們的感官本身不可能感覺到存在對象的本體這點之外,還可以有著“雖然我們的感官感覺不到,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非感官來感覺到”這樣一層意思,這就是康德在本文前麵引述的那段話以及接下來花了很大的篇幅(請按照上麵給出的鏈接去查看英譯版的原文)想要撇清的意思。他的論述所要說明的就是我們對於存在對象的一切認識的根源就是我們的感官所能獲得的信息,因而不存在那個可以讓我們了解存在對象的真實存在的“非感官的特殊的智能直覺”。
那麽康德的這個說法正確嗎?那個被康德否掉的“非感官的智能直覺”也就是康德所用的糯米饢一詞的正性意思或者幹脆說是第二種糯米饢真的不存在嗎?
我們知道,與康德哲學相比起來,黑格爾哲學的一個發展就是對康德與糯米饢相關的理論進行了揚棄。
為了避免誤解,這裏需要強調兩點:1)黑格爾並沒有否定康德所指出的(這其實也是休謨等康德之前的哲學家已經指出的)我們無法知道客觀物體(如乒乓球)的自在體是什麽樣的這一點;2)如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黑格爾對康德的理論的一些社會影響的批判的內容其實並非康德的本意,而隻是人們對於康德的誤解而產生的社會效果。
那麽黑格爾對於康德所認為的糯米饢的整體意思的合理性進行否定的基本出發點是什麽呢?其實黑格爾對於康德的糯米饢的否定並不是針對糯米饢對於客觀物體的適用性而言的,而是針對糯米饢對於以人的主觀思維為基礎的文化世界而已的。隻不過對於黑格爾來說,不論是物質性的存在還是思維文化的存在都是絕對理念的表現而已,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區別,因此他因為糯米饢對於我們所說的思維文化世界的不成立而認為糯米饢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有根本的缺陷也就不奇怪了。那麽為什麽說糯米饢對於思維文化世界不成立呢?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兩點來理解。第一點即黑格爾在他的現象學和邏輯學中都提到的一條:人的思維的結果仍然是思維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思維本身具有自恰性,而且正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所表明的那樣,思維是一種主動活動,因此雖然我們無法知道乒乓球的自在體到底是什麽我們卻不但可以知道我們所思考的內容是什麽而且我們可以根據現有的思維來產生出新的思維;根據前麵這第一點,我們進而可以看到接下來的第二點:思維的物質化結果(即理論,文章,社會觀念和文化)的內容同樣也是我們所可以認知的。基於這樣兩點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麽黑格爾對於康德的糯米饢(在思維文化領域)的否定是正確的了。當然,黑格爾的否認並不是完全拋棄了康德說法,而是一種所謂的揚棄。他在將康德的糯米饢理論視為不可知論的一個表現而加以批評的同時,仍然肯定康德所說的物自在性(thing
in itself),隻是針對意識的所具有的特點而補充了thing for itself。
在了解了黑格爾對待康德的糯米饢所進行的否定的思路之後,我們可以按照有些類似於黑格爾的思路來看一下當初被康德否掉的糯米饢的第二個意義或者說第二種糯米饢是否真的不存在。其實,康德當初提出糯米饢的概念時不但忽略了黑格爾所注意的到人們對於主觀世界的認識與對於客觀物質的認識的不同之外,還忽略了人們的潛意識(或按照專業心理學的術語叫做無意識)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會對生活於其中的複雜社會係統將要發生還未發生的事件產生一些預感。當人們產生這樣的預感的時候往往並沒有確實的理由,但是人們以往的經驗卻開始在人的潛意識(或無意識)中發生功效,讓人產生一種不安或興奮的感覺。雖然這樣的預感本身並不具備我們的五官的感覺所具有的確定性,而且經常會導致一些錯誤的判斷,但是現代心理學的常識告訴我們,這樣的潛意識或無意識活動的存在本身是確定的。因此,本著科學的態度,我們需要分清這裏提到的預感本身的不準確與預感是否具有心理學的物質基礎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不能因為它所表現出來的不確定性而完全否認導致這種預感出現的心理物質基礎本身的存在。
而這裏所說的預感本身所具備的確實的心理物質基礎本身表明康德當初所要否定掉的那個第二個糯米饢,也就是非感官的直覺實際上並非象他認為的那樣是不存在的,而是存在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