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2013-06-16 16:47:00) 下一個
自上世紀以來,醫治癮君子的社會需要帶動了對於“人怎麽會上癮”這個千古謎題的科學研究的進展。今天的神經心理學家們對於導致人們上癮的機理已經有了很多了解,他們不但可以告訴我們諸如視覺,味覺,運動等等各種生理刺激或攝入體內的化學成分如何產生使人們可以成癮的心理感覺,而且可以指出大腦負責愉悅的部位及相關的神經生物化學反應,甚至可以通過直接刺激大腦的相關部位來產生同生理或藥物作用相同的愉悅的虛幻感覺[1][2]。當然這裏涉及到很多細節性生理和神經生物化學知識,除非是神經心理學的專業人員,對一般讀者來說,光VTA,多巴胺這樣一些繞嘴的專業名詞就能把人弄懵了。

實際上,在科學研究高度專業化的今天,有幸的是我們可以在不具備具體學科的細節知識的情況下,在具體的生活或實踐中享受或運用科學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認識上的成就,這就是哲學所能帶給我們的對於文明的進步的消化和升華。雖然了解神經心理學可以豐富我們關於上癮這個人類的一種基本的社會現象的科學知識,就一般人來說,我們所需要了解的隻是科學家的相關知識帶給我們的哲學的啟示。

雖然導致上癮的神經生物化學的機理比較複雜,但是從形而上的角度來看,人類上癮的機理與行為心理學家們在實驗室裏用的白老鼠的學習機理非常類似,其主要由兩方麵的因素構成:獎勵和記憶;這裏所謂獎勵就是前麵提到的愉悅。盡管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愉悅和記憶都是非常複雜的神經心理過程,作為日常的哲學思辨,我們卻可以把這裏的愉悅和記憶作為我們思考的起點,用本體論的語言就是說它們是我們所關心的過程的本體元素(這裏的本體元素顯然比存在主義的思維本體要更加細化了)。

我們可以把神經心理學家們關於上癮的原因歸納為:刺激源的(反複)刺激所造成的愉悅形成了一種記憶,在特定的環境下,這種記憶驅使著主體去重複或尋找機會重複當初產生愉悅的條件。盡管人們常強調反複刺激對於成癮的重要性,生活中一次成癮的現象大大存在,比如有人打一次牌就對打牌上癮。
 
盡管目前神經心理學家的研究主要針對賭癮,毒癮,色癮,酒癮等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癮君子現象或各種貪食癮等具有臨床意義的上癮的問題,有關上癮現象的哲理其實廣泛地適用很多日常的諸如上網,下棋,打牌等常被看作是上癮的現象及更為廣泛的通常不被認為與癮有關的基本的心理和社會現象。比如,很多人可能由於在兒時或年輕的時候有過一個當時令他/她心動過速的美好經曆而使得此後心底裏一直有一個難以圓滿的夢,這種經曆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從小說,電影,甚至想象中得來的間接的經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周圍的人的言行作為可以發現,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有意無意地尋找兒時或年輕時代留下的夢。著名流行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就在他的《倚天屠龍記》中刻畫了一位一輩子都在尋夢的極端例子:蛛兒(殷離)。她一輩子都在尋找兒時因咬了她一口而令她心儀的張無忌,以致於被眾多姑娘追求的真的張無忌到她麵前時都不為所動,而要尋找那個夢中的兒時的張無忌。
 
金庸的這個例子其實還道出了人類的上癮(或類似上癮)的現象的一個特殊的機理,是無法從實驗室的白老鼠那裏得知的機理:當刺激源的刺激造成了癮之後,刺激源所能帶來的愉悅將逐漸減弱,而癮所帶來的欲望卻可能會在愉悅減弱的情況下增加,以致最後癮所帶的欲望取代對於刺激的愉悅。換句話說,隨著癮的增加,人們就越來越難以滿足自己要過癮的欲望

蛛兒心中的張無忌取代了現實中的張無忌隻不過是金庸的文學虛構而已,在人類社會中癮的這一特點的更為現實的表現是越是縱欲的人越難滿足自己的欲望---因為癮的一個特點就是欲望取代了實踐所得到的滿足(wanting
replaces liking)。早在2500年前的中國先哲老子其實就已經在他的傳世之作《道德經》的第十二章中指出了人們的這一基本心理特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雖然上癮可以帶來很多消極的後果,由於愉悅加記憶在人類心理活動中之基本,人類文明的積極麵也大都與癮或類似於癮的心理活動有關。比如,哲學家和科學家愛好思維的癮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運動員想要運動的癮可以帶動其他人的體能鍛煉,實業家喜歡做事的癮,如果做的是有利於社會的事的話,也可以用不錯的社會效果。
 
前麵提到,成癮的前提條件是愉悅的產生,因此用於抵消成癮的一個辦法就是讓痛苦代替愉悅,如果把愉悅看作是成癮的正反饋的話,那麽痛苦便是成癮的負反饋。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負反饋都有效。中國有一個俗語叫做“記吃不記打”所得就是負反饋失敗的情況。
 
我們也可以再運用一下數學的思維,把痛苦看作是具有負值的愉悅,其負得越多痛苦越大。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把因痛苦的經曆而產生的恐懼看作是一種具有負值的癮,這種負癮對於人生也可以有很大的影響。很多人在兒時或年輕時經曆過的一些驚嚇或傷痛可能會在一生的行為中留下烙印。美國有一個民間心理教派(類似於華人的xx功派)就是因為其創始人某天突然的一個頓悟而想出了一種糾正這種負癮的程序化的方法而自立這一門派,結果成了一個億萬元的大生意(和華人的xx功有得一比),在時代廣場那一帶有一幢高樓大廈就是他們的,好萊塢的巨星們據說很多都是這一門派的信徒。

[1] The Compass of Pleasure, by David J. Linden, Penguin Group, 2011
[2] Neuropsychology and Addiction, by Walt N. Mercer, Texas NeuroRehab Center Austin, Texas, link: http://staffweb.esc12.net/~mbooth/school_nurses/2011_Conference_Materials/8_Mercer_Walt_Neuropsychology_Addiction.pdf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