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2024 (100)
2025 (7)
事無事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指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五十七章論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我無事而民自富。”第六十三章主張,“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同無為的意義一樣,無事的意義既是《道德經》的最基本的一個思想也是最讓後人困惑的一個概念。以取天下為例,從狹義的字麵意思來看,我們都知道,你什麽也不做很顯然是不可能取天下的。當然,與無為思想相一致,老子所說的無事是指不要為了取天下而取天下,而是要等你自己到了足以讓天下歸順的時候,就水到渠成地取了天下。即便如此,聽起來也像是要天上掉下肉包子,太理想化了。但是,古今中外的哲學的一個常用的方法就是從理想出發來看待現實。
其實,科學也罷,哲學也罷,其最基本的不是結論性的方法而是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之上才能做出結論給出做事的方法;尤其是哲學,其觀察的價值往往超出其結論的價值,有了觀察可以啟迪他人做出自己的研判與結論。這就是為什麽很多時候哲學家或科學家們對問題的症狀的描述非常精準而相繼的研判及解決的方案卻有很多漏洞的原因,也是為什麽已有的科學理論總會被新的理論所取代的一個原因。遺憾的是老百姓們往往對於在哲人們或科學家所做的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並不感興趣,他們更感興趣的通常是哲人或科學家們告訴他們具體地如何去做。因此,常會出現一旦哲人們的結論出現了漏洞,人們不但會感到非常失望而且連他們的觀察也一同否認的現象。而這種期待結論而忽視得出結論的觀察的思維方式正是導致人們對於象《道德經》這樣中外哲學感到困惑難解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老子的事無事的思想,如果我們嚐試著站在老子的角度來觀察世界,就比較容易理解其中的深意。其實,通觀《道德經》我們可以發現,事無事這個結論是基於對事有事的負麵效果所得出的。自古以來,在人們的不幸之中人禍往往多於天災,而人禍之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因為人們“沒事找事”而來的。而人們之所以會沒事找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使自己內心得到安慰或覺得踏實。朋友之間必須要經常在一起吃喝才彼此覺得都靠得住,夫妻之間也經常需要鬥鬥心眼,彼此試探才能使自己心裏感到踏實,老板用人更是經常需要所謂的考驗對方的忠誠才能放心。明明大家都是為了做生意賺錢,可是在有些地方,即便你高燒38度,也非要幹了那杯烈酒才會與你簽合同。林林總總的完全是因為人們缺乏自信與互信,為了滿足人們的安全感而采取的措施從本質上來說都屬於“沒事找事”。而在這“沒事找事”的過程中大量的原本不需出現的邪惡與災難就相應地產生。小的可能引起朋友摩擦,夫妻反目,個人喪生,嚴重的則會導致戰火遍地生靈塗炭。
當我們對於“沒事找事”的事有事這個產生邪惡的根源有所了解了之後,就不難站在老子的立場來理解事無事的意義了。盡管我們知道,如果我們想要做成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什麽也不做就坐享其成,盡管我們也知道,老板用人之前還是不得不考驗對方的忠誠,但是,如果我們知道了“沒事找事”所具有的潛在危害之後,我們在處事的拿捏上就應該注意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