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生活中的形而上學(4)---真理與無奈

(2010-05-15 14:19:15) 下一個

當人類社會進入後現代之後,不論是否喜歡“相對主義”這個概念的人群,也不論是否喜歡“後現代”這個 名詞的人群,都越來越能接受“人們所掌握的真理都是相對的”這個觀念了。但是,大多數人都還沒有意識到存在於真理的相對性背後的一個公開的秘密:真理與無奈的關係。

說到真理,不論是人們心目中的絕對意義上的真理還相對意義上的真理,人們都會很自然地把真理與“客觀的”,“正確的”,而且是“必然的”聯係起來。實際上,在實踐中,人們所用來指導自己行為的道理,不論是歪理還是正理,當然也包括人們所傳講和運用的真理,都深深蘊含著“無奈”二字。

從根本上來說,生活中的真理之所以是相對的這一點本身就是一種無奈的結果,是因為我們無法認識了解絕對的真理。而在具體的實踐中,真理與無奈之間就更是難以分開而且彼此的關係會非常微妙。真理與無奈的關係的一個表現是,人們麵對明知有缺陷的方案時,無法回答“你有更好的辦法嗎?”這個問題,或至少是找不出一個大家公認的滿意的答案。當然,很多時候人們可能連這樣的問題都不會問,因為根本看不出有什麽更好的選擇。但是,這並不等於人們就不會或是理直氣壯或是色厲內荏地去講述自己的道理(盡管那些道理的背後的依據是充滿了由於無知或其它原因而導致的無奈)。這種情況存在於人類的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個行業的任何一個單位的任何一個層次,上至國家與世界的領導機構,下至街頭的服務攤位的日常工作中,是一個人世間普適的現象,就象真理的相對性是一種普適的現象一樣。

其實,今天能夠認識到生活中的真理包含著無奈的人也不少,但是能夠認識到真理與無奈之間的這種關聯對人類實踐的負麵作用並適時地加以克服的人就不多了。真理與無奈之間的孿生兄弟般的關係在社會實踐中最主要的負麵效果可能就是人們往往把無奈當成了真理,不僅如此,人們還往往象維護生命一樣地去真理中的無奈,使得原本是真理產生時帶有的無奈不但成為真理發展的障礙或產生並弘揚謬誤的依據,而且可能成為人世間災難和悲劇的一個根源。而真正能夠在具體的問題上分清無奈和真理並對無奈所產生的負麵效果加以克服不但需要智慧而且往往需要勇氣,甚至可能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真理與無奈之間的關係。以社會上傳授真理的教育和培訓這一類活動為例,任何一種以群體為背景的知識內容或培訓的方式都可能不是最適合接受教育或培訓的群體中的每一個人的,因此,在群體中接受那種教育或培訓的結果可能有利於其中的某些人,但是不利於其中的另一些人。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一位頗有成就的早期發明家和科學家(今天的統計相關性分析和民意測驗等都是他首創的)。高爾頓幼小時是一位無可爭議的天才,67歲時候的消遣讀物就是莎士比亞的著作,而且已經會講5種語言。可是,他卻無法適應當時的公共教育製度,上高中時就感到不適應,上大學時更是因為感到壓力太大無法適應幾乎半途輟學,如果不是因為他富有的老爸給他留了一筆遺產使得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發展的話,那麽他一輩子也就是庸碌無為的無名之輩而已。

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 從原則上否認群體教育和培訓的一般必要性。就算是大富翁能夠為自己的孩子雇得起私人家教,他也還是要把孩子送到學校去,因為在群體中成長本身就是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這個例子說明了社會教育並不是象多數人想象的那樣一定是培養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徑,而是也可能會摧毀人才,但是,我們又無法從原則上來完全否定或取消社會性的教育與培訓。

但是,我們不能從原則上否定或取消社會性的教育與培訓這一點是否就說明對所有的教育對象都一視同仁是天經地義的真理呢?是否說明我們決不應該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有不同的策略呢?我本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個明確的“不是”。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同意我的這個答案的,在過去幾十年裏很多人可能都聽過關於因人施教的方法的合理性的爭論。這裏其實就涉及到一個非常微妙的是要維護真理還是要把無奈當作真理來維護的問題。

再以考試為例。考試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通過設置考試來督促人們努力學習和工作,另一是由於社會資源和機會的有限需要通過考試來選擇錄用對象。由於考試具有這樣兩個基本的必要性,世人就為考試戴上了各種美好的光環,說什麽考試是公平的,考試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最有效的手段,考試是選擇人才的最有效的手段,等等。

其實,考試雖然有它的積極有效的一麵,但同時也具有很多的負麵特質。首先,考試並不是完全公平的。會考試的人並不一定是學得最好的,但是社會卻以考試為機製來進行篩選,這說明千百年來,人類社會憑借著考試扼殺了不知多少不是最善於考試卻比最善於考試的人更有造就潛力的人。第二,考試帶有社會性的引導作用,因此考試的偏差帶有社會的誤導。所以說, 考試在它的各種光環的遮蔽下,在過去的千百年裏做過好事,也做過不少壞事,到底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運用點思維的方式,從人類整體的進化需要來看問題,人們很容易得出簡單的結論:一定是功大於過嘛。但是,在具體的條件背景之下,就很難說一定是功大於過了。不論是對具體的團體,還族群國家,如果在某個關鍵的環節因為考試的無奈而失去了某個關鍵的人才,結果導致了某個毀滅性的災難的發生,那麽對於那個具體的團體或族群國家來說就很難說是功大於過了。

那麽我們是否可以費掉考試呢?顯然不行。因為不能費掉考試,我們不得不非常無奈地承受考試的負麵作用。但是,這不等於說我們應該把考試所包含的無奈當作真理。過去幾十年裏人們所做的包括哲學思維在內的各種關於考試的改革性的探索都是為了減少考試所包含的無奈所帶來的負麵效果。

在思想理論的領域,不論是宗教界還是社會倫理文化還是科學專業界,人們常會發現總是存在著左,中,右。人們常會為此而感到詫異,更為他們之間的爭論不休感到莫名。其實,這裏涉及到了我在本係列的上一篇文章中所談到的人類邏輯的破碎。由於人類邏輯的破碎,加上真理與實踐之間的高度滲透的糅合(這本身又是造成邏輯破碎的一個原因),使得人類所掌握的任何的相對真理在現實生活中所能發揮的正麵的作用都是有一定的偏差的,所謂左,中,右往往是從不同的角度,針對不同的社會階層和 背景來克服這些偏差,而且在克服的過程中再產生各自所帶有的新的偏差。而且,一般地是不可能通過將這左,中,右結合在一起來構成一個更加合理的綜合。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左,中,右的存在各有道理。這本身又是一種真理與無奈的結合。但是,如果人們因此而反對在具體的問題,具體的背景下,對左或中或右的某些偏差進行糾正,可能又是在把無奈當成真理來維護了。

事實上,認識真理與無奈之間的關係並適時地克服其中的負麵作用不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方式,也是個體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優勢的一個竅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