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現代與後現代哲學對形而上學的批判

(2009-01-15 19:08:06) 下一個

人們在批判前人的工作時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進行批判的人及其支持者隻注意新論點代替舊論點的價值,其論點被批判的人(如果還活著的話)過於在意自己的論點被取代了的失落。《道德經》的第一章指出“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老子這裏的意思是,隻要你明確地說出一個道理來,別人就能找出你的毛病來,而這正是人類知識不斷發展的必然之路。


現在的一些西方人常把康德作為批判甚至摧毀形而上學的最突出的代表,因為在康德那個時代,人們心目中的形而上學所追求的是超乎經驗的永恒抽象,而康德本人指出抽象的概念本身無法產生有用的知識,一切知識都是要基於經驗和概念的結合。


其實,亞裏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學》的第一卷的第一章裏很清楚地指出了“人們的記憶帶給人們經驗;同一事物的幾次記憶最終產生一個經驗。經驗看上去與科學和藝術非常相似,但是人們其實是通過經驗來得到科學與藝術的。”也就是說,在亞裏士多德那裏尊重經驗與追求終極的存在是不矛盾的。但是,人類文明的曆史和現實都表明,人們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實用的效果,文化的影響和當時的社會權威的態度所起的作用往往要比知識的內容的本身更重要。可以相信古希臘的形而上學理論之所以能夠流傳了
2000多年後值得康德去進行批判,一定是因為它在曆史上曾經取得過實用的效果,從而融入了文化,而且在康德那個時期仍然為某些權勢人物的理論工具。而古希臘的形而上學就整體來說其特點不是我在本段落開始時所引用的亞裏士多德的那兩句話,而是它從抽象的概念來認識世界的特點。也就是說,古希臘的形而上學本身存在的偏頗(並非嚴格的邏輯意義上的遺漏)對後來的社會性思維造成了一定的誤導,所以康德覺得有必要對之進行糾正。


但是,我本人並不覺得康德是想要完全否認形而上學。雖然他的《
純粹理性批判》 (Critique of Pure Reason)(1781)被很多人,尤其是反對形而上學的人認為是對形而上學的一個宣判,他在他自己的另一部著作《品行的形而上學的基本原理》(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1785)的前言一開始就指出:“古希臘的哲學被分為物理學,倫理學,和邏輯學。這樣的劃分是完全符合事物的特性的;而且我們對此可作的唯一的改進是加入一些這些理論所依據的基本原理,使得我們能夠滿意地得到完整的哲學,並在此基礎上決定必要的分支。”由此可見,康德本人將古希臘的形而上學看成是邏輯學。我們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名言“邏輯是不可戰勝的。因為要戰勝邏輯,你必須運用邏輯。”所以,我相信從康德本人來說,他並不象一些後來研究評論康德的人所認為的那樣是要對形而上學進行宣判,他隻是在提出他認為是真理的看法,而他的這個看法正好觸及了形而上學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中造成的一些負麵影響。


源自古希臘的形而上學在流傳了
2000多年之後,包括黑格爾馬克思在內的經典哲學家以及一些後現代哲人們還對它進行了這樣一些批判:

1) 形而上學是用孤立、靜止、片麵、表麵的觀點去看待事物。

我相信這又是曆史上形而上學在實踐中給人們造成的一種誤解。雖然古希臘的哲人中象辯證法的鼻祖讚諾(Zeno)曾經在邏輯上對運動的概念提出過一些挑戰,但這並不說明古希臘的形而上學是孤立、靜止、片麵、表麵的。帕蒙內德認為在變化的形式背後存在著不變的本質,但是他並沒有說一切是孤立和靜止的。而亞裏士多德不但非常關心變化和運動,更是盡他所能在他所研究的問題上盡量做到全麵和深入。

但是,如果說西方的形而上學在社會實踐中曾給人造成“孤立、靜止、片麵、表麵”的誤導也是完全不奇怪的,這是因為形而上學所追求的是超乎具體形式的普遍的邏輯特征和規律。打一個非常粗淺的比方,這就好象把一個帶有時間和空間變量的數學表達式拿來進行對時間和空間的積分之後,時間和空間的變量就自然從結果中消失了一樣,這並不等於說所有對時間和空間變量進行積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更不能說明對時間和空間變量所做的積分都是毫無意義的。

2) 形而上學是一種缺乏生命力的貧瘠的思維方式,因為從中得不出什麽有意義的結果來。

這種觀點的錯誤其實是明顯的,因為形而上學如果真的缺乏生命力,它也不會流傳了2000年之後來讓這些人批判了。但是,這種觀點的產生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很有道理的。我個人認為產生這種觀點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i)     這首先是由西方形而上學本身的特點造成的。我在前麵一篇文章中對古中國和古希臘的形而上學進行比較的時候曾經指出,雖然古中國的形而上學缺少具體詳細的概念,但是它的生命力有可能因此而變得更強,而古希臘的哲學由於過於具體,後來應用的人們如果不懂得積極地進行開創,而隻是沿著古人已經開了頭的文章繼續做下去,那麽,當它在孕育出一些新興的學科之後,早晚會有顯得枯竭的時候。這時需要注入新的生命力才能使之煥發出青春來,而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就是注入新生命力的有效辦法之一。

ii)    人類對知識的興趣主要在於它的實用性(包括用知識為自己獲得地位權勢的實用性),而不是對知識的發展。尤其是當一種知識被奉為絕對權威之後,人們對之進行發展的興趣和膽量就更小了。亞裏士多德的理論曾在西方被奉為絕對權威的科學和哲學理論,因此,在那個時候在社會實踐中對之進行的發展很小。

3) 形而上學的理論都是些既無法證明是對的,又無法證明是錯的模棱兩可的說法。

這種說法本身反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西方曆史和現今有很多人多包括形而上學在內的哲學的一個很大的誤解,那就是象對待科學一樣地對待哲學,隻重視哲學的理論和結論,而不重視哲學的思維與分析。

其實,這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的一個整體的特點。今天在多數中國人心目中,西方人比中國人把思維方式看的比知識更重要。其實,這裏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非單調的曲線關係。沒錯,中國至今也未能完全擺脫的八股式教育使人更見重視知識而不是思維方式和綜合能力,相比之下,西方人整體來說更加注重思維方式和綜合能力。但是,西方人的過於明確和細節化的思維方式卻伴隨著另一個弱點,那就是他們凡事喜歡能有一個公式(formula)或法則去遵從。這或許也是因為在曆史上古希臘的人們過早地發明了各種數學公式的原因,使得後來受這些文化影響的人們養成了這樣一種傳統,這種文化傳統使很多人對待哲學也是更希望能從中得到有用的理論指導而不是學會一種思維方式。而中國人普遍來說更傾向於憑感覺或常識來行事,另外,正如我在前麵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中國傳統語言的非精確性,使得中國人在運用語言思維的能力上彼此之間可以有很大的區別,再加上中國喜歡博弈等智力遊戲,所以中國人當中其實有很一些人比西方人更重視思維的方式。

如果我們僅重視形而上學的理論和結論,那麽,你就很容易想要把形而上學的理論象科學的理論那樣去進行證偽,由於西方形而上學所討論的是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對抽象概念及不可能進行實驗的證偽,就是想進行邏輯上的證偽往往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