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哲學是一種掙紮

(2009-01-14 12:30:24) 下一個

在古希臘人心目中的哲學的意思是對智慧的熱愛。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經曆過各種愛,有時是自己被愛,有時是自己愛人或愛物。愛與被愛之間的一個標誌性的區別就是愛可以愛到發狂,而被愛就算能體會到對方的狂烈(如果你很有幸的話J),你也最多隻會產生一種感動,而不會產生一種狂烈地被愛的感覺。這種狂烈的愛一旦遇到順風船,就會滿心歡喜,而一旦遇到艱難困阻,就可能會拚命地掙紮著仍要愛。哲學所需要的正是一種對智慧愛到掙紮的境地。

我並不是說不去掙紮就不可能了解或運用哲學。其實, 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哲學都 伴隨著每個人的每一天,有的是從書本或他人那裏得來的,有的是自己生活經曆的沉澱。我也不是說喜歡哲學的人或哲學大師們每天都在掙紮之中,我要說的是,一個人如果要真正象古代先哲那樣地去深刻地領悟世間的哲理,能夠比較得心應手地運用哲學於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麵之中,在他的一生中需要至少經曆過一次為了智慧而進行的掙紮。

有人會說掙紮不是什麽稀奇的事,生活中大多數人都經常在掙紮。商人們為了贏得合同而苦思冥想時一口接一口地狂吸尼古丁是一種掙紮,科學家們為了得到滿意的結果而一個又一個地熬通宵也是一種掙紮。但是,哲學思維的掙紮與其它的掙紮都不同。雖然很多商人需要掙紮,但是,也有人生來富有,且從小受到商業的熏陶,所以一旦進入商場後則如魚得水,一帆風順;雖然多數科學家需要經過掙紮才能出人頭地,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是先天投對了胎出生在科學名門家裏就是後天投對了胎入了科學名家的門,再加上自己資質聰慧,稍加一些努力便可在科學界頗有成就。但是,一個人如果要想真正地成為哲學家,而不是哲學史家或哲學理論發展動態專家,也就是他不僅僅是熟悉別人的理論或在別人的理論的基礎上來貼貼補補,而是能夠深刻理解前人的哲學精髓,擁有自己的哲學思想,並能嫻熟地運用哲學思維來分析社會政治經濟科技藝術文化各個領域的問題,那麽他一定要經曆過一次為了智慧而進行的掙紮。這是哲學的掙紮與其它的掙紮的一個不同之處。

哲學掙紮於其它掙紮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其它的掙紮都是有明確的目標的。商人的掙紮的目的是要做成一筆生意或成為自己心目中成功的商人,做成了一筆或成為了自己心目中成功的了,掙紮就結束了;科學家的掙紮是要做出預定的成果或得到某種地位,一旦作出了成果或得到了地位,掙紮就結束了。而對智慧的熱愛的掙紮是沒有具體目標的,這是因為智慧本身沒有具體的界定。熱愛智慧的掙紮是一種對人生對世界的最基本的問題的不斷地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追究,而且這種追究在很多時候並不在乎自己的知識量的多少,事實上它們所涉及的內容也經常是超出人類當時所具有的各種知識量的。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經曆了這種掙紮還生存下來的,因為對一般人來說,這種掙紮有個很不雅的名字叫做“鑽牛角尖”或“思維方式不對”。因此,多數人出現這種情況時,別人會勸你去查查書,問問人。一旦你這樣做了,你的掙紮一般也就結束了,因為如果你得到了你想要的答案,你就不需要再去掙紮,如果你得不到 你想要的答案,你也得到了心理的安慰:你看,連書上都不知道,而且也沒有別人知道,我 不知道也很正常;但是,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冒的風險就更大,你可能連正常思維都無法維持下去,因為這樣的掙紮不但需要毅力, 還需要很大的先天的智力和後天的偶然條件的支托(有信仰的人會相信還需要一些超自然的力量的幫助)。這樣的掙紮是現在常聽人們用一句時髦的話來形容的那種“活得很累”的掙紮,所以說也是最難的一種掙紮。而這種掙紮通常也正是當一個人覺得實在太累了不想繼續的時候而結束。結束以後,如果幸運的話,他的哲理思維就象經曆了集訓的運動員的體能一樣與先前已經是大不相同了;如果不幸的話,那麽各種可能都會有了。不過,哲學的掙紮雖然不像科學的掙紮那樣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同科學一樣,一個好的教練能夠幫助一個人更有效地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掙紮。。。。。。

今天我們讀古人的哲學著作,除了能夠從中享受古代先哲們的智慧之外,還有一大享受便是體驗他們的掙紮。這一點是很多今天的讀者未能領會到的,而缺少對這種掙紮的體驗就很難真正地欣賞他們的智慧,甚至可以說過去兩千多年來直到今天很多人對一些先哲們的著作缺乏理解或產生明顯的誤解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不能體會他們當初的掙紮。中國人有句成語叫作“飽漢不知餓漢饑”,就像很多其它通俗的成語一樣,它聽起來簡單,卻具有深刻的社會涵義。記得我在高考體檢時,同班同學中有幾個被查出是紅綠色盲,那時我才第一次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分不出什麽是紅什麽是綠,而且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但是,我怎麽也體會不出分不清紅和綠的感覺是什麽。今天,哪怕從來沒有受過理工科高等教育的人也都知道一塊冰化成水之後,它的質量沒有 變化,在整個過程中物質是守恒的。這是因為科學的成果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社會的基本常識之中,成為了我們思維邏輯的基本組成部分。但是,如果倒退2400來年到亞裏士多德那個時代,一塊冰的背後是否存在著一種本質,那種本質和這塊具體的冰之間有什麽關係,那個本質是否能獨立於這塊 冰而存在,這塊冰的具體形狀和那個本質之間哪個更為基本,那個應該算是第一原理,這些讓今天的多數人聽起來會是莫名其妙的問題,卻是非常深刻的,需要對智慧具有極大的熱愛的人去拚命地掙紮才能提出來(提出來並不等於就能回答)的問題,而隻有能夠切身體會在那種背景下去掙紮地思索那些問題的人,才能真正體會這裏所需要付出的是什麽。

我們在閱讀古人的著作時,缺乏對古人的掙紮的體驗會造成兩個極端的問題,一是認為古人怎麽那麽笨,為什麽一個簡單的問題要翻來覆去地從各個方麵討論那麽多;一是對古人尤其是著名先哲盲目崇拜,明明是他們在困難中的掙紮卻被看成是他們另有深藏不露的偉大寓意,這樣一來,就會放著已有的知識不顧,而去簡單地沿著古人的思路繼續鑽下去。而這兩種情況往往又導致同一種結果, 那就是過於看重古人對問題的回答或結論。其實,就拿亞裏士多德來說,他的主要功績不是對很多問題作出了很好的回答,而是他的掙紮為世人理出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對這些概念的繼續掙紮在其後的年代裏為後來科學的誕生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今天我們都知道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而且簡單地數一數會發現我們日常經常需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好像也不少。其實,全世界的人每天都在共同使用著的基本概念的數目與這個世界上每年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文學藝術成果相比起來應該說是少得可憐的。當今世界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文明成果產生出來,但是,我們所依賴的被絕大多數人共同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卻經曆了幾千年的發展才到達今天的仍然很有限的程度,而它們的每一次發展都凝聚著一些熱愛智慧的人的掙紮,它們也必將繼續在人類的掙紮中向前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