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2024 (100)
2025 (8)
老子是兩千五百來年前中國的一位奇才。提起老子大家就會想到道家和道教,其實老子本人與道家和道教毫無關係。對於社會實踐和文化,老子主張“萬物作而弗始”且“不敢為天下先”,因此老子本人不會去開創什麽家什麽教,與喜歡被學生弟子們跟隨左右的孔子不同,有關老子的傳說中,沒有提到老子收過一個學生,而他自己則說“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可見老子不是一個喜歡出風頭揚名立萬的人。所謂的道教是老子隱遁之後過了幾百年才由後人借著老子的名頭建立起來的,而老子的道家老大的席位更是後世學子們給封立的,可以說都與老子本人無關。
盡管很多後人把根據老子的《道德經》建立起來的道學看成具有特別玄妙的功效,老子本人的基本思想卻是強調人的能力的局限性,這一點在哲學上比當時的時代先進了兩千多年,暗合了兩千多年後西方的後現代思想,尤其是老子的“失道而後德”,“廣德若不足”的說法是西方人士在經曆了現代派文化帶來的慘痛教訓後體會到了但卻至今仍然未必理解的很深的道理。今天一提起老子,多數人都會想到“無為”二字,一些人甚至煞費苦心地試圖去悟出那個無為到底是什麽意思,或到底如何能通過什麽都不作而使人成仙。其實無為並非老子思想的根本,老子之所以強調無為是因為他看到人的作為的局限性,因此認為人們的作為通常是自以為是,其實不但不會有什麽好的結果,反而越搞越糟。因此,他所說的無為是要人們承認自己的無能,順從自然之道,而不是字麵意思上的什麽都不作,這一點在《道德經》的結束篇第81章其實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了:“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因此,在順從自然無為不爭的思想的基礎上,老子對待世界的態度首先是對世界進行客觀的考察而不是象一些想要修煉成仙的道學人士那樣去憑空遐想。老子對客觀觀察的一個結果是,老百姓一般都非常愚昧。其實,考慮到智慧是相對的,老子的這一觀察就是在今天多少也有點道理,隻不過今天說出來就顯得不那麽“politically correct”,會讓幾乎所有的人感到氣憤,好在我這隻是介紹老子的思想,而不是我自己的新發現,否則就會觸犯眾怒了J。而根據無為不爭的思想,既然老百姓都很愚昧,那麽就不要試圖去改變這種愚昧,而是要利用這種愚昧,因此老子在政治上主張愚民哲學。應該說,包括老子在內的中國先哲們的愚民的思想是中國人民的一大不辛,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不辛。
雖說老子的愚民思想過於消極而且不好,但是老子對老百姓的一點觀察卻很有意思,而且對那些在自己一生中想在政治或文化上有所作為的人會有一些啟發,這就是《道德經》第十七章所說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論你做什麽,等做成了,老百姓都會說“我早就知道是這樣的了。。。本來就是這麽回事嘛。。。這有什麽難的。。。這有什麽了不起的。。。你不說我也知道是這麽回事。。。”這是對老百姓的大眾社會心理的一種非常有趣的描述,應該在現代的社會心理學上記上一筆。而針對這種大眾心理,老子的建議是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你就去幹,而不要告訴老百姓你為什麽要這麽幹,也就是要“悠兮其貴言”,這樣一來,別人就是誇口時,也就少點底氣了。顯然,這種思想又是不利於文明的發展的,不過今天的政客們常采取的卻是與“悠兮其貴言”的一種變異,他們會毫不吝嗇把自己的理論通篇地不厭其煩地告訴你,但是他們告訴你的目的是要對你的思想進行導向,而不一定是會告訴你他們自己內心的真正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