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工藝品。戰靴上的蟠縭紋是典型的戰國紋樣。此仿古品的形製,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革時從東胡族引進的皮靴。"胡服騎射"是我國鞋文化史上第一次偉大的改革實踐。戰國時,各國戰爭頻繁。趙武靈王首先引進北方民族和西域少數民族所著的胡服,戰士們穿短衣、著褲、著馬靴,作戰十分靈活。於是趙國逐步放棄車戰,改用騎兵戰術,終於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靴的出現,是我國鞋史上的一個偉大裏程碑。它變穿舄穿履而改著靴,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軍事生活、政治生活乃至社會生活。從此,皮靴不僅成為我國各朝代的軍事用鞋,同時傳入民間,演變為生活用鞋。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鞋飾。
金蓮舊時指纏足婦女的纖足。後引申為小腳鞋。其起源眾說紛紜,史學界一般認為金蓮始自五代南唐。李後主令宮女睿娘用帛纏足成弓狀,在金製蓮花台上跳舞,故稱"三寸金蓮"。後從宮廷到民間,形成婦女纖足以小為美、為貴的民俗。建國後已絕跡。它的精細工藝,作為曆史進入博物館。民間有個傳說,隋朝煬帝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去運河遊玩,不想用男丁,而改用百名美女為他拉纖,一位鐵匠的女兒吳月娘被選中。吳家父女非常痛恨煬帝,準備借此機會刺殺煬帝。吳父專為女兒打製了一把三寸長、一寸寬的蓮花瓣刀。吳月娘將刀用布裹在腳底下,同時把腳也盡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腳做了雙鞋,鞋底上刻上蓮花,十分漂亮。煬帝見後,非常喜歡,就下旨召見吳月娘近身,想看看纏足。吳月娘等侍臣走開,慢慢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花"刀刺向煬帝,煬帝一閃身,被刺中手臂,煬帝隨即拔刀向月娘砍去,月娘自知事已敗露,便投河自盡了。煬帝回宮後下了一道聖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選"。但民間為了懷念吳月娘,都紛紛裹起腳來,以示紀念。
清代宮廷女布鞋仍是中國傳統色紅色為主色調,配以花紋,底有寸厚,貴氣而精美,滿族女子多有穿著,且腳都比較大,跟常人無異。
清代宮廷男布鞋造型粗獷,短鞋口、雙梁,配以花紋,秀長而不失陽剛之氣。
清代花盆底鞋
滿族婦女喜歡穿長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寬下圓,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這種花盆底鞋為木頭底,上麵裹一層布,鞋底製成馬蹄狀,所以又叫馬蹄底鞋,走路時會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傳說滿族穿上這種鞋可以驅蛇蟲,蛇蟲聽到走路的聲音,就會遠遠的避開。另說婦女穿長裙,花盆底鞋可使身體增高,便身體更加修長,另外由於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雙手臂前後擺動幅度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
清代洞房婚鞋
這雙粉紅色的"三寸金蓮"是進洞房時新娘的婚用鞋,鞋內藏有春畫,是對新婚夫婦的性教育,也是世界上比較獨特的,用鞋作為性愛的傳導工具。在洞房花燭夜時,用睡鞋進行婚前性教育,是中國生育文化中的一大發明,表達了父母期望"早得貴子"的迫切心。
木製金蓮鞋
這雙木製"三寸金蓮",紅底子,黃色花紋。這雙鞋的上麵用兩隻小圓木塞住,可做欣賞用。也有人作貯存器,將自己喜愛的小物件放進去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