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世界博覽》2023年4月份,以下是未刪節的我的原稿。
*********************
如果說起城市廣場在現代城市規劃中的起源和功能,我們有必要把眼光放遠一些,跳出歐洲中心論的思維,更多地了解中東、亞洲甚至拉丁美洲那些著名的城市廣場的前世今生。至少就中東北非穆斯林國家的城市廣場而言,它們就並不直接承接歐洲城市的傳統。這裏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是宗教:伊斯蘭教傳統強調社區互助,鄰裏街坊之間的關係自古以來就比歐洲更加密切,階級差距、貧富差異不會讓社區鄰裏老死不相往來,而社區生活又是以清真寺為中心展開的。所以穆斯林國家在中世紀就已經形成了傳統:每個城市一定要有多個社區廣場,以清真寺或者神學院為中心,所以穆斯林國家的城市廣場傳統,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古時期,規模和數量大過同時期的歐洲。
從中亞經過中東、近東直到北非馬格裏布地區,這是伊斯蘭教傳統最強大的地帶,全世界大多數伊斯蘭國家和穆斯林人口集中於此。筆者在這一帶幾乎所有國家都旅行過,其中五座城市的中心廣場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們分別是:伊朗伊斯法罕的伊瑪姆廣場,摩洛哥馬拉喀什的德吉瑪廣場,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的雷吉斯坦廣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塔克西姆廣場,和埃及開羅的解*放廣場。其中後兩座廣場興建於近現代,以土耳其埃及兩國現代曆史上的政治事件而著名。比如“阿拉*伯之*春”整個過程中,埃及發生的曆次抗*議集會、政*變*革*命,全都以開羅的解*放廣場為中心,隨著埃及政局反複翻轉,解*放廣場在世界政治新聞中的出鏡率也居高不下。但筆者更喜歡前麵三座古老的城市廣場,我覺得這三座廣場真正展現了伊斯蘭教東方文化的古老魅力,讓我們領略到中古世代穆斯林的城市生活曾經到達過何等發達的程度。正好,這三座古老的廣場,主題分別是神權、王權,和平民生活,其中前兩座還都在各自的旅遊手冊中,自豪地號稱是天*安*門*廣*場之後,麵積排名世界第二的廣場。
三座古老的伊斯蘭教城市廣場裏,規模相對最小但也最古老的是絲路名城撒馬爾罕的雷吉斯坦廣場。撒馬爾罕在中國史書中稱康居,處於阿姆河與錫爾河圍成的河中地區,正東是中國,西南方向是波斯,東南方向是印度河流域。雖說北麵和東北的大片歐亞草原是遊牧部落的天下,但河中地區卻是土地肥沃,古時候定居在這裏的康居-粟特民族以農耕經濟為主,同時利用亞洲正中的地理位置,成為溝通絲路東西方的商業中心。不過,我在十年前第一次去中亞旅行的時候,想的根本就不是要走絲綢之路,而是被撒馬爾罕、布哈拉兩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所吸引,想去看看金庸小說中,郭靖黃蓉從雪峰上紮個大降落傘跳下來,為成吉思汗占領的那座城市!
在真實的曆史上,撒馬爾罕和附近的布哈拉兩座絲路名城,的確在成吉思汗西征擊敗花剌子模帝國的戰爭中遭到重創,隻不過《射雕英雄傳》裏的屠城發生在布哈拉,撒馬爾罕的城牆被平毀,但沒有發生屠城。今天的撒馬爾罕沒有留下什麽13世紀蒙古征服之前的古跡。但是戰略位置如此重要的城市不可能被長期廢棄,成吉思汗死後,中亞這塊地方屬於察合台的封地。後來不斷分裂,成吉思汗後裔黃金家族的各蒙古宗王互相攻戰,一百三十多年後,大約和明太祖朱元璋同時代,撒馬爾罕附近出了一個蒙古人叫做帖木兒,他從中亞草原的突厥-蒙古各個能征善戰的遊牧部落中脫穎而出,征服了整個中亞、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帖木兒宣稱自己是成吉思汗後代,實際上,從文化和宗教角度來說,帖木兒已經突厥化,並且信奉伊斯蘭教。起初,就像同時代的朱元璋奉韓林兒為主一樣,帖木兒立察合台後裔為大汗,自己掌握實權征服河中,後來幹脆殺死宗主,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帖木兒帝國。因為他早年打仗受過傷,西方史書上稱他為瘸子帖木兒(Timulame),就是Timur the Lame。
帖木兒帝國的首都就在撒馬爾罕,他從文化發達的波斯地區請來大批建築工匠,並聚斂起整個帝國的財富傾注進建設首都的工程當中。所以今天的撒馬爾罕最宏偉的古跡,全都來自帖木兒帝國時代,晚於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大約相當於明朝。雷吉斯坦(Registan)是帖木兒首都最漂亮的中心廣場,在塔吉克語裏麵意思是“沙地”。廣場三麵是清真寺和神學院,一麵開敞。左手邊這座建築最老,叫做兀魯伯神學院(Ulugbek Medressa),1420年在帖木兒的孫子兀魯伯汗統治下建成。
帖木兒死後,第四個兒子沙哈魯(Shah Rukh)和孫子兀魯伯相繼即位。任何一個民族,在初期的野蠻征服階段過去之後,一定會繼之以發展文化,這裏有個時滯,當文化鼎盛的同時,這個民族的尚武精神也就文弱下去了。兀魯伯是個典型:身為征服者帖木兒的孫子,他武功不著,卻是一位數學天才,專業的天文學家,他在撒馬爾罕城郊建立了古天文觀象台,今天遺跡猶在,他親自撰寫的一部天文學著作深刻影響了近代天文學的發展,現代科學界為紀念他的卓越貢獻,甚至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月球上的環形山。有記載說,烏魯伯汗經常親自在雷吉斯坦廣場的神學院講授數學課。可是作為統治者,兀魯伯是個糟糕的蘇丹,在爭奪王位的戰爭中被自己的侄子擊敗,最後被他自己的兒子砍了頭。
雷吉斯坦廣場正中間和右手邊兩座建築也是神學院,建築形式和高度跟兀魯伯神學院保持一致,但時間晚了兩百年,建成的時候相當於明末崇禎年間。帖木兒帝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開國君主帖木兒的個人軍事天才,但這類帝國在開國戰神去世之後會很快分崩離析,帖木兒帝國在兀魯伯時代開始分裂,幾十年以後,1500年中亞另一個黃金家族軍閥,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第五個兒子的後裔昔班尼占領撒馬爾罕,攻滅帖木兒帝國,建立中亞的布哈拉汗國。布哈拉汗國一直存續到近代。雷吉斯坦廣場上中間和右側的兩座神學院建成的年代,已經是布哈拉汗國統治下的撒馬爾罕。這兩座神學院的建造者是撒馬爾罕城當時的地方統治者,其中右手神學院名叫Sher Dor Medressa,意思是獅子院,得名於學院正門門楣兩側黃色的飛獅太陽人臉圖案,就象中國甘肅武威出土的“馬踏飛燕”一樣,它已經成了烏茲別克旅遊的標誌。
伊斯蘭教傳統上,宗教建築的裝飾不但不能出現人像,甚至不能出現動物,就連花草都罕見。獅子神學院大門上堂而皇之的獅子和人臉圖案是極其醒目的例外。
雷吉斯坦廣場三麵的建築盡管時間跨度達兩個世紀之久,藝術風格還是一脈相承,達到了和諧統一。它們全都是波斯敞廳(Iwan)的形式,藍色瓷磚貼麵,如果有讀者去過印度北部德裏和阿格拉,會發現印度北部的穆斯林古代建築也和波斯-帖木兒建築風格很相似。
這是有原因的:帖木兒出自突厥化的蒙古貴族,開國的時候,無論蒙古還是突厥,都屬於文化落後的遊牧民族。帖木兒征服了文化發達的波斯,在建設國都撒馬爾罕的時候,從波斯召集了大批工匠,所以,帖木兒帝國的建築文化,仿效波斯文明,但也不是全盤照抄。比如這種有一條條凸起的肋拱圓頂,是中亞的特色,為波斯本土所無。
波斯的藍瓷磚圓頂都是平滑的。1500年前後波斯建立了獨立的本土政權薩法維王朝,差不多同時帖木兒帝國滅亡,帖木兒的一個後裔巴卑爾出奔阿富汗,繼續南下征服印度北部,建立起印度的莫臥兒皇朝,莫臥兒的字麵意思其實就是蒙古。所以莫臥兒王朝今天留在北印度的紀念碑建築,象德裏的紅堡、胡馬雍陵墓、阿格拉的泰姬陵,其風格來自中亞,又間接轉呈自波斯,也有其曆史必然性。
再回頭看雷吉斯坦廣場上神學院大門兩側的立柱,它們原來是宣禮塔,頂上的亭子沒有了。不過,可能是由於這裏的地基不好,三座神學院的宣禮塔柱子都有點東倒西歪的。
在正麵Tilla-Kari 神學院裏,走進大門,中間四合院的一角,有一座清真寺,內部富麗堂皇,屋頂的蜂窩狀裝飾繁複,而且全用金葉子做成花紋裝飾
今天的雷吉斯坦廣場花磚鋪地,空曠而肅穆,三座神學院和清真寺默默地俯視著廣場,透露出神權的威嚴。實際上在古代,穆斯林國家的清真寺、神學院廣場從來都是熙熙攘攘的交易市場,是當地市民生活的中心。傳統上,各種交易有高低之分,在廣場上有各自的聚集區:買賣古蘭經和各種典籍的書攤被認為是最高尚的交易,總在最靠近清真寺大門的位置,稍微往外一層是各種日用品,其中地毯也是居家禮拜的必需品,位置最靠中間。再往外圍才是各種食品、香料的攤位。
撒馬爾罕是烏茲別克斯坦乃至整個中亞首屈一指的旅遊中心,景點不僅於雷吉斯坦廣場一處,從雷吉斯坦廣場往西南方向步行500米,就到一代梟雄瘸子帖木兒的陵墓,他的孫子數學家蘇丹兀魯伯的墓也在這裏。城北3公裏有兀魯伯蘇丹的古觀象台遺址,附近還有比比·卡妮姆清真寺(Bibi Khanym),她是帖木兒的王妃之一。從比比·卡妮姆清真寺向東北方向走過山穀裏的大馬路,在對麵的山上,有帖木兒帝國王族的陵墓街Shah-i-Zinda。這是從山腳到山頂的一條街道,街兩邊全是帖木兒帝國王族或者大將以及宗教聖賢的陵墓。這條街順山勢升高,接近頂端的陵墓葬的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一位表弟,把伊斯蘭教傳入中亞的Qusam ibn-Abbas,所以今天仍然是當地穆斯林的朝聖地。這一帶王陵區的所有建築都覆蓋了美麗的藍色瓷磚,今天是遊人熙來攘往的景點。
說到這裏,就又要轉回我當年心心念念想要造訪撒馬爾罕的原因了:既然撒馬爾罕城裏城外地形起伏,有山有河,那《射雕英雄傳》小說裏的郭靖郭大俠,從哪裏能飛下來占領撒馬爾罕呢?
很可惜,小說畢竟是小說,那座陡峭孤高,俯瞰城牆,而又難以攀爬的雪峰,是金庸大師的想象。我走遍了撒馬爾罕新城舊城,王陵和小土山是附近唯一的高處,而它是座很矮的土山,不可能比古代的撒馬爾罕城牆高,而且,我自己一個衝刺就能爬上去,擱在蒙古西征的時代,不管是爬,還是推土,一下子就能克服。除了這座小土山,撒馬爾罕附近幾十公裏都是一馬平川。遠處,倒是隱隱地有連綿雪峰,在百公裏以外,郭大俠不可能坐降落傘跳進城裏,----他得坐滑翔機才行!
伊斯蘭國家第二座舉世聞名的城市廣場,是伊朗號稱“伊斯法罕半天下”的中心,伊瑪姆廣場。它的時代稍晚於撒馬爾罕的雷吉斯坦廣場,是16世紀波斯薩法維王朝彰顯王權威嚴,為首都造福的產物。
伊朗高原東北方向是歐亞大草原的腹心,西南連接兩河流域古代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它正好位於遊牧民族向西亞文明中心地帶進軍的半路,自古為四戰之地。波斯文明本身亦源遠流長:公元前5-6世紀的阿赫美尼德王朝波斯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經過希臘-波斯戰爭由盛而衰,亡於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東征。馬其頓帝國解體以後,伊朗高原興起過帕提亞帝國,和古羅馬征戰了幾個世紀,互有勝負,最著名的一仗是公元前53年的卡萊戰役,擊殺了羅馬共和國晚期名將,鎮壓斯巴達克起義,並和凱撒、龐培並稱羅馬三巨頭的克拉蘇。兩百多年以後波斯的帕提亞帝國逐漸解體,繼起的是薩珊王朝的波斯第二帝國。薩珊波斯帝國和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西亞征戰四百年,最終兩敗俱傷,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創教,阿拉伯帝國勃興,一舉征服薩珊波斯占領伊朗高原,並把拜占庭控製的地中海東岸悉數收入囊中。阿拉伯的征服是伊朗皈依伊斯蘭教的肇始。
但突然勃興的阿拉伯帝國在文化底蘊上不及波斯,在武力上也敵不過亞洲大草原的突厥部落。古代的波斯文明就像中華文明一樣,即便在武力衰落,被異族征服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憑借高度發達的文明同化征服者。阿拉伯帝國建國百年之內就在文化上被波斯同化,在武力上則受到南下的突厥部落控製。此後統治伊朗高原的,是一波接一波來自亞洲草原的突厥-蒙古入侵者:11世紀塞爾柱突厥人征服波斯,南下實際控製了巴格達的阿拉伯帝國哈裏發政權,不過塞爾柱人名義上仍然遵奉巴格達哈裏發,自己隻稱蘇丹。所以中世紀伊朗是塞爾柱突厥帝國的一部分。此後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興起,西征滅掉中亞的花剌子模帝國,為窮追花剌子模蘇丹摩訶末,一直向南征服波斯、兩河流域、阿富汗。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的兒子,忽必烈大汗的弟弟旭烈兀在中東建立蒙古的伊爾汗國,遵奉蒙古大汗為共主。蒙古伊爾汗國衰落之後,來自中亞的帖木兒帝國統治波斯。直到1500年前後,帖木兒帝國解體,西邊小亞細亞半島上新興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又鞭長莫及,伊朗高原出現一個權力真空的時期,本土勢力薩法維王朝迅速統一。薩法維波斯全盛時期在16世紀,相當於中國的明朝,極盛時期首都在伊斯法罕。這個朝代延續兩百多年,之後有一段內亂,卡紮爾王朝在18世紀末重新統一波斯,直到20世紀初在帝國主義入侵和民主主義覺醒的雙重衝擊下被巴列維王朝取代。
以上簡述波斯伊朗曆史,是為了解釋伊斯法罕作為一座王城崛起的背景:在阿拉伯征服之前,古代波斯是一個偉大的帝國,被阿拉伯征服並皈依伊斯蘭教之後,整個中世紀的幾百年時間裏,波斯作為一個文化發達的被統治民族倍感屈辱,尤其在宗教上,大多數伊朗人是什葉派,而什葉派和主流遜尼派相比是被邊緣化的。1500年前後崛起的薩法維王朝波斯第三帝國,起源比較奇特,它起初是以一個早已存在了兩百年的什葉派傳教團為核心,在今天土耳其東部安納托利亞高原和伊朗高原廣受底層人民歡迎,教團首領由薩法維家族世襲。1500年前後,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崩潰,西麵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略重點在歐洲,對伊朗高原鞭長莫及。高加索和伊朗高原當地政權白羊王朝和黑羊王朝攻戰不休實力衰弱,薩法維教團乘機發動大規模起義,滅掉白羊王朝自立,並統一了伊朗全境和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不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正處於實力鼎盛期,早期薩法維波斯帝國屢次敗給奧斯曼人,丟掉了伊拉克和安納托利亞高原,同時薩法維朝以什葉派信仰立國,奧斯曼帝國祭起聖戰的大旗,以遜尼派信仰為號召攻打薩法維波斯。薩法維王朝建國近百年以後,在阿巴斯一世的手裏迎來了盛世。阿巴斯一世把首都遷到伊朗腹地的伊斯法罕,先以割地為代價與奧斯曼土耳其媾和,引進歐洲軍事教官搞軍事改革,向東擴張擊敗中亞的布哈拉汗國,然後回師西向擊敗奧斯曼人,奪回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隨著軍事勝利和領土擴張,薩法維波斯帝國的經濟實力大增,開始有力量大興土木,建設新都伊斯法罕了。
所以我們今天見到的伊斯法罕是薩法維朝波斯在整個17世紀鼎盛時期傾全力打造的都城。由於之前數百年被異族統治的屈辱史,加上薩法維朝在伊斯蘭世界是受壓迫的什葉派政權,頗有“得國不正”的邊緣心態,阿巴斯大帝和他的子孫在建設伊斯法罕的時候,抱著彰顯王朝合法性的目的,特別注意使用紀念碑式的宏偉建築來強調國家的正統。而且公共建築和公共空間事關人民福祉,給民眾足夠的花園、噴泉、市場,可以提高王朝統治者在人民當中的支持度,所以17世紀這一百年間伊斯法罕被建設得美輪美奐,無數花園、宮殿、清真寺、橋梁組成的美景給這座盛世的首都增光添彩,直到今天還流傳著“伊斯法罕半天下”的波斯諺語,意思是看到了伊斯法罕,就領略了全世界一半的美景。而薩法維朝都城伊斯法罕的中心,就是伊瑪姆廣場。
伊斯法罕作為薩法維朝波斯帝國的首都,又適逢全世界範圍的文化興盛時期:這個時候歐洲從晚期文藝複興向巴羅克藝術風格過渡,土耳其和中國明朝也都是文化鼎盛的時期。這座伊瑪姆廣場落成於1602年,512米長,163米寬,周圍兩座大清真寺,一座王宮,一座大巴紮,中央是草坪和噴泉水池。廣場四周有很多店鋪,四周的波斯古建築非常典雅,傍晚來廣場上坐坐,欣賞噴泉,夕陽落照在清真寺藍色和米色的瓷磚上,吃個冰激淩或者批薩,不但令遊客賞心悅目,也是當地人最愛流連的休閑所在。另外一個最好的遊覽時間是夜裏,天黑之後廣場上的噴泉水池倒映著清真寺建築的燈火,靜謐中充盈著詩意。
薩法維朝以宗教立國,廣場上自然離不開清真寺,但和撒馬爾罕的雷吉斯坦廣場相比,它更大的特色是彰顯王權和財富。廣場南側正麵的沙阿(Shah,波斯語國王的意思)大清真寺,由伊朗薩法維王朝阿巴斯一世沙阿在1629年建成,從那時到今天近四百年,基本沒怎麽變過。波斯的清真寺建築,一般是一個四合院,院子的大門,還有院裏三麵大廳的正門,是高聳的門廳,叫做Iwan。這個建築形式傳到中亞,再經由帖木兒的直係子孫征服北印度,傳到印度的莫臥兒帝國。
伊斯法罕的遊客很多,不過絕大多數都是伊朗本國遊客,外國人很少,其中歐洲的旅行團又占多數。像我這樣亞洲麵孔的遊客,絕對是物以稀為貴,這一路上,都有很多伊朗人主動和我聊天,甚至在路上打個照麵,也會送上一個溫暖的微笑。
我在伊瑪姆清真寺裏麵,遇到一大群女中學生,在清真寺正廳的大圓頂下圍成一圈,中央是帶隊老師在作一個簡短的演講,然後老師麵向麥加方向,大聲誦讀祈禱詞。學生們倒也不是特別肅穆,邊聽邊拍照,小聲交談幾句。這位老師所站的位置,在中央大穹頂正下方。大穹頂是兩層,在這個位置,拍手或者跺腳,回聲多達49次,其中12次回聲人耳可以聽見。所以在這裏講話的音響效果非常奇妙。年輕學生們對我這個外國遊客很好奇,主動問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好幾撥人都要跟我合影。老師祈禱的時候,有幾個女生同時輕輕地給我翻譯老師說的話。伊朗的學校,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就實行男女分校,所以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和異性交往的機會都很少。和她們的交談中,我了解到,盡管伊朗和西方尤其是美國敵對,但是學校裏麵教授的外語仍然是英語。而且伊朗中學生的英語不錯,至少能開口交流,不是隻能讀寫的啞巴英語。
說到和當地人交談,我能看得出現在的伊朗人對外麵的世界很好奇,更特別在意外國人怎麽看待伊朗。而且我不止一次遇到想找我練習英語會話的當地學生。這也幸虧我是一個生活在美國的教授,英語水平總算對得起他們。要知道,在中東中亞北非旅行的亞洲遊客,大部分英語比當地學生還要糟糕。似乎伊朗人有一種奇怪的想法,隻要是個外國人,英語水平就會很好?由此聯想到古早之前的中國,以前很多人會以為來華的外國人(至少白人)都很有錢。逐漸大家都明白了,在沿海大城市混事兒的外國人,其中一文不名的冒險家,甚至騙錢騙婚的“白色垃圾”也在所多有。當初對外國人的誤解或者說刻板印象,隻是因為開放得還不夠,見得太少罷。
伊瑪姆廣場東長邊的中心座落著羅夫拉謝赫(Sheikh Lotfollah)清真寺,這個清真寺比正麵的沙阿清真寺稍小,落成的更早,羅夫拉是一位來自黎巴嫩的伊斯蘭神學家,也是阿巴斯國王的嶽父,謝赫是阿拉伯語對族長或有學問者的尊稱。這座清真寺當初是為沙阿後宮的女眷祈禱專用,它的大圓頂是淡米黃色調,在夕陽光影變換的時候,反射陽光,因為角度不同,會幻化出不同的色彩。
在羅夫拉謝赫清真寺外,我又和兩位伊朗學生分別聊過天。其中一位在旁邊的旅遊紀念品店幫忙看攤兒,本身是即將畢業的企業管理專業的碩士。他已經服過兵役,現在想去加拿大或者美國工作,問我有沒有可能直接去北美申請工作,怎樣著手。從他那裏我知道,原來伊朗大學也有商學院,也有工商管理一類的專業。還有一位更有意思,他是想和我練習英語的,而他是一位神學院的學生!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和他聊了很長時間。他原本是正規大學的化學係學生,後來促使他進了伊斯蘭神學院的原因,是伊朗失業率特別高,大學生畢業絕大多數找不到工作,神學院出來以後當毛拉,就業就有保證。
伊瑪姆廣場西長邊的正中,和羅夫拉謝赫清真寺相對的位置,是阿裏-卡普宮(Ali Qapu)。這個宮殿不大,隻剩下麵臨廣場這一棟樓房。宮殿有兩點特別的地方:一是它的二樓露台,是俯瞰整個伊瑪姆廣場全景的最好拍攝平台,尤其是在下午和傍晚的光線最好。
在阿裏-卡普宮的三層樓,有個音樂房間,屋頂和牆壁布滿各種形狀的鏤空壁龕。這些壁龕做成花瓶或者樂器等各種日常用品的形狀,據說在房間裏奏樂的時候,這些壁龕可以改善音響效果。一般來說,伊斯蘭建築很少出現人物花鳥畫,其實這種禁令隻對清真寺一類宗教建築比較嚴格。阿裏-卡普宮是世俗的王宮,王宮裏很多廳堂四壁裝飾著波斯古代仕女壁畫。
伊瑪姆廣場的世俗氣氛遠多於撒馬爾罕的雷吉斯坦廣場,廣場中央的噴水池和綠地本身就是供市民休憩的花園。
廣場北側和大清真寺遙遙相對,是進入大巴紮的正門。巴紮是室內市場,整個伊斯蘭世界夏天都太熱了,不管是土耳其,還是敘利亞、伊朗的市場,都建在室內。這座大巴紮的規模和形製,據說也是從16世紀興建首都起一直保留到今天的。
說起市井生活的蓬勃朝氣,北非摩洛哥古城馬拉喀什的德吉瑪廣場(Djema el-Fna)不僅在整個阿拉伯世界,就是全球各國裏橫向比較,也是首屈一指的。德吉瑪廣場已經存在了一千年,好幾本現代的旅遊指南上都把它列為僅次於天*安*門廣場的世界第二大城市廣場,那麽遠在天*安*門或者任何現代城市廣場出現之前,這裏必定有好幾百年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廣場。但它和前麵兩座廣場不同,廣場上沒有清真寺也沒有王宮,甚至不是任何城市規劃的成果,甚至反過來,它恰恰是城市無計劃發展的偶然產物。
北非曾是羅馬帝國和它的正統繼承者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領地。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迅速奪占整個北非地區排除了拜占庭的影響,開始移民同化北非地區,同時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北進占領伊比利亞半島。但伊比利亞半島和北非西部對於阿拉伯帝國來說天高皇帝遠,無法長期有效實施統治,很快各地的統治者就以自治的方式實現了事實獨立。今天的伊斯蘭教摩洛哥從中世紀早期開始就已經自治了。1070年當地統治者莫拉維王朝(Almoravid)定都馬拉喀什,80年以後被莫哈德王朝(Almohad)取代。新朝革故鼎新,廢棄了前朝的王宮和城堡,另建城市中心。廢棄的城市中心建築幾十年後被推平,就形成了今天德吉瑪廣場這片寬廣的空地。莫拉維王朝享祚也隻有百年,此後的王朝把首都從馬拉喀什遷回古都菲斯(Fez),馬拉喀什在以後的中世紀幾百年間逐漸衰落,所以城市中心這片空場寶地也就沒有再興建清真寺王宮之類紀念碑建築。直到16世紀的摩洛哥薩爾丁王朝(Saardian)又把首都遷回馬拉喀什,蘇丹一度要在廣場中心興建王家清真寺,工程進行到一半就因為瘟疫和戰亂而被迫下馬。此後五百年直到今天,城市中心本應寸土寸金的這片廣場就再也沒有大興土木,連五百年前那座廢棄的清真寺也早就不見了蹤影。德吉瑪這個名字原意就是“廢棄的清真寺”。
始終沒有王家規劃的德吉瑪廣場,千年以來卻一直煥發著民間蓬勃的活力和生機。它不是個莊嚴肅穆舉行儀式的地方,而是真正小市民們的活劇院,也是今天馬拉喀什這座古城最值得逛的中心景點。馬拉喀什其實有一些古代的伊斯蘭經院,比如老城最核心部位的阿裏-本-尤素福神學院(Maderasa Ali ben Youssef),還有兩處宮殿遺跡巴伊亞宮(Bahia)和巴迪宮(Badi),但是我看過之後沒有留下什麽印象,經過修複的巴伊亞宮,和部分修複的17世紀初薩迪朝國王墓(Saadian Tomb),有一些精美的摩爾式建築裝飾,但是可能限於財力,修複得半心半意,細部裝飾複雜有之,但蒙塵太過,色彩剝落,建築本身又不宏偉,無法和西班牙南部的摩爾建築相比,總之,馬拉喀什的紀念碑古建築沒有給我留下多少印象。這座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隻有一個,那就是德吉瑪廣場,和廣場以北舊城核心部分象迷宮似的狹窄街道,那是真正有吸引力的北非阿拉伯世界。
還沒走到廣場,遠遠地就能聽到鼎沸的市聲。在這座不規則形狀的廣場上賣什麽的都有,而且每樣生意都在幾百上千年的時間長河裏從來沒有變過樣。白天廣場中心有無數賣鮮榨橙汁的木車,還有賣各種百貨的攤販。
最有特色的是賣水的小販,他們穿著民族服裝,用皮水袋裝水,給客人用的是黃銅杯子,上麵雕刻著傳統的阿拉伯紋飾。賣水的小販們一般是五六十歲的老先生,雙手各握一個銅杯不斷地在手裏敲擊招徠遊客。另一種飲料是薄荷茶。北非天氣炎熱,這裏的茶跟土耳其紅茶不一樣,都是加薄荷葉的綠茶,隻是放很多很多糖塊,齁甜的口味和土耳其異曲同工,看來穆斯林嗜甜的口味無論種族地區,到哪裏都差不多。白天在這廣場上,賣藝的藝人最惹人矚目,有很草根的歌舞表演,有點像吉普賽人賣藝的方式,此外最吸引人眼球的絕對是玩蛇人。廣場上,白天至少十幾個玩蛇的人,每個人身邊都能聚攏一大群遊客駐足圍觀。
如果你的膽子夠大,湊得夠前,玩蛇的藝人會把巨蟒或者眼鏡蛇纏繞在你的脖子上,讓你拍照----當然,拍照要收錢的,即便在外層圍觀拍照,也要給點小費。還有一些耍猴的藝人,但隨著歐美動物保護主義的觀念在全世界越來越普及,最近一次我去馬拉喀什,發現耍猴的藝人比十年前少了很多,我覺得挺欣慰的:猴子和人類太相像了,傳統耍猴技藝的式微對猴子的福利來說是件好事。
德吉瑪廣場有夜市,但夜裏好像沒有玩蛇人:如果蛇趁夜暗跑出來,在廣場上亂竄,豈不糟糕透頂?不用擔心,千百年來當地的生活傳統自有道理,混亂之中有它們自己的秩序:玩蛇耍猴的藝人上午最多,到下午漸漸退去,把場地留給說書人、魔術師,還有傳統音樂歌舞表演。沒錯,北非國家也有和我們的評書藝人類似的故事講述者,也有傳統評書的段子和貫口。這門職業至少跟荷馬史詩一樣古老。到了華燈初上的時候,廣場中心又是另一番景象,幾百家大排檔擺開了陣勢,燒烤的香味撲鼻而來。最受歡迎的有羊雜湯,還有摩洛哥的國菜塔吉鍋。它是一種形狀特別的粗陶平鍋,上麵的蓋子做成高高的圓錐形,最上麵有孔。塔吉鍋用於慢燉最佳,蒸汽沿著圓錐向上蒸騰,在蓋子頂部冷凝成水再落回鍋裏,這樣可以減少水分和風味物質流失,燉出的成品原汁原味,軟糯酥爛,可以用於肉類、禽類、海鮮甚至純素菜。塔吉鍋做出來的菜和中國砂鍋慢燉的口味相當貼近。其實白天廣場也有營業的大排檔,可是你絕對想不到,入夜時分新冒出來的排檔竟能幾乎占滿了整個廣場。以上一切攤位的更替看似嘈雜,其實遵循著一千年來的慣例,不需要城管的約束,每天都自然而然地發生著。
德吉瑪廣場周邊一側是室內的大市場,突厥語係地區比如中亞、土耳其等地稱為巴紮,而阿拉伯語係地區比如兩河流域和北非稱為蘇克(Souq)。另外三邊是老城狹窄曲折猶如迷宮的街道和很多旅館餐廳,從廣場鑽進老城街道,即便對照著地圖,也很難完全不迷路。狹窄曲折的街道是為了遮擋陽光,除了正午短短的時間以外,一天大部分時間,街道都能處於建築物的陰影裏。若非如此,炎炎夏日根本無法出門。
廣場邊緣小樓上的餐廳比較高檔,基本都以做外國遊客生意為主,都有二樓三樓或者天台,把窗戶打開,四麵通透,涼風習習,俯瞰整個廣場生氣盎然的市井生活,環境非常舒適。
入夜時分德吉瑪廣場最熱鬧,幾條通向廣場的主要街道兩側行道樹綴滿華燈,街上幾乎擁擠不動,馬拉喀什全城種滿橘樹,時值人間4月天,街道上、花園裏開遍橙花,在廣場上誘人的烤肉和香料的混雜氣味之外,不時有橙花幽香暗暗飄過,讓人感覺城市很休閑,很溫暖。
德吉瑪廣場無關乎王權和神聖,它就是一千年來這座穆斯林城市跳動的心髒。來這裏是感受它老城裏原汁原味的市井風情,迷失在那些狹窄曲折的街道,擠進市場裏和當地人討價還價,感知上千年來不變的,北非阿拉伯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