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買櫝還珠遊:歐洲最美古典圖書館 (3/4)修道院圖書館

(2022-02-11 06:08:20) 下一個

買櫝還珠遊:歐洲最美古典圖書館 (3/4)修道院圖書館

第3節 修道院圖書館

我把歐洲最美的古典圖書館分為三類,分別是大學圖書館、修道院圖書館、和帝王圖書館。其中數量最多,占到一半比重的是修道院圖書館,有6座。這是因為歐洲中世紀的修道院發揮過重要的繼承文明、傳承知識的作用,正如上文說過愛爾蘭的修道院在公元5世紀到9世紀這三百年間,幾乎是在文明的一片黑暗中,唯一的那一點火種和光亮,後來這光亮隨著愛爾蘭僧侶在歐洲大陸各地傳道而散布開來,隨著各地修道院的建立,星星點點終致燎原。所以歐洲曆史上中世紀的很多修道院都有藏書、抄書、製作精美手工藝書籍的傳統。

3.1 瑞士聖加倫修道院圖書館

第一所修道院就是由愛爾蘭的一位修士流浪到瑞士、德國、奧地利邊境建立的,瑞士聖加倫修道院(St. Gallen)。

在德國南部,瑞士東北部萊茵河流入康斯坦斯湖(Konstance)的地方,萊茵河河口以西,湖南岸瑞士領土上,最大的城市是聖加倫(St. Gallen)。它得名於7世紀時隱居於此修行的本篤派修道士蓋爾(St. Gallus)。聖蓋爾就是愛爾蘭人,跟隨師父和十幾名師兄弟從愛爾蘭東渡,在法蘭克王國的土地上邊旅行邊傳教。當時相當於中國的初唐,在歐洲則是克洛維開創的墨洛溫王朝法蘭克王國,被宮相們把持政權的時代,還沒有今天法國、德國、奧地利、瑞士這些國家。旅行到康斯坦斯湖邊的時候,蓋爾的身體垮了,無法跟隨同伴繼續旅行,於是就地隱居下來。蓋爾是個有德行的修士,終身不為名利所動,堅持清貧的隱居生活,生前就獲得了極大聲名,死後不久被教廷封為聖人,宮相查理馬特(就是在732年普瓦提埃戰役打敗阿拉伯入侵的那位)下令在他隱居的地方修建一座紀念修道院,而以修道院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這座城市,也用他的名字命名為聖加倫。聖加倫修道院在查理馬特-矮子丕平-查理曼大帝這祖孫三代的時間裏,發展成了中世紀早期歐洲最重要的學術中心之一,在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漢譯名著係列中,有一部《查理曼大帝傳》,幾乎是歐洲古代關於查理曼唯一可靠的同時代史料,那部書就是當時一位聖加倫修道院的僧侶所著,後來修道院更是獲得了極大的世俗權力,因為歐洲古代的諸侯大地主既可以是世襲的貴族爵爺,也可以是修道院和主教,這座聖加倫修道院占有城市附近的大片土地,發展成一個諸侯國家,後來瑞士聯邦向北擴展,以武力征服這裏,於是聖加倫就以一個邦的身份加入了瑞士聯邦。

空中俯瞰聖加倫修道院



我2016年專程去聖加倫的目的,是為了參觀市中心那座古老修道院中的圖書館,它是我認為全世界最美的幾座圖書館之一。如今圖書館和修道院都已經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這座圖書館裏藏書16萬冊,就數量來說和現代的大型公共圖書館無法相提並論(可以對比一下世界最大的大學圖書館是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書大約2000萬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書是4000萬冊的量級),但這裏真正的寶藏,是那些古登堡印刷機發明之前,從建立修道院的8世紀到15世紀,相當於中國朝代自唐至明的2100冊手抄本圖書,全都是善本珍本,大多數都工工整整地由僧侶抄寫在羊皮紙上進行裝訂,再在書頁和封麵上用燙金和各種顏色甚至寶石加以裝飾。這就是秉承了愛爾蘭修道士們從本土帶到歐洲大陸的傳統技藝。圖書館裏麵1900年之前的書都必須在某一個特定的閱覽室才能翻閱。當然,我根本都不懂這些用拉丁語寫的古籍,我來這座圖書館純粹為了參觀它的內部裝飾。

在建築史上,中世紀極盛期大約11-13世紀盛行羅曼式建築,13-15世紀盛行哥特式建築。此後15世紀從意大利開始文藝複興式建築,並在歐洲傳播開來。相當於中國明代極盛期的16世紀初,歐洲開始宗教改革,羅馬教廷為了和宗教改革產生的基督教新教抗衡,不僅自身也開始反腐敗,而且在宗教宣傳方麵,從17世紀的羅馬開始了巴羅克建築和繪畫風格,重視建築和油畫的裝飾性和戲劇性,這個時代相當於中國曆史上的明末清初。

聖加侖修道院的巴羅克式塔樓



聖加倫修道院教堂巴羅克式的內部裝飾



後來到18世紀,巴羅克晚期走向繁複和纖巧,多用曲線進行繁雜的裝飾,連立柱也做成螺旋狀,這就是洛可可藝術風格,這個時代大致相當於中國曆史上清朝的康乾盛世。筆者曾經專門搜尋並拜訪了歐洲大陸上裝飾最豪華最美麗的近20座圖書館,所有這些圖書館幾乎全都是巴羅克-洛可可時期建造的,因為這個時期歐洲的室內裝飾之豪華富麗達到了曆史的頂峰。這座聖加倫修道院圖書館,還有後麵將會提到的奧地利多瑙河瓦豪河穀中的梅爾克修道院圖書館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聖加倫修道院圖書館重修於1758-1767年,相當於清朝乾隆年間,在歐洲正是洛可可藝術風格最盛的時代,看圖書館屋頂上的壁畫,不但繁複,就連邊框都充滿了曲線裝飾。圖書室分上下兩層,藏書收納在靠牆的木製書櫃裏,書櫃做工精致,色調優雅,四角有複雜的木雕裝飾,一眼望去古色古香。二樓欄杆的柱子雕刻得更加精美。這座圖書館作為聯合國世界遺產,向遊客開放參觀,但是為保護古籍善本圖書禁止照相。我用的照片是從官網上下載的。



其實遊客們都和我一樣,根本看不懂那些古籍的珍貴,但就算看一眼圖書館內部的豪華裝飾,置身其中體會古代書香翰墨的華貴與高雅,也絕對值得做此一遊。

3.2 捷克布拉格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圖書館(Strahov)

在我個人評選的世界最美古代圖書館裏麵,布拉格獨占兩座。舊城市政廳和查理橋旁邊的國家圖書館克萊門特館是一座,留待後麵“王家圖書館”再說。另一座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圖書館(Strahov)其實也不算太偏僻。今天的遊客一定會去參觀城堡山,上麵有聖維特大教堂和王宮。大多數人是從城堡山正麵山下查理橋邊,坐著名的22路有軌電車,繞道後山緩坡上去,參觀王宮城堡以後,再從臨河的正麵一路走下來。22路電車上山以後,開到王宮大門之前一站下車就是斯特拉霍夫修道院了,從修道院步行到王宮隻要幾百米,十分方便。

這座修道院沒有瑞士聖加倫那麽早,始建於12世紀,相當於北宋(聖加倫建立的年代相當於唐朝),當時已經有小規模的圖書收藏,不過現在我們看到的美麗圖書館遠沒有那麽早。在修道院建立的頭五百年裏,幾毀幾建,修道院的藏書也毀過幾次。這裏順便解說一下古代捷克,也就是波西米亞羅馬天主教和新教的鬥爭背景,任何關於修道院或者捷克曆史的事物,離開這個背景根本說不清楚。

中世紀歐洲大部分國家當然都是信仰羅馬天主教的。可是到晚期中世紀的14-15世紀,因為貧困、戰爭、瘟疫,很多人對基督教信仰產生動搖,其中有很多智者和哲學家提出新的學說,試圖改良正統的天主教,都被教廷視為異端。141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格蒙德在康斯坦斯湖畔召開全歐洲天主教大公會,廢黜並立的三個教皇,另立新教皇,把教廷穩定地建在羅馬,同時還燒死了異端宗教改革家,布拉格大學教授揚·胡斯。皇帝、國王、教會、修道院當然是屬於正統天主教這個陣營的。可是波西米亞民眾大多數信仰胡斯的新學說,在胡斯被燒死以後,1419年憤怒的布拉格新教徒衝進新城市政廳,把國王的官吏扔出窗外,史稱“第一次扔出窗外事件”,從此開始了將近二十年的新教“胡斯戰爭”,最後失敗被皇帝鎮壓下去了。一百年以後,1517年馬丁路德在德意誌薩克森公國維滕堡再次舉起宗教改革的旗幟,反對腐敗的羅馬天主教廷,這次很快風靡歐洲,德意誌很多諸侯皈依新教,而且改革派也分成很多不同派別,象路德派、開爾文派等等,互不統屬,統稱Protestant,中文統稱為基督教新教,跟正統的羅馬天主教相對,都屬於基督教範疇。英國情況有點特殊:國王亨利八世為了和老婆離婚而棄絕羅馬教廷,自創英國國教會,自任教會首腦。英國國教會(有的書音譯成安立甘教會)也算新教的一派。波西米亞當時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皇帝、教皇和修道院反對新教,而波西米亞人民大多傾向於新教,馬丁路德之後再一百年,信仰新教的布拉格人民跟皇帝矛盾激化,1618年在王宮城堡搞了“第二次扔出窗外事件”,這次引發“德意誌三十年戰爭”更不得了,全歐洲卷入大戰。戰爭的第一階段信奉新教的波西米亞人不承認哈布斯堡皇帝兼任國王,迎立信仰新教的德意誌普法爾茨選帝侯為國王,很快在“白山戰役”中被皇帝大軍決定性地擊敗,普法爾茨選帝侯自己也丟了封國。此後幾年皇帝在波西米亞大殺新教徒,從此波西米亞-捷克的新教勢力被徹底清洗。但大的戰爭還在繼續,瑞典、法國相繼介入,三十年以後最終結果雖然是皇帝和教廷輸了,可是戰爭初期皇帝已經徹底壓服了波西米亞新教信徒,從此以後捷克服從皇帝和教廷信奉羅馬天主教。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可以想象布拉格的天主教修道院在這兩百年間,“胡斯戰爭”和“三十年戰爭”中會遭遇到怎樣的兵荒馬亂。簡單地說就是被徹底洗劫了很多很多次,十室九空。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修道院建築,幾乎都是1648年“三十年戰爭”以後建的。圖書館是斯特拉霍夫修道院最漂亮的地方,而且隻要買了相機票,可以在圖書館門口隨意拍照。這些照片不是網上下載,真的是我自己拍的了。

圖書館有兩間相鄰的大廳,總共藏書20萬卷,包括3000卷手抄本,這是印刷術發明之前手工抄寫並裝飾的工藝品書,最珍貴,其中最早的一本是公元850年製作的,在曆次宗教戰爭中幸免於難。這是比較漂亮的一間,神學大廳,建造於1648年德意誌三十年戰爭結束後不久的1670年代,相當於康熙初年,韋小寶那個時代。





明亮的白色天頂,曲線複雜的天頂畫,它的華麗幾乎和修道院的樸素本分不相稱。不過我懷疑這間大廳在18世紀重新做過裝修,雖然網上資料和修道院本身貼出來的遊客指南都沒有提到,這樣輕飄的色調和壁畫色彩,應該是晚期巴羅克或者洛可可風格,藝術風格應該晚於1670年。

這是神學廳裏麵古色古香的木頭書桌



很多圖書館裏都會擺放地球儀



這是第二間大廳,哲學廳,建造年代晚一百年,在1790年底,相當於乾隆末年。



這時法國時興的已經是簡樸莊重,強調直線條希臘神廟式的新古典風格了,捷克對新時尚追得沒有那麽緊,看這兩層書架還有屋頂壁畫,仍然是經典的晚期巴羅克風格。近看書架



注意書架上層,露出天頂畫的底邊,畫中人物的腳伸出畫框,好像從天花板上垂掛下來,還有陰影,立體感很強。這些細部有的是畫出來的,有的真的是石膏小雕塑。這是晚期巴羅克和洛可可風格特別喜歡玩弄的一種壁畫小技巧。說起天頂畫,這幅畫是修道院從帝國首都維也納請來的畫家創作的,畫的題目叫做“人類智識的進步”,意思是通過科學和哲學的不斷發展,人類終於出現了基督教。



除了這兩間大廳,這裏還有一個小博物館,個人覺得搜集的展品印象不深,但是展出的古書特別值得看看。這是一個巴羅克風格的書櫃。



如果有朋友不知道究竟什麽是“巴羅克風格”,看這個書櫃上層頂部和兩側的曲線裝飾就行了。隻要你在家具和建築物正立麵上看見這樣的裝飾線,那就是“巴羅克”的特征之一。



這是一本古書,有圖有文,它有可能是印刷術剛發明的時代彩色套印的,也有可能是印刷術發明以前純手工抄寫,手工畫出來的。如果是後者,那價值連城。即便是前者也很珍貴了,你可以看到古代圖書是如何精心製作的。


3.3 德國烏爾姆附近的韋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Wiblingen)

烏爾姆城(Ulm)在德國南部的多瑙河畔,古代屬於斯瓦本公國,今天是座中小城市,但是名氣非常響亮。這裏在20世紀初出了兩個名人,愛因斯坦和“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市中心的烏爾姆大教堂是全世界最高的教堂。你在全城的任何地方都絕不會迷失方向,到處抬頭就能看見烏爾姆大教堂高聳入雲的哥特式塔樓。無論是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布拉格城堡山上的聖維特大教堂,還是維也納的卡爾大教堂,在高度上,都要對烏爾姆這座161.5米高的單塔甘拜下風。大教堂從1377年開工,直到1890年塔樓完工,造了500年!

我總共來過烏爾姆兩次,第一次是為了來看烏爾姆教堂,第二次來烏爾姆則是為了探訪一處更加隱秘的勝地:維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Wiblingen Abbey library)。作為讀書人,我喜歡欣賞美輪美奐的知識殿堂,尤其是歐洲巴羅克時代內飾華麗的圖書館,就算看不懂裏麵的善本古書,僅僅欣賞巴羅克時代圖書館的內部裝飾也好。於是2016年我專門在歐洲各地參觀了很多此類圖書館,維布林根是我那次旅行的最後一站,它是多瑙河右岸的一座小鎮,古代不屬於左岸的烏爾姆,現代城市擴展,成了郊區的一部分。今天在烏爾姆火車站前坐3路或者8路公共汽車都可以直接到河對岸的維布林根修道院門口。鎮子很安靜,街上行人極少,修道院就在鎮中心,建於11世紀,沒有康斯坦茨湖畔的聖加倫修道院那麽古老,當時屬於本篤派修會,當然修道院的房子最初也是羅曼式的。1710年代整個修道院重修,建築改成了當時流行的巴羅克式奢華風格,今天修道院的正門和外牆是粉紅色的,門洞很寬,門頂是淺淺的半圓拱。

修道院大門向內看到的院子和教堂大門



這裏在拿破侖戰爭以後已經還俗,不再是修道院了,現在政府部門占用了一部分,烏爾姆大學的醫學院占用一部分,但是遊客可以參觀華麗的巴羅克式教堂和洛可可式的圖書館。



這座圖書館盡顯洛可可風格的複雜和華麗,而且色調極為明亮。

圖書館分兩層,二樓的欄杆呈波浪形的曲線,支撐二樓走道的那些柱子分紅藍兩色大理石,柱頭鍍金。

圖書館二樓和部分天頂畫



地板是大理石拚鑲的。一樓擺放很多白色大理石女神雕塑,姿態嫵媚,配飾和腰帶都鍍金。



這個雕塑好玩,林中的精靈在撕書



天花板上的天頂畫也極為富麗堂皇,主題是“知識讓人類接近上帝”



這座洛可可式的圖書館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如果不是奧地利的埃德蒙特修道院圖書館比這裏麵積更大,“最好的修道院圖書館”這個頭銜,我還真要想一想是這裏還是埃德蒙特。這裏比起瑞士聖加倫和布拉格的斯特拉霍夫慷慨多了,前兩處修道院不允許拍照,這裏可以隨便拍,無須額外交費,隻要不用閃光燈就行。

在這裏參觀的時候有個發現讓我印象最深:在歐洲,大理石是非常高檔的建築材料,成本昂貴,巴羅克和洛可可時代室內裝潢需要用很多很多大理石,預算不夠怎麽辦呢?有時候用石粉壓成假的鑲板,也有幹脆用畫的。那天我到得很早,這兒剛開門沒有其他遊客,我趁此機會退到一根很遠的靠牆立柱背後去拍空無一人的圖書館全景,偶然發現這根立柱朝向牆壁的一麵被掏了一個洞,可能是為了維修藏在柱子裏麵的電線和開關。從外麵看,這根柱子是華麗的藍色大理石,這個洞泄露天機:它其實是空心木柱,外麵包了一層畫成大理石紋路的紙而已。原來德國古代也有假冒偽劣產品啊!




3.4 奧地利藍色多瑙河畔的梅爾克修道院圖書館 (Abbey Melk)

從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沿多瑙河上行50公裏就來到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瓦豪河穀(Wachau)。這段40公裏長的多瑙河穀兩岸群山舒緩,綠樹蔥蘢,向陽的山坡上鋪滿了葡萄種植園,盛產葡萄酒,還有中世紀的城堡殘骸、宏偉的修道院,和美麗的小城鎮。它和萊茵河的精華中萊茵河穀頗為相似,也是華爾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熱情謳歌的“藍色多瑙河”。

幾乎每一個來瓦豪河穀的遊客,都會去上遊河穀起始處的梅爾克鎮(Melk),專程看右岸懸崖頂上的巴羅克式修道院。這座修道院的來曆不一般,它是公爵家族贈送給修會的宮殿。很多人知道奧地利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領地,但奧地利並不是一開始就在哈布斯堡統治下的。在神聖羅馬帝國初建的時候,奧地利是邊地伯爵領地,由奧托二世皇帝封給了巴本貝格伯爵家族。1156年霍亨施陶芬家族的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皇帝把邊伯領地升格為公國,奧地利公爵仍然由巴本貝格家族世襲。又過近百年,在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的孫子,“世界奇跡”腓特烈二世皇帝死前不久的1146年,末代巴本貝格家族的奧地利公爵在戰鬥中陣亡,沒有子嗣,經過幾十年的爭奪,當時正好是1250年腓特烈皇帝死後混亂的“大空位時期”。經過二十來年大空位時期,德意誌諸侯選出了出身並不顯赫的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當德意誌國王,此後哈布斯堡家族和盧森堡家族交替掌權一段時間。這位新德意誌國王魯道夫·哈布斯堡趁機為自己家族拿下了無主的奧地利公國。這就是此後六百多年哈布斯堡家族牢牢掌握奧地利的開端。

1089年,也就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正在醞釀的時代,出於宗教狂熱,當時還是邊伯的巴本貝格家族把位於梅爾克多瑙河邊山上的城堡捐獻給教會,建立了一座本篤派修道院。從1089年到今天,時間過去了900多年,這裏仍然是修道院,當然山頂的中世紀城堡早已不存。18世紀初修道院徹底重建,建築完全采用當時流行的巴羅克式,所以今天我們從河麵上遠遠看去,200多米高的懸崖頂上,盤踞著體量巨大的宮殿式建築,通體刷成明亮的黃色,在奧地利,人們把這種顏色稱作“肖恩布倫金色”,名字是從維也納城西肖恩布倫皇宮的顏色而來(也就是美泉宮)。在修道院大門前有寬廣的平台,憑欄遠望,腳下的城鎮和遠方蜿蜒東向的多瑙河穀盡收眼底,視野非常開闊。



修道院內部非常漂亮,有修道院博物館、教堂和圖書館。這所修道院負責附近23個教區,還有一所中小學,據說是奧地利規模最大的教會私立中小學,有900多學生。它的圖書館,也是筆者2016年那次旅行中認定的“歐洲最美圖書館”之一,在古代就享有盛名,收藏了10萬卷古代手抄本,規模比林茨以南的聖弗洛裏安修道院圖書館稍小,但在世界上更有名,那是因為這裏收藏了750多卷1500年之前,古登堡機械印刷術剛普及的年代,歐洲最早的印刷書籍,其中有一部完整的《古登堡聖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批量印刷的圖書,流傳到今天每一部都價值連城。梅爾克修道院的這部《古登堡聖經》是兩卷本,1925年修道院為了整修籌款,把它賣給了倫敦的古籍商人,當時的價格10萬美元,是一筆巨款,創造了世界書籍售價的記錄。一年以後,這部完整的《古登堡聖經》經過兩次轉手,由費城的一位富有的女繼承人捐獻給耶魯大學圖書館。今天全世界完整的《古登堡聖經》總共隻有21部,每一部價值超過3千萬美元。我們在耶魯大學圖書館仍然能見到這部梅爾克修道院的《古登堡聖經》展出。

雖然梅爾克修道院圖書館看不到《古登堡聖經》,但看看它的華麗裝潢也不虛此行,畢竟我看不懂古籍,隻知道它的名氣而已,這圖書館立柱柱頭、和二樓遊廊支撐構件的金光閃閃,我一眼就能看明白!雖然這裏用了很多鍍金裝飾,屋頂也有美麗的天頂壁畫,但金色雕像用得比烏爾姆的維布林根和林茨的聖弗洛裏安兩座修道院少,顯得低調一些。這間中央藏書室裏存放了1萬7千卷古書,書架和遊廊、壁柱用深黃色,比聖弗洛裏安修道院的栗色顯得輕盈而明亮。圖書館內部不能照相,我用他們官網上下載的圖片。



修道院的博物館裏有聖物匣、院長禮服等寶物,但給我的印象不深。修道院的教堂比圖書館更加華麗,用了很多鍍金來裝飾聖壇,加上大理石雕塑,給人紙醉金迷的感覺,總覺得不像是出家人該有的樣子。尤其是正麵的聖壇和側麵半空中的布道壇,金光閃閃晃得人睜不開眼睛。





在這裏你可以真切地感覺到,就整體水平而言,奧地利的巴羅克式教堂,比德國南部巴伐利亞的,要高一個檔次,更加豪華。就整個歐洲而言,信奉舊教的意大利和奧地利的巴羅克建築,室內裝飾水平是最高的。西班牙和法國就要差一個檔次。法國的哥特式建築領先全歐洲,但教堂對巴羅克風格不是很感冒。西班牙雖然也有很多巴羅克教堂,但在17世紀西班牙開始衰落,限於財力,不如意大利和奧地利奢華。反而倒是17-18世紀的美洲殖民地,那些最好的教堂,比如墨西哥、古巴哈瓦那、巴西裏約熱內盧的,因為本地貿易發達,財力更勝於西班牙葡萄牙本土,教堂也蓋得非常華麗。西班牙葡萄牙和美洲殖民地的巴羅克教堂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黃金太多太繁複,反而顯不出層次,有堆砌感。可以對比一下這座梅爾克修道院教堂的聖壇,也是金光閃閃,但它的亮點是中央那一列雕塑,姿態靈動至極,完全體現出巴羅克雕塑的特點,我個人覺得這些雕塑比鍍金本身更加珍貴。所以相對而言,我覺得最好的巴羅克建築都在奧地利和意大利。德國北部和西部是新教,跟英國瑞士和北歐一樣反對天主教會的奢靡。德國南部巴伐利亞的教堂呢,在巴羅克時代比不上奧地利和意大利,但是晚期洛可可風格卻很突出,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頂尖的。

3.5 奧地利聖弗洛裏安修道院圖書館(St. Florian)

從藍色多瑙河的瓦豪河穀,沿河繼續上溯,靠近德國邊境的林茨城附近山間還有一座鮮為人知的聖弗洛裏安修道院。奧地利西北角的這一片叫做上奧地利,跟維也納為中心的下奧地利、西麵因斯布魯克為中心的遠奧地利相對,林茨就是上奧地利的首府,今天它僅次於維也納和南部的施泰裏亞首府格拉茨,是奧地利第三大城市。

林茨出過兩個名人,其中之一是音樂家安東·布魯克納。他是德意誌音樂進入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跟瓦格納、李斯特、德彪西這些人不僅同時代,而且風格屬於一個流派。跟他們同時代的勃拉姆斯則被同代人當作典雅的傳統派的代表,和巴赫、貝多芬並稱“德意誌音樂3B”,與瓦格納、布魯克納的浪漫派分庭抗禮。布魯克納出生於林茨附近,一生都以林茨為活動中心。今天在林茨不但有布魯克納的故居,還有布魯克納國際音樂節。

其實林茨城的另一位曆史名人比布魯克納有名得太多了,但是當地人似乎不怎麽願意提起。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有個德國笑話說奧地利人的狡猾和對待曆史的實用主義態度:“他們成功地讓世人以為希特勒是德國人,而貝多芬是奧地利人!”其實希特勒的家鄉還就在奧地利和德國邊界上:他出生於布勞瑙鎮,布勞瑙屬於上奧地利州。希特勒少年時代搬家到本州的首府林茨居住,從9歲到18歲都呆在林茨,所以他的青少年時代,包括小學和中學都是在林茨上的,中學畢業以後去維也納討生活。因為希特勒在維也納混得不如意,所以他當了元首之後,一直都偏愛林茨而痛恨維也納。他有計劃要用納粹那種宏大的建築徹底改變林茨的麵貌,把林茨建成宏偉的“元首之城”——幸虧希特勒沒有得逞,否則林茨的文脈就全毀在大而無當的納粹紀念碑式建築手裏了。

希特勒有一個時期特別喜歡同鄉布魯克納的音樂,搜集了很多他的手稿,準備建成布魯克納圖書館,還組建了林茨的布魯克納交響樂團。在林茨南郊10公裏的山裏,有一座叫做聖弗洛裏安的鎮子,鎮上有座很大的修道院。布魯克納少年時期在這裏參加少年唱詩班合唱團,後來還當過這裏的教堂管風琴演奏家。布魯克斯死後也埋葬在家鄉的聖弗洛裏安修道院。希特勒在二戰期間把修道院的洋和尚們趕走,準備把這裏作為布魯克納圖書館和紀念中心,還好沒有付諸行動戰爭就結束了。戰後聖弗洛裏安修道院歸還給修道士。

這是聖弗洛裏安修道院裏布魯克納的墓



注意墓背後有射燈照亮的背景牆:那是用骷髏堆疊成的。歐洲天主教的修道士喜歡搞這個調調。

筆者2016年專門去看過這座聖弗洛裏安修道院。聖弗洛裏安是2世紀末的奧地利人,是羅馬軍團的高級軍官。當時正是戴克裏先皇帝兩分帝國,搞四帝共治的時候,相當於中國的西晉八王之亂那個時期。戴克裏先皇帝迫害基督教,聖弗洛裏安因為信仰基督教而殉難,後來他成了消防員的主保聖人。不但在這裏,而且在歐洲各地跟聖弗洛裏安有關的教堂或者修道院裏,都可以看見用水澆滅教堂大火的武士雕像,那就是聖弗洛裏安了。據說聖弗洛裏安的遺體就埋在這座修道院裏。但我來這裏不是為了聖者,也不是布魯克納。我是專程前來參觀它的教堂圖書館。



這座修道院最早建於9世紀,屬於聖奧古斯汀派,18世紀初進行過重建,當時正是巴羅克風格盛行的時期,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修道院教堂和圖書館都很華麗,還有一座雕梁畫棟的大理石會議廳,很值得專程從林茨來一趟,不說別的,光是修道院的教堂和大理石廳,就比林茨城裏的教堂和市政廳更漂亮。大理石廳是一座會議廳,為紀念18世紀奧地利名將歐根親王對土耳其人作戰勝利而建造的。







修道院圖書館藏書14萬卷,其中有950卷是古代的手抄善本圖書。這裏允許遊客拍照。



這裏的書架漆成栗色,每隻書櫥上方正中間的字母用鍍金的花體字,在富貴之外也顯得配色沉穩。



天花板上的壁畫以藍黃粉等淺顏色為主色調顯得明亮,和暗色係的書架形成對比。書架的邊角都有圓弧形,配以木雕,彰顯著巴羅克時代複雜的裝飾性特征。

圖書館二層書架和天頂畫一角



仔細看圖書館的天頂壁畫,主題是“在神的保佑下,知識和美德的結合”



最有意思的是暗道:秘密的暗格、暗道是歐洲古代家具和室內設計非常引人入勝的一個特點。圖書館很貼心地給你打開了幾扇暗門,圓弧形的書架有一部分可以打開,門背後有鐵質螺旋樓梯走上二樓,還可以徑直通往圖書館外麵。



參觀歐洲王宮和修道院之類建築,這類暗道機關見到過不少,不禁感歎,曆史上歐洲的那些王公大臣,主教神父們,究竟隱藏了多少秘密呢?

3.6 最美修道院圖書館中排名第一的奧地利埃德蒙特修道院(Admont)

本文寫到12座歐洲古典圖書館,其中4座在奧地利;6座修道院圖書館裏3座在奧地利。而且個人評價這12座圖書館中,最美的第1和第2名都在奧地利:維也納皇宮的帝國圖書館總排名第一,修道院圖書館排名第一和總排名第二是奧地利的埃德蒙特(Admont)修道院圖書館。這麽多奧地利圖書館上榜是有必然性的:巴羅克-洛可可藝術注重室內裝飾,華貴雍容,絕大多數我寫的“最美圖書館”都是這種風格。巴羅克藝術又是17世紀初從羅馬興起,作為教廷對抗宗教改革,吸引教眾的藝術手段,所以英國、北德這些新教地區沒有份,最正宗的巴羅克宗教建築在意大利、南德意誌的巴伐利亞、奧地利、西班牙這些地方。相比巴伐利亞,我覺得奧地利的巴羅克教堂看上去更華麗也更正宗,但又不像西班牙那麽多黃金堆砌,線條的複雜恰到好處,隻有意大利的教堂在這方麵能比奧地利更強。說實話,我倒是很驚異意大利沒有出現更多的“最美圖書館”。

埃德蒙特修道院在奧地利中部的大山裏,往西到薩爾斯堡開車1個半小時,往北到林茨、往南到格拉茨各一個小時,屬於施泰裏亞省(Styria),背靠著一座山區國家公園,Admont這個地名的來源就是拉丁文Ad Montes,“在山下”,它在國家公園旁邊的山穀裏,背靠一條小河,依山傍水的,一看就覺得是個遠離塵囂修行的好地方。鎮子其實挺小,鎮中心的修道院極大,今天還有近30名修道士,管著附近27個教區。奧地利中部山裏民風挺保守,虔誠信教的人多,修道院裏今天還有中學。埃德蒙特修道院曆史沒有瑞士聖加倫那麽長,1074年由來自薩爾斯堡的一批僧侶建立。雖然資料上沒有說,我懷疑它的建立跟十字軍東征前的狂熱宗教氣氛有關係:1071年曼齊科特戰役,塞爾柱突厥人在小亞細亞半島決定性地擊敗拜占庭帝國,奪走了安納托利亞高原,拜占庭搖搖欲墜,從此失去了最好的兵源地。這次戰役震動歐洲,從教皇到平民紛紛動員起來準備支援東方同樣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希臘-俄羅斯信奉的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本出一源,同屬於基督教範疇,1054年才因為教義分歧分道揚鑣)。此後二十年間宗教狂熱席卷歐洲,人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從軍,1097年第一次十字軍分批從歐洲各地出發,1099年攻克聖城耶路撒冷。所以我猜想1074年建立的埃德蒙特修道院也許和那個時代的十字軍狂熱有關。

埃德蒙特修道院很大,除了教堂和圖書館,還有4座博物館和學校,有趣的是修道院還提供住宿,雖說修道院官方網頁上說明,這裏並不特別歡迎普通遊客住宿,建議遊客住到鎮上的旅館,但如果你真想住的話,也是可以的,隻不過他們期望這裏的住客也一起參加彌撒活動。我2016年6月那次隻是匆匆路過,從林茨開車過來參觀圖書館以後接著往東去瓦豪河穀,沒計劃在這裏住。其實住修道院還是挺有意思的:我住過兩次,一次是稍早一年飛去西班牙西北部著名的朝聖目的地聖地亞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住在附近修道院客房。那兒朝聖的人多,當地修道院客房都對外。第二次是2018年秋天去希臘東北部東正教的聖山阿索斯(Mt. Athos),那個地區隻允許男性進山,每天隻限100名外界的訪客,其中隻有10個人可以是非東正教徒,拿到通行證進了山也隻能住山裏的修道院,很神秘。這兩次我都開宗明義直說自己不是基督徒,其實沒有關係的。

修道院圖書館長72米,比聖三一學院的長廳還長很多,分為三個橢圓形大廳,書架和整體色調成金白兩色,上下兩層書架,天頂畫也全是亮色,看上去明亮耀眼,軒敞通透,氣派非凡。



這是全世界最大的修道院圖書館,三個大廳總共放置了7萬卷書(整個修道院藏書20萬卷,這裏隻放了三分之一),其中最珍貴的是1400卷古代手抄本,其中500卷是1500年印刷術普及之前的古書,最早的一本製作於公元700多年,相當於盛唐時期,彌足珍貴。



全世界最大的修道院圖書館的確不同凡響,允許遊客不受限製地拍照。我趁著圖書館裏遊客不多的機會前後左右拍了個夠。這座圖書館的采光非常好,有60扇窗戶,有12扇窗戶遊客看不到。牆是有弧度的,因為三間大廳都呈橢圓形,所以書架也做成有弧度的,並非方方正正。在科因布拉大學和梅爾克修道院等地的圖書館裏,書架做成沉穩的栗色,但在這裏卻是金白兩色,映襯著陽光,滿室燦然。這是典型的洛可可審美趣味。



大家記不記得《基督山伯爵》裏麵,銀行家鄧格拉斯家的客廳就是這樣金白兩色的豪華裝修,結果在書中被譏笑為炫富和輕浮?這裏沒有對錯,但有道理:《基督山伯爵》的故事背景和寫作年代是19世紀上半葉的“七月王朝”,1830-1848年這個時代,當時巴羅克和洛可可的時代過去了,法國時興的是新古典藝術風格,用簡單有力的直線條,複古希臘,以簡潔有力為美。書中的鄧格拉斯一味有錢炫富,卻吃不透時尚,書裏要表現的是他的庸俗。相反,基督山伯爵的高貴氣質表現在“一襲剪裁合體的黑衣,除了一條極細幾乎看不出來的金鏈子,全身沒有別的裝飾”,而且麵色蒼白如死屍,“吃得那麽少,我懷疑他怎麽能活得下去”。

不過埃德蒙特修道院圖書館的建成年代在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開始那年,當時歐洲的風尚還處在洛可可時代,新古典剛剛露頭。這座圖書館的設計師借鑒了維也納皇家圖書館的建築,負責室內裝修做天頂壁畫和雕塑的兩位藝術大師又都是80高齡,他們最純熟的風格自然是巴羅克-洛可可藝術,也因此給我們留下了這座圖書館裏最美的傑作。

仔細看圖書館裏擺放的雕塑,姿勢屈曲,衣褶靈動,根本就看不到直線。中庭四周的四尊雕塑分別代表人生“最後的四件事”:死亡、複活(接受最後的審判)、天堂、地獄。這尊雕塑是其中的“上天堂”



三座相連的大廳總共有7座圓頂,每座圓頂上都有一幅天頂畫,都是有寓意的,我在圖書館裏的時候抬頭辨認得脖子疼,把它們全都用長焦鏡頭拍下來,回家跟圖書館提供的解說材料對照,就很容易認出來啦。圖書館正中間的那一幅叫做“神聖的啟示”



圖的正中間是聖母正向人類揭示智識,她腳下男的是摩西,因為摩西從上帝手裏接受十誡傳給人類,摩西身邊的女性象征教會,手裏的書是《聖經新約》。這個中央圓頂下,所有的書都是各種版本的聖經,還有教會早期封了聖的神學家的經典著作。從這個中央部分往兩側,一側牆上的書架是各種神學著作,另一側牆上是世俗學問的著作。

中央天頂畫向前向後各有三幅天頂畫,畫的是各類學問。比如這幅畫的局部,我們放大了仔細看,是什麽學問呢?



有的手裏拿著植物,那是植物學?一個男人往爐膛裏點火,爐子上有蒸餾瓶,在提煉什麽東西,那麽是化學?都是,也都不是。其他部分的人物手裏拿的蛇給了我們答案:這是醫學。醫學會用到藥草,也會用化學方法提煉藥物。

除了圖書館之外,埃德蒙特修道院還有四個博物館,也有一些挺好玩的東西可以看看。比如這是博物館裏麵的一套中世紀餐具,烤雞有專門放烤雞的餐盤,關在烤雞籠子裏上桌。魚明顯是主菜,也有魚形狀的餐盤,就是中間那艘大船,船身做成魚的形狀,正好放進一條魚。



這是修道院裏自然博物館展出的蝴蝶標本。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wlili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真好!多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