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遊雜記:文藝複興和巴羅克藝術源流 (9/9) 西班牙畫派

(2021-08-27 05:35:15) 下一個

歐遊雜記:文藝複興和巴羅克藝術源流

9.南方的巴羅克:西班牙畫派

(這一節是新撰寫的)

在世界曆史上,每個強國在文化上的繁榮,總要比政治軍事的鼎盛期滯後一步。拿西班牙來說,15世紀末完成統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的步兵方陣體係和大帆船打遍天下無敵手,美洲的黃金白銀源源輸入,軍力和財力都是歐洲第一強國。在政治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做了兒女親家,他們的孫輩查理分別從爺爺和外公外婆那裏繼承皇帝和西班牙國王的位子,這就是查理五世皇帝,也是哈布斯堡家族兼領德意誌皇帝和西班牙國王的開始。查理五世和英王亨利八世(先後娶了6個老婆,砍了其中兩位頭的那個)、法王佛朗索瓦一世(把達芬奇和《蒙娜麗莎》請回法國的那個)這些曆史上的大牛人同時代,是當時歐洲最有權勢的人,也就是牛人中最牛的那一個。後來查理五世皇帝把皇位傳給弟弟,西班牙王位傳給兒子,也就是說奧地利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哈布斯堡家族幼支,西班牙國王是家族的長支。表麵上看,國王比皇帝的地位低一級,似乎長支吃了虧,實際上,當時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是窮地方,而西班牙富得流油:它既擁有盛產白銀的美洲殖民地,而且查理五世把自己繼承的弗萊芒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荷蘭、比利時跟法國東北部,也留給西班牙統治。當時弗萊芒地區和意大利並稱歐洲兩個最富有的地方。所以事實上,查理五世還是更偏向自己的親生兒子。從政治上說,16世紀上半葉也是西班牙最強盛的時期。當時中國是明朝中期,同樣是太平盛世,正德、嘉慶、唐伯虎、王陽明、嚴嵩、張居正、海瑞那個時代。

在藝術史上,16世紀上半葉屬於文藝複興中早期,西班牙還沒有形成獨特的一派,沒有著名的大畫家,還是一直受意大利影響,總體來說,西班牙和意大利繪畫的區別在於更加虔誠,更多宗教題材,極少畫女性的裸體。

到16世紀末,信仰新教的弗萊芒北部,也就是今天的荷蘭,想要脫離西班牙獨立,聯省自治,1568年開始了爭取獨立的“八十年戰爭”。八十年戰爭最終拖垮了西班牙的國力,但在藝術史上,卻是拉開西班牙油畫黃金時期的帷幕,這個時期跟荷蘭畫派的黃金時期、弗萊芒巴羅克畫派都重合,西班牙畫派的領軍人物委拉斯貴支和弗萊芒地區的北方巴羅克大師凡戴克、魯本斯同時期,都屬於巴羅克藝術的大範疇。

說起西班牙畫派,那麽自然必須提起雲集了這個畫派大師作品的馬德裏普拉多博物館。我覺得普拉多是西方藝術史的著名博物館裏麵,最不著名的。藝術博物館也得分什麽門類,比如埃及學,那天下最好的絕對是開羅的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的收藏,北京的國博,台北和北京兩個故宮,這三家誰更厲害我不好說,但絕對不會是在西方。大英、大都會、集美這些博物館雖然都有中國收藏也不乏珍品絕品,但是整體水平和兩家故宮怎麽可能相提並論呢?(當然除了元青花。全世界最好的元青花收藏,第一是土耳其托卜卡比皇宮,第二是德黑蘭的國家博物館,都不在中國)。所以,我這裏隻說西方藝術史的綜合性博物館。

大家都聽說過所謂“世界三大博物館”,其實我不清楚這個說法是從哪裏來的,姑且按照這個說法:大英,盧浮宮,和紐約大都會。其實,大英博物館著重文物收藏,繪畫是在特拉法爾加廣場的國家畫廊。盧浮宮則以繪畫見長,這兩家怎麽比呢?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雖然洋洋大觀,但是個人覺得,就珍品絕品來說,遠不足以支撐起和大英,盧浮宮鼎足而三的地位。我個人的排名,大都會應該能進前十名,但是絕對進不了世界前五。

我個人排名西方藝術史最好的博物館,大英和盧浮宮仍然是前兩位的,第三是梵蒂岡博物館,這前三用不著解釋,名至實歸,去過的人都會服氣。馬德裏普拉多博物館和聖彼得堡冬宮的Hermitage排第四或者第五,不分先後。冬宮博物館排名之高,我想也是恰如其分的:它的規模甚至遠超盧浮宮和大都會,但是頂級的名作沒有前三那麽多,但還是比紐約大都會豐富。而第六名以後,我也排名不分先後了,大致上,我覺得紐約大都會以其綜合廣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現代藝術收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畫廊因為在文藝複興領域的收藏,荷蘭國家博物館因為荷蘭畫派的重要地位,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因為我個人的偏好,都能在十名之內。所以我重點還是回過頭來解釋,為什麽我把普拉多排到第四第五這麽高的地位。

論展出的藝術品數量,普拉多遠遜於至少前八名中的同儕。但是那裏麵的大師太多了,論精品的密度,強於冬宮和大都會。西班牙本身就有西班牙畫派,象委拉斯貴支(Velasquez),戈雅(Goya),穆裏羅(Murillo),格列科(El Greco)這些人最偉大的代表作都在這裏,而且西班牙畫家之外,因為哈布斯堡王朝在近代史上,曾經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西班牙國王這兩個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寶座主人,馬德裏和維也納的宮廷是一體的,所以魯本斯(Rubens),提香(Titian),凡戴克(Van Dyck)這些大師為帝國宮廷所作的大型史詩級作品,也有很多在普拉多。前文提到過委拉斯貴支的偉大作品《宮娥》和《不列達的投降》都在普拉多博物館。雖然普拉多博物館不展出現代藝術,但畢加索本人在1936年到1939年間,擔任過普拉多博物館的館長。普拉多博物館是我最喜歡的馬德裏景點,第一次去馬德裏的時候,3天之內去了兩次。

普拉多博物館分兩層,第三層部分開放,展出戈雅(Goya)的畫。普拉多九千多幅油畫,展出兩千多幅,最強項的收藏,自然是西班牙古代大師的作品。委拉斯貴支的油畫占據二樓中廳最顯著的幾個展廳。既然前文已經詳細聊過委拉斯貴支,那我們還是從頭說起,講講西班牙畫派最早,也最特殊的一位大師格列科(El Greco)。他怎麽個特殊法呢?先看一幅他的畫就會過目不忘了。

這是格列科的《聖三位一體》(Saint Trinity)




格列科非常另類,他的時代比較早,生於1541年,比裏貝拉(Ribela)和委拉斯貴支大了四五十歲,並沒有完全脫離之前文藝複興晚期的樣式主義,喜歡拉長人物,看上去反而特別現代,讓我想起畢加索的某些畫。

其實格列科不是西班牙人,而是生於克裏特島的希臘人,真名叫Domenikos Theodorekopoulos,不光你我記不住這麽長的名字,西班牙人也記不住。所以格列科這個名字El Greco是綽號,翻譯過來是The Greek,其實就是“希臘人”的意思。當時克裏特島上是幹尼亞共和國Candia(今天的伊拉克裏翁城Heraklion),隸屬威尼斯海上帝國,是跟土耳其人打仗的前哨。格列科在家鄉克裏特島已經是有自己工作室的畫師了。1567年26歲的時候離家去威尼斯,跟80多歲的提香學習工作了3年,總共在意大利威尼斯和羅馬呆了十年,既學威尼斯畫派也學樣式主義畫派,尤其受丁托列托和提香的影響。有趣的是,格列科自視很高,又確實有自己的想法和畫法,據說他曾想要說服教皇把西斯廷禮拜堂正麵米開朗琪羅的的《末日審判》覆蓋掉,讓自己重新來畫。米開朗琪羅在羅馬是什麽地位?他當時剛剛去世幾年(1564年去世),在羅馬人心目當中已經封神了,年輕小子格列科居然說“此人雕塑了得,但是不會畫畫”----這如同說劉國梁是一個“不懂球的胖子”,立刻就在羅馬樹敵了。

1577年格列科離開意大利去西班牙,當時西班牙國王是查理五世的兒子,菲利普二世,在馬德裏郊外興建王家行宮兼修道院埃斯科裏亞宮(Escorial)。我在2014年從馬德拉機場開車去埃斯科裏亞宮參觀,這裏坐落在群山之中,是一大片方方正正的灰色石頭建築,非常單調,正迎合菲利普二世那種虔誠簡樸到變態的審美觀。但是裏麵的王家圖書館是全歐洲最富麗堂皇的巴羅克式圖書館之一,地宮裏則有從查理五世皇帝、菲利普二世以下直到現代的所有西班牙國王的棺材。

當時菲利普二世在建埃斯科裏亞王宮修道院,提香已死,其他威尼斯派的大師又不願意來西班牙,正是需要藝術家進行內部裝飾的用人之際。但是格列科的畫風太特殊,當時能欣賞他的人不多,尤其是菲利普二世本人不喜歡他的風格,所以格列科在馬德裏找不到工作,很快去了西班牙的舊都和宗教中心托萊多(Toledo),在那裏畫了很多教堂大幅宗教畫,確立了自己在西班牙畫壇的地位。

格列科的畫風,他的同時代人很難欣賞,但現在看來,倒很像印象派的梵高和莫奈,比如收藏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這幅《俯瞰托萊多》



托萊多(Toledo)今天是馬德拉西南70公裏的一處旅遊熱點,是坐落在山頭的古雅小城,格列科在托萊多城一直住到去世,今天托萊多大教堂的聖壇畫就出自格列科之手,大教堂附近格列科的故居,今天是專門的格列科博物館。這幅托萊多畫上的天空,有點象現代畫家的表現主義手法。

格列科自畫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格列科<牧羊人朝聖》(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畫的是基督誕生,周圍的牧羊人來崇拜。



格列科《基督脫袍》,托萊多大教堂聖壇畫



格列科畫的人像帶有中世紀聖像畫風格,把人物拉長變形,又有點象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而色彩又象威尼斯畫派,尤其是紅色的鮮豔可比提香,強烈的光暗對比可比卡拉瓦喬。有的人會把格列科劃歸晚期文藝複興的樣式主義,更多的評論家認為格列科實際上不屬於任何畫派。他的宗教畫,即便不署名,也絕對不會認錯。我在2008年以前並不知道格列科,在西班牙乍一看他的畫,那種大膽變形,那種強烈的情緒表達,我以為是現代畫家,後來才知道居然是16世紀的人。

格列科之後,西班牙畫派進入鼎盛時期,同時代出了三位大師,蘇巴朗Zurbaran生於1598年,委拉斯貴支生於1599年,裏貝拉Ribela比他們稍微大幾歲,生於1591年,這三位都屬於九零後,比四零後的格列科晚了半個世紀。委拉斯貴支前文介紹過了,公認是西班牙曆史上最偉大的畫家(隻有200年以後的戈雅和300年後的畢加索也許有資格競爭這個頭銜)。另外兩位不那麽著名,他們都是西班牙反對宗教改革藝術的典型代表。當時是低地國家爭取獨立,法國和哈布斯堡家族帝國(西班牙加上神聖羅馬帝國)爭奪歐洲霸權的八十年戰爭,後來又匯入了全歐洲的宗教大戰“德意誌三十年戰爭”,西班牙國內正是意識形態至上的時代。裏貝拉(Jusepe de Ribela (1591-1652)是三人中年紀最大的, 20歲左右就離開西班牙去羅馬進修,學的是卡拉瓦喬,此後一生都呆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因為他的嶽父是那不勒斯名畫家,當時那不勒斯屬於西班牙王國,由西班牙總督統治。裏貝拉在那不勒斯很快出名了,不但獲得總督的訂單,還和另外兩名畫家(一個希臘人,另一個是那不勒斯當地人)壟斷了當地市場,不讓外來的意大利畫家立足。雖然裏貝拉一生都沒有再回西班牙,但他的大批畫作由西班牙官員帶回國。普拉多博物館有他56幅畫。比如這幅《聖熱羅姆像》。



在巴羅克時代,意大利和弗萊芒(比利時)的巴羅克畫家們都喜歡畫神話,比如魯本斯。但西班牙的蘇巴朗(Zubaran)和裏貝拉不同,裏貝拉喜歡畫殘忍的聖徒殉教題材, 而蘇巴朗畫僧侶聖人,這跟當時西班牙民風更加保守,宗教情緒比低地國家和意大利更虔誠有關,一切以意識形態至上。蘇巴朗(Francisco de Zurbaran, 1598-1664)秉承了老前輩格列科宗教畫風的神秘主義,不過也兼顧了同時代委拉斯貴支的現實主義(說白了就是畫得更象),同時又學卡拉瓦喬那樣用很強烈的明暗對比,這一點才比較像是巴羅克風格。

蘇巴朗《聖盧克畫十字架上的耶穌》,這幅畫上的聖盧克麵容是蘇巴朗的自畫像。現藏馬德裏普拉多博物館



這幅《聖盧克(Luke)正在畫十字架上的耶穌》就很神秘主義,因為聖盧克在基督教裏譯為路加,是使徒聖保羅的弟子,聖經新約《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作者,也是畫家的主保聖人。他根本不可能在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還在旁邊氣定神閑地畫畫記錄這一時刻。而畫上的聖路加的臉,正是蘇巴朗的自畫像。蘇巴朗出生和成名都在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地區的中心城市塞維利亞,1630年代被任命為國王菲利普四世的宮廷畫家,但是1640年代以後,蘇巴朗明暗強烈,風格剛硬的畫風變得不再時尚,被後輩穆裏羅柔美的風格比下去了。

穆裏羅(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 1618-1682)是格列科之外,另一個我個人特別喜歡的西班牙畫家。他比委拉斯貴支等三人差不多晚了20年,跟蘇巴朗是塞維利亞城的同鄉,也是西班牙最後一個晚期巴羅克/黃金時代的大師。畫的聖母甚至比拉斐爾更甜美。他學畫的早期能看出有裏貝拉和蘇巴朗的影響,明暗分明,還有委拉斯貴支現實派畫風的影響,就是畫得象,最擅長畫的主題就是聖母子和清淨受胎,畫了很多係列,後期畫的《清淨受胎》,其構圖和光影受弗萊芒的巴羅克大師凡戴克和魯本斯影響,構圖柔和了起來,而且更加富於戲劇性。換句話說,西班牙巴羅克派的硬朗畫風少了,歐洲流行的巴羅克柔靡的味道多了起來。

這是穆裏羅的《清淨受胎》,美術史上的名作



穆裏羅畫了很多幅清淨受胎,全世界不止一家博物館有收藏,在普拉多就有五幅,會輪換展出。我大學時候讀藝術史的閑書,隻看見過穆裏羅的這一幅作品,所以對他印象不深。這次在普拉多博物館,二樓中心的大長廊(第18展廳)兩側掛了很多幅穆裏羅的畫,我仔細看了看。穆裏羅畫的聖母全都是青春甜美,比拉斐爾的聖母猶有過之,我非常喜歡他的畫。我聽玩攝影的朋友說,一味風景漂亮,缺乏內涵和力度的片子,叫“糖水片”,我覺得穆裏羅的聖母畫,有點“糖水”的意思。----不過我喜歡。西班牙畫派的大師當中,我最喜歡穆裏羅和格列科,是因為他們的畫風非常獨特,即便混在一堆大師作品裏麵,也能一眼認出作者來。

穆裏羅《玫瑰聖母子》



世上還是象我這樣的淺薄之徒多過憂國憂民的深刻之人,所以西班牙畫派的幾位大師,包括偉大的委拉斯貴支在內,死後直到19世紀之前,這幾百年的名聲和評價並不高,要到近現代才被重新發掘和評價,唯一的例外就是穆裏羅。他在1660年代創建並領導了塞維利亞藝術學院,死後直到19世紀,名望超過委拉斯貴支在內的任何西班牙畫家。

另一位西班牙偉大畫家戈雅比這些人晚了150多年,不屬於巴羅克時代,應該算19世紀浪漫主義風格,他跟法國的達維徳同歲(《拿破侖加冕》、《馬拉之死》、《拿破侖跨越阿爾卑斯山》的作者),稍早於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的作者)。所以戈雅不屬於本文的主題範疇,就不再贅述。

如果普拉多博物館的收藏,僅僅是西班牙大師的作品,那麽失之片麵,我肯定不會把它排到第四或第五那麽高的位置。事實上,當年西班牙鼎盛時期,王國宮廷和維也納的神聖羅馬帝國宮廷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當政,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長支還領有尼德蘭(荷蘭比利時)、意大利北部、中部、南部好多塊領地,因此西班牙宮廷可以收藏到很多意大利和尼德蘭、德意誌名畫家的作品。象我們前麵提到的提香的《查理五世皇帝騎像》,還有提香的Danae,畫的是希臘傳說:宙斯化作一陣黃金雨,和Argos公主Danae交合,因此生下了希臘英雄柏修斯Perseus



這是德國畫家丟勒的《亞當和夏娃》,還有丟勒的自畫像



還有前麵提到過的魯本斯《帕裏斯的評判》等等名畫。

馬德裏另有兩座重量級藝術博物館。在普拉多的馬路斜對過,有蒂森(Thyssen)博物館。這兒的收藏沒有普拉多那樣的傳世名畫,但是質量也都很精,從文藝複興前的古代大師,到二戰以後的波普藝術(Pop art)都有,大多數是重量級大師的輕量級作品,或者輕量級藝術家的主要作品,但是這兒的印象派收藏很強,包括了莫奈的《倫敦查林十字橋》這樣的畫,正好填補普拉多的弱項。這原本是德國收藏家蒂森男爵的私人收藏,男爵晚年準備把這批藝術品出手,馬德裏、米蘭、巴黎等幾座城市的大博物館出價競購,最後是馬德裏城以3億5千萬美元,外加專門興建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拔得頭籌。蒂森博物館的館舍新樓,本身就是一件現代建築的藝術品。

從普拉多博物館順Paseo Del Prado林蔭大道往南,到阿托查(Atocha)火車站拐角,就是索非亞藝術中心(Reina Sofia),馬德裏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去那裏的人主要是為了瞻仰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曾經長時間陳列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但隻是暫時保有這幅畫,按照畢加索1973年死前的遺囑,一旦西班牙的佛朗哥統治結束,實現了民主共和國,還是要還給西班牙的。1975年佛朗哥死後,MoMA其實不願意歸還格爾尼卡,理由是西班牙的君主立憲製,還不符合畢加索遺囑裏的共和國要求。一直拖到1982年,《格爾尼卡》歸還西班牙,1992年Reina Sofia藝術中心博物館建成以後,把《格爾尼卡》搬進來。其實Reina Sofia不僅有畢加索作品,其他的現代藝術流派,也展覽得比較係統。不過,我除了去看看達利那些精致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之外,其他的都不懂。

(全文結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