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顧劍的柏林

(2008-07-26 03:01:29) 下一個
拿自己名字放在文章題目中,想來應該算是個相當自負的行為,驕傲如我者,以前也隻這麽幹過一次:夏威夷的遊記和指南,是因為我在那裏住過不短的時間,自信會寫出比一般旅遊者更詳細的資訊。而柏林是出於不一樣的原因:我本來就以寫軍事史為主,數十萬字的二戰文章,十幾萬字的三百年歐洲名將係列,泰半都與德意誌有關。柏林城,從小就成了心目中一座傳奇的帝國之都。我還是有點“哈德”的。

在網上寫軍事和曆史類的作者裏麵,我旅行得最多;在旅遊版麵寫遊記的作者裏麵,我軍事史最熟,加之這次到訪又適逢聖誕新年節日,相信由我來寫柏林,會比較不同吧。

1. 實用攻略信息

(1)交通:柏林三個機場,著名的坦貝爾霍夫機場Tempelhof就在市中心區域,但是現在很少用了,因為城裏高樓林立,起降飛機有一定危險性。大多數飛機起降市區西北的Tegel機場,我在機場就買了72小時柏林歡迎卡(注意,72小時和三天不同,如果你下午到達柏林的話,不用擔心浪費其中的一天),這是公交通票,外加在柏林牆查理檢查站Charlie checkpoint,夏洛騰宮Charlottenburg和柏林教堂Berlin Dom門票有折扣。當時 (2007年底)的價格,ABC三區3天是24歐元,AB兩區21歐元。如果隻想買公交通票的話,3天AB兩區的公交通票是18.5歐元。柏林是個鋪得很開的城市,如果你要去德國空軍博物館,或者波茨坦的宮殿,那麽需要ABC三區,否則兩區綽綽有餘。

Tegel機場沒有地鐵,拿著這張Berlin Welcome Card通票,我在候機樓外直接坐X9公共汽車進城。X9 在路上停雅各布皇帝廣場站Jakob Kaiser Platz,這裏下車可以換乘環線S bahn。 X9繼續向市裏開,終點站在交通樞紐動物園站Zoologischer Garden,這裏可以換乘無數的公共汽車,S bahn,U bahn去任何地方。

柏林長途火車站的總樞紐在國會大廈一河之隔的Lehrter Hauptbahnhof站,那是一棟現代派玻璃建築,潔淨而高效,站內有餐館,郵局,超市,淋浴,存包等等所有服務,地鐵S bahn和U bahn都在同一建築裏麵。存行李的locker 每24小時4歐元,可以把行李往裏麵一鎖就去玩,這裏離開勃蘭登堡門等主要景點都在二到四站之內。

在博物館島上的任何一個博物館,可以買國家博物館通票,15歐元3天有效,因為你至少要去柏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和古典博物館 Alte Museum,還有很多其他國家博物館,通票比較合算。當然,這裏我不談任何學生或青年折扣。 另外,博物館島上的各個國家博物館周四夜裏開到10點,而且從晚上6點之後免費。如果你持museum pass,可以領取免費的audio guide,如果僅僅是去博物館看一眼,不需要買票。

(2)住宿:我這次住在Stadt Inn(City inn),這是家開在居民樓裏的家庭經營的小旅館,主人住在同一棟樓上的單元。因為是新的,很幹淨,單人房間比較寬敞,有自己的衛生間淋浴,潔具很新也很幹淨。當時我的單間帶衛浴每天才22歐元。它在城南,環線地鐵Schoneberg站向北500米,Haupt街和Dominicus街兩條主幹道交口的居民樓裏。從Schoneberg站,可以坐環城線S bahn,也可以坐S1 線向北直接去市中心,3站到波茨坦廣場,再一站到勃蘭登堡門的菩提樹下大道站Unter Den Linden。這大概是我今年歐洲旅行住的最物超所值的旅館了,個人非常推薦。地址在Hauptstrasse 113,email cityinn@ibase24.de 。缺點在於,這裏是居民區而不是旅遊區,從地鐵站到旅館之間這500米,雖然Haupt街是條很寬的主幹道,天黑以後還是有點僻靜。

(3)路線安排:柏林應該不算一個旅遊城市,絕大多數旅遊者隻是遊覽從勃蘭登堡門到博物館島的這條菩提樹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我這次玩柏林的順序,是從外到內,反其道行之,先掃清外圍,再集中遊覽內核,目的在於一網打盡。我把郊外最遠的空軍博物館Luftwaffe museum,和波茨坦宮殿兩地,分別放在前兩天,再加上市中心那些可以很晚或很早去參觀的景點,比如波茨坦廣場逛街吃東西可以比較晚,查理檢查站開到晚上10點,博物館島在每周四也開放到10點,國會大廈玻璃穹頂則早上8點就開,這些都可以安排在去波茨坦或Luftwaffe博物館同一天清晨或晚上。第三天集中玩最容易的市中心剩下的景點。

第一天12月25日聖誕節:到達柏林,入住旅館,下午4點鍾去勃蘭登堡門拍夜景(柏林4點半天就黑了),索尼中心逛街吃喝

第二天12月26日:清晨8點在勃蘭登堡門拍朝陽,登國會大廈玻璃穹頂,之後去西郊外的空軍博物館Luftwaffe,回程順便參觀城西的夏洛騰宮Charlottenburg,黃昏4點多到達東郊的德軍投降簽字儀式紀念館。夜裏去柏林牆Charlie checkpoint,因為它開到晚上10點。參觀完以後,在Kudamm商業街附近的德皇威廉教堂廢墟前的廣場逛聖誕市場。

第三天12月27日:清早6點半去東郊Tremptower的蘇軍紀念碑,因為這裏不售票不關門,所以可以早去,上午去波茨坦遊覽宮殿。下午3到4點之間回城,今天博物館島開放到夜裏10點,所以利用下午晚上時間參觀各個博物館,人還比白天少。

第四天12月28日:早上退房,把行李鎖在火車站,隻坐一站地鐵就可以到達Tier garden中心的凱旋柱附近,從這裏走東西主幹道,經勃蘭登堡門向東,菩提樹下大道,過博物館島,登柏林教堂的圓頂,一路步行到盡頭的亞曆山大電視塔。再坐車去蓋世太保總部遺址和猶太人博物館。這一天全在市內。傍晚坐火車離開柏林去德累斯頓。

柏林的象征是熊,這是一隻站在菩提樹下大道上的柏林熊




2. 聖誕柏林

在聖誕節期間去歐洲,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歐洲的節慶氣氛比美國濃,Rick Steves專門有一本旅遊手冊就叫“歐洲聖誕節”。我在飛機上度過聖誕前夜,到達柏林的時候正好是聖誕那天。下午入住旅館,放下行李,晚上來到柏林最熱鬧的波茨坦廣場,索尼中心。

這是索尼中心那個著名的大天棚。



難得在歐美國家看到這麽多人,真是熱鬧啊。柏林幾乎各個廣場都有聖誕集市,搭起漂亮的小木屋,賣各種特色小吃,旅遊紀念品。逛聖誕集市最好的一點,在於你可以隨意地吃遍當地各種小吃,很多東西是你平常在餐館麵對著菜單都不知道該怎麽點的,在小攤上則是合盤托出,“所見即所得”。波茨坦廣場這邊,作為最著名的休閑場所,除了吃的以外,自然還有很多好玩的事情。這是人們在玩冰壺。



波茨坦廣場上用樂高積木搭起來的聖誕老人



樂高積木搭的聖誕樹倒映在噴泉水麵上



其實我前一天夜裏在飛機上不太舒服,一是送飲料和進餐的時候,三次我都要了不同的酒精飲料,一會兒威士忌,一會兒白蘭地,一會兒雪利酒,沒想到空中小姐慷慨得很,每次都給我雙份, 可能在短時間內酒喝得比較快;二是飛機有些顛簸,而我本來就容易暈車暈船;所以那夜過的不太好受,所幸沒有嘔吐,不過暈機的後果,是第二天整天就沒有胃口再吃東西,直到夜裏,在索尼中心的各個小吃攤頭補齊了。

在聖誕市場我還是改不了好酒的本性,聖誕節的Gluewine是我喜歡的飲料,這在歐洲,起碼是德語區,到處都是,而美國沒有:熱氣騰騰的紅葡萄酒,加了肉豆蔻之類香料,放在瓷杯子裏(記住,一定要瓷的mug,塑料快餐杯不正宗的),在寒冷的冬天雙手捧著,邊暖手邊喝, 連心裏都是暖暖的。

規模更大的一個小吃市場,在德意誌教堂門口的廣場上。德意誌教堂本身裏麵沒有什麽好看的,甚至不是真正做禮拜的教堂,內部隻有德國政治製度和民主進程的圖片展覽。可是室外的聖誕市場,有很多好吃的東西,那裏都是白帳篷頂的小木屋,帳篷頂上飾以伯利恒之星,有點象慕尼黑啤酒節的架勢,也有啤酒屋。我在這裏除了喝啤酒吃巨型Pretzel之外,還買了糖炒栗子邊逛邊吃。我在天津長大,那裏街上每年冬天都有店家當街架起大鍋邊做邊賣糖炒栗子,而且還是良鄉栗子。後來在美國這麽多年,很少見到賣糖炒栗子的,這次在德國看見,還真有點親切感,不過比國內可是貴得太多了:2.2歐元100克。德國賣栗子的小販也講究:每個栗子殼都從中間開好縫,賣的時候給你兩個連在一起的紙筒,一邊裝栗子,另一邊是空的,盛吃下來的殼,這樣你不會隨地亂丟果殼,真是環保。

德意誌教堂市場



我在柏林的三天半時間,基本都沒有去餐館,在各個聖誕市場上閑逛亂吃,就解決了。有些時候吃的東西比較大路,象啤酒,pretzel,熱狗,crepe之類,更多的時候喜歡嚐試些別處難得一見的吃食,比如在夏洛騰宮前的廣場上,看到有大鐵爐子現烤的餃子,有各種各樣的餡,我就買了個雞肉咖喱的餃子,邊走邊吃,渴了就在下一處市場買份Gluewine熱紅酒喝。其實我也不知道那該叫餃子還是叫pie,既然是烤的應該叫pie吧,但外形實在象巨型的餃子。

還有一種一米長的香腸。德國香腸不稀奇,各種各樣的香腸都有,可是香腸如果有一米長,舉在手裏邊走邊吃,是不是顯得特饕餮?吃了加apple sauce的油炸土豆餅,味道很好,蘋果醬很清爽。還有一種東西好像叫champignon,應該是法文吧,是炒的紅燒蘑菇加大蒜醬(幸好我是一個人出門玩);另有一種綠綠的菜醬,加一根香腸,味道象煮梅幹菜,不過我估計德國沒有梅幹菜,可能是卷心菜葉做的,我忘了名字,一開始吃的時候感覺味道很好,可是實在太鹹了。我呢,我自己喜歡甜食,這一路經常抵擋不住誘惑,買些巧克力裹的大葡萄串,香蕉串,看起來象冰糖葫蘆,所不同的隻是用巧克力代替了冰糖。還有各種waffe,頂戴草莓醬,香草醬,巧克力醬,發泡奶油等等甜品。這東西我後來在比利時也沒少吃。

都說“牙尖嘴利”,口才厲害不厲害咱不知道,我的sweet teeth還真是滿尖的,起碼這麽愛吃甜食,從來都沒有蛀牙,實在不容易。

這是我在另一處聖誕市場,動物園附近的德皇威廉紀念教堂旁邊。剛吃飽了,所以顯得情緒比較好,紅光滿麵的。



3. 輝煌宮殿

柏林有兩處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市內西邊的夏洛騰宮Schalottenburg,和西南郊的波茨坦桑蘇西宮Sanssouci。可惜兩處室內都禁止照相,所以我隻有室外的照片。

我在夏洛騰宮



夏洛騰宮坐地鐵U2線到蘇菲•夏洛騰廣場站下車Sophie Charlotten Platz,向西走200米。這是1699年最後一任勃蘭登堡選帝侯,和第一任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的妻子,第一位普魯士王後夏洛騰名字命名的宮殿。

柏林西南郊外的波茨坦,有大片宮殿和花園,當年由普魯士腓特烈大帝開始修建,後來二次大戰德國投降之後,英美蘇三大國首腦在這裏開會,發布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波茨坦的交通還算方便,從市內坐S 1 線到頭就是波茨坦火車站,站前再坐695路公共汽車。可是整個宮殿體係尺度太大,內部各個景點之間的距離太長,從桑蘇西夏宮到新宮,一條花園大道長1.5公裏。我那天清晨去東郊的Treptower公園蘇軍紀念碑走錯了,已經走了足有3,4公裏冤枉路,然後在波茨坦王宮裏麵這3公裏又走得很急,夜裏再去參觀博物館又是個需要體力的任務,那天真的是暴走一族,減肥效果極為明顯。

桑蘇西的中心是夏宮,腓特烈大帝建造的整個波茨坦palace complex第一處宮殿。當時腓特烈隻想要一處坐落在花園裏麵,避開國事紛擾的隱居地,所以給宮殿取名Sanssousi,是法文“無憂宮”。這宮殿很小,隻是一字排開的平房,10個主要房間而已。完全是腓特烈本人設計的,這有流傳到今天的陛下禦筆草圖為證。可是腓特烈畢竟不是專業設計師,在設計問題上他跟主持工程的建築師發生岐見:建築師想要再建一個半地下層,把主樓層托起來,而腓特烈堅持己見,甚至解雇了建築師。結果呢,因為宮殿坐落在高地上,主樓層不夠高,使得台地遮擋了一部分從窗戶看低處花園的視線,而且宮殿直接坐落在地麵上,有潮濕的問題。

腓特烈大帝不僅是軍事政治上的奇才,而且頗有藝術細胞,他喜歡在夏天引退到這裏來,畫畫吹長笛。這座宮殿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裝飾繁複,壁畫和雕塑的主題,用輕鬆享樂的場景,代替了巴洛克風格的英雄主義史詩。腓特烈死後也安葬在無憂宮。

這是我在桑蘇西夏宮門前。



夏宮隻能定點參觀,買票的時候會指定一個時間,一批批地跟導遊進入,進門的時候會發給你多種語言的自動語音解說,還要套上軟拖鞋,以免磨損大理石地麵。

我在冬天去波茨坦,所以花園和噴泉肯定沒有什麽可看的。從夏宮狂奔3裏路,到另一處宮殿新宮Neues Palais。腓特烈在“七年戰爭”之後大難不死,開始修建新宮,這座巴羅克式的宮殿造得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和夏宮形成鮮明對比。其實腓特烈本人根本很少使用新宮,他公開承認,這座宮殿就是用來炫耀給各國使節看,普魯士經過7年戰爭的浩劫,仍然有足夠的財力物力搞這樣的工程。基本上新宮就是腓特烈大帝的“麵子工程”。

新宮裏麵最有特色的是一個Grotto Hall,全部用海貝裝飾,地麵上也用大理石拚出各種海洋動物的圖案。腓特烈大帝之後,曆代普魯士國王還用水晶,寶石等各種礦物來裝飾這個大廳,使得它更見富貴逼人。這個貝殼廳,在歐洲的著名宮殿裏應該算獨一無二了。

新宮也要分批跟導遊參觀,可是隻有德語導遊解說,如果不講德語的話,他會發給你英文的解說詞,可以邊走邊對照著看。

新宮



在夏宮和新宮之間的大片花園裏麵,星星點點坐落著其他王宮建築。這是畫廊picture gallery旁邊的風車,風車前麵那個古裝的人吹的樂器是長笛,這是有道理的:腓特烈大帝本人是個不錯的長笛演奏家,還創作過多首長笛協奏曲。



這是花園裏的“中國茶室”,怎麽樣,看起來一點也不象中國的吧?



其實這跟現在美國中餐館裏那些簽語餅 fortune cookie,什錦素菜chop soy 一樣,都是騙騙老外的“中國貨”。具體地說,18世紀在歐洲宮廷有陣中國熱,其實是把中國建築和裝飾裏的一些元素,摻雜到當時流行的洛可可建築風格裏麵,說是“中國風”,其實主體還是洛可可。歐洲很多宮廷裏麵,把小瓷瓶子放滿大廳牆壁各處作為裝飾,也是那時候的“中國元素”。

4. 戰爭遺跡

說起柏林,令人不得不想到第三帝國。我是戰爭史的愛好者,在柏林自然要注意很多二次大戰和納粹德國留下來的遺跡。事實上,我在柏林第一個完整的白天(26日),一清早就去了郊外的德國空軍博物館。在那裏可以看到很多戰時著名的德國飛機。這個地方離開市區很遠,原本是德國空軍戰爭學院駐地,著名的訓練機場。周一關閉,其他時間9點到5點免費開放。最好是自己開車去,有免費停車場。如果象我一樣坐公交,就從地鐵U7 或者S5,S75到終點站施潘道Spandau,再在站前換乘135路公共汽車,在荒郊野外的Seekosso站下車,穿過馬路,走很遠穿過一片居民區,才能走到。可是等我走到那裏一看:空軍博物館從12月22日到新年關閉!我事先就害怕白跑一趟,一直在查他們的官方網頁,可是這次關閉在網頁上完全沒有通知。隻好在鐵絲網外麵遠遠地拍兩張飛機的照片,廢然而回。就算給下次來柏林,找個借口吧。

路上經過施潘道,Spandau,可能大家會聯想到施潘道監獄能不能去看呢?我也是久仰大名,事先在網上查過:施潘道監獄是戰後專門關押納粹戰犯的地方,曾經長期在這裏坐牢的戰犯包括,第一任海軍司令雷德爾元帥,第二任海軍司令和德國元首鄧尼茨元帥,希特勒青年團首領席拉赫,軍工部長施佩勒,首任外長牛賴特。最後一名重量級戰犯,納粹副元首魯道夫•赫斯,被判處無期徒刑,1987年病死於這所監獄。此後,為了防止新納粹把這裏變成一個紀念性的聖地,德國政府炸毀了施潘道監獄。所以現在連遺跡都沒有留下。

同樣命運的,還有希特勒的帝國總理府。它就在勃蘭登堡門南邊的威廉皇帝大道上,看看這張照片,就是一片普通的居民樓,沒有任何特殊之處吧?其實這片住宅樓就坐落在原先的帝國總理府舊址。戰後為了“去納粹化”,原先的遺跡被徹底拆除,重新建造了這片住宅區。



總理府還有規模龐大的地堡,希特勒的總部就在地下,他自殺於此。戰後雖然被炸毀而且遭到廢棄,可是這樣龐大的地下建築體係,不可能完全毀得一點不剩下,現在還有一些私人旅遊公司,offer希特勒地堡遊,可以看到地堡的一部分遺跡。我自己喜歡軍事,可我不同情納粹,在柏林的時間又太緊,根本不想浪費在看地下遺跡上麵,所以這次沒有專門去看。美國的旅遊頻道播放過總理府地堡的專題片。隨著旅遊的人越來越多,而戰爭的記憶逐漸淡忘,我想,希特勒地堡被整修一下,單純作為旅遊點向遊客開放賺錢,恐怕也是早晚的事情。

第三個遺跡是一片白地,隻有地圖上一個叫做“topology of terror”的地名。我自己也是在市內隨便轉的時候偶然發現的。那是我在柏林的最後一天下午,基本景點都已經玩得差不多了,想起去這個topology of terror看看,究竟是什麽名堂。因為地圖上是一堵牆,又在著名的柏林牆查理檢查站正西一個路口,所以我當時以為是柏林牆遺留下來的一部份。

到那裏一看才明白:根本不是那麽回事。這就是納粹最為恐怖的權力機構,黨衛隊國家保安總局的所在地! 現在這裏是一片象建築工地似的空地,隻有沿街有一條溝,下麵有些展覽圖片。



我記得非常清楚,在所有的史書上,都說“阿爾布賴希特親王大街的蓋世太保總部”,可是現在的柏林地圖上沒有這條街。看了說明我才知道,阿爾布賴希特親王大街這個名字太過臭名昭著,所以戰後改叫Nieder Kirchner街。它就在這條街和威廉大道交口處,向正北兩站地鐵就是勃蘭登堡門,正東一個路口,就是柏林牆查理檢查站。

其實與普通人的想象相反,所謂“黨衛隊”,總體上是個龐雜而效率低下的組織,裏麵什麽人都有,但是黨衛隊內部有那麽幾大塊機構,那是組織嚴密的:其中有武裝黨衛隊,在前線作戰,就是電影裏麵的“黨衛軍”;另一塊是警察,也就是說,全德國的警察,都屬於黨衛隊的範疇,當然這一塊和普通人想象的黨衛隊沒有什麽共同點;再有就是這個國家保安總局:這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恐怖的黨衛隊。大名鼎鼎的蓋世太保(秘密政治警察)頭目繆勒,統管納粹全部間諜工作的國外情報處處長舒倫堡,和統管所有種族清洗屠殺猶太人事務的艾希曼,才隻不過是這個保安總局下麵的處室頭目而已。另外,保安總局還有一個處是總管全德國的刑警重案組偵探的。

這張說明牌上的兩張照片,是國家保安總局的前後兩任局長:上麵是第一任海德裏希,1942年在捷克被英國軍情五處派特工刺殺;下麵是奧地利人卡爾登勃魯納,戰後紐倫堡審判的時候被絞死。



看過了黨衛隊的遺跡,自然也要看看猶太人博物館。這是由 一位美國籍波蘭猶太裔建築師 設計的現代派建築,落成於2001年,它的外形破碎而壓抑,整個外殼電鍍一層鋅,隨著歲月流逝,鋅漸漸氧化會變成暗藍色。



因為我寫二次大戰的文章時候喜歡寫德軍,所以偶爾會有人罵我同情納粹。其實這太幼稚了,我隻是喜歡德軍將領的戰爭藝術,意識形態上,不但對納粹不感冒,其實反而比較喜歡猶太人,尤其對戰後以色列國家以鬥爭求生存的頑強精神,頗為欣賞。猶太人是個非常有智慧的民族,為世界貢獻了象馬克思,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而且起碼就在美國的猶太人而言,和我們中國人有非常相似的傳統美德。我本不相信民族有優劣之分,可是如果民族真有優劣的話,我想猶太人怎麽也得算優等民族吧?為什麽希特勒要迫害猶太人呢?

其實,根本不是希特勒發明的反猶。歐洲的反猶主義其來有自,希特勒是把它推到了種族清洗的極致(你去看看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就知道了,莎翁也是個反猶主義者呢)。簡單地說,這裏有宗教,民族,經濟幾方麵原因:宗教上,猶太教是最早信奉上帝耶和華的一神教,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源頭,聖經舊約就是猶太教經典。救世主彌賽亞Messiah的傳說就源於猶太教。因為我自己不是其中任何一個教的信徒,如果讓我從世俗的曆史學角度來說,不把耶穌基督當作神的話,那麽他本人就是猶太人,而且是個宗教改革者,不見容於猶太上層社會,被處死了。基督教認為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派來的救主,而猶太人處死了基督,猶太教則不認為基督是救主,還在等著他們的救世主降臨。這是歐洲基督教國家迫害猶太人的宗教淵源。在民族習慣上,自從猶太人被古羅馬帝國趕出耶路撒冷之後,他們流浪於世界各地,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不被當地人同化,就要保留很多自己的風俗習慣。打個比方,班級裏朋友最多的,總是能和大家玩到一起的,隨和的同學,如果一個同學太自我,行為太怪異,那有誰喜歡他呢?在經濟上,中世紀歐洲人認為放貸款,從事銀行業務是不道德的,無論聖經還是古蘭經,都不允許從事貸款牟利。既然基督徒不能從事金融業務,而各國國王和貴族無論為了打仗還是享受,都需要借錢,那麽猶太人就填補這個空缺了。偏偏銀行業又是個特別來錢的行業。你想,如果一個人又有錢,又被大家所憎恨,沒什麽人支持他,還不享受法律保護,你不搶他搶誰啊?所謂“匹夫無罪,懷壁其罪”是也。

柏林城中最顯眼的戰爭遺跡,很可能是德皇威廉紀念教堂了,它的位置得天獨厚,坐落在動物園公交樞紐,和Kudamm商業街之間,又是這麽顯眼的一個高聳的廢墟,你想錯過也難哪。

德皇威廉紀念教堂



這座教堂曆史不長,始建於1870年德意誌帝國統一,威廉一世皇帝登基紀念。二戰期間盟軍反複轟炸柏林,全城一片廢墟,這個教堂隻剩下一座鍾樓沒塌,還缺了頂尖。戰後德國政府決定不修複這座教堂,保留廢墟原樣作為戰爭的紀念。旁邊的現代建築,我以前看照片,一直以為是座辦公樓,其實到了那裏才發現,那是紀念教堂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座鍾樓,和哥特式的舊鍾樓形成對比,一殘一新,頗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意義。

教堂的禮拜堂也是戰後新建的現代派建築,沒有什麽可看,舊教堂有曆史陳列,天頂還有當年遺留下來的金碧輝煌的馬賽克裝飾頂畫,非常漂亮。

這是天花板上殘存的德皇登基馬賽克畫



陳列箱裏中間那枚,是德皇佩戴的藍色馬克斯勳章。一次大戰期間,德國最高戰爭勳章就是藍色馬克斯,二戰期間,德國最高戰爭勳章是“帶鑽石,雙劍,像樹葉的騎士級鐵十字勳章”。(橡樹葉還分金銀,金的隻給了空軍的魯德爾上校一枚,銀的共有26名軍官獲得)。那麽在兩次大戰期間,都獲得過德國最高戰爭勳章的,唯有隆美爾元帥和舍爾納元帥兩人。



二戰末尾,蘇軍攻克柏林,之後盟國占領柏林多年,自然留下不止一處紀念碑。我這次專門去看了三個地方:兩處蘇軍紀念碑,和二戰德國投降簽字儀式紀念館。

德國投降博物館在原先的東柏林,坐S3線到Karlshorst站下車,沿大道向正北走大約500米,右拐上一條卵石鋪路的小街Rheinstein萊茵斯坦街,一直走到頭就是。這裏不收門票。但是沒有任何英文解說,所有說明牌都是德文和俄文對照。

這是德國投降博物館門前



這個地方坐落於一片幽靜的高尚住宅區當中,原來是德國軍官俱樂部,柏林解放前後,這棟建築是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司令朱可夫元帥手下,第13突擊集團軍司令別爾紮林上將的集團軍司令部。因為別爾紮林被任命為柏林衛戍司令,這裏就成了柏林衛戍司令部,因此德國投降正式簽字儀式會在這裏舉行。

這是當年的簽字大廳,因為室內燈光很暗,又不允許閃光燈,我不帶三腳架,隻好把相機架在一把椅子背上拍照,所以視點比較低。



這是朱可夫的元帥服,燈光太暗曝光時間過長,我拍模糊了。注意元帥服胸前最上排的4枚金星:朱可夫獨一無二地4次榮獲蘇聯英雄稱號。朱可夫在戰後出任蘇軍駐德占領軍司令。



其實除了朱可夫,還有一位四次蘇聯英雄金星獲得者——熱愛榮譽的勃列日涅夫同誌。不過總書記同誌的四次蘇聯英雄,全都是他自己授予自己的。

柏林戰役擔任助攻方向,烏克蘭第一方麵軍司令科涅夫元帥的軍裝。他在戰後出任駐奧地利蘇軍司令。



蘇軍的柏林戰役紀念碑有兩處。普通遊客一般能看到的,是在勃蘭登堡門背後不遠,沿著6月17日大道的那個。它由德國總理府廢墟上的大理石建造,紀念碑兩側有T-34坦克和152毫米加農炮。



這個蘇軍紀念碑落成於1945年,後來德國分裂,柏林也分為東西,它位於戰後的西柏林,所以蘇聯人1949年又在東柏林建造了另一處柏林戰役蘇軍陣亡將士紀念碑。此處比較偏遠,我27日清晨專門起個大早,坐環線S bahn到Treptower Park站,然後沿大道向城外步行才能到。

那天我功課還是事先做得很到位,路是沒有找錯,可是走過了入口還不知道,一個勁往前走,清早路上沒有行人,也沒法問路,等到發現公園已經到頭,都快走到科佩尼克城了,於是再折返跑,紀念碑也是5千名蘇軍陣亡將士的墓園,所以裏麵的尺度也很大。

沒辦法,清晨郊外的空氣真正好,就權當早鍛煉了吧。

蘇軍紀念碑由兩個持衝鋒槍的蘇軍戰士跪像作為入口,他們背後的旗幟雕塑,用帝國總理府的大理石建造。那天早晨陰天有霧,遠處晨霧中模模糊糊的,就是紀念碑主體。在入口和紀念碑之間,左右各有8幅巨型石雕,代表蘇聯16個加盟共和國。(當時還是16個共和國,其中一個卡累利阿芬蘭共和國在50年代撤銷,最後剩下15個)



這是紀念碑上的雕塑:蘇軍戰士一手持長劍,一手抱著戰爭孤兒。雕塑腳下的碑座裏麵有個原形石室,裏麵有馬賽克壁畫。當時清晨無人站崗,所以大門緊鎖。



提到柏林的戰爭遺跡,不能不提著名的柏林牆。雖然不是二次大戰的遺物,卻是冷戰最著名的象征。美國的總統們喜歡在這兒發表點豪言壯語什麽的,總能搶到好多新聞媒體的鏡頭,象肯尼迪的 “我是柏林人 Ich bin ein Berliner。”,裏根總統的“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之類。

現在看來,東德和蘇聯推行的那套治理模式,確實是反動多過進步的一麵:否則為什麽從來都是人們由柏林牆的東邊向西邊叛逃,從來沒有人從西柏林試圖偷渡東柏林呢?柏林牆建成以來,很多人試圖以各種各樣的辦法越過它,有些人成功了,更多的人被射殺在牆前。柏林牆的倒塌,成為冷戰結束,蘇東模式徹底解體最鮮明的政治象征符號。

當年美國和蘇聯控製區之間的查理檢查站,現在是最負盛名的柏林牆旅遊景點,它在地鐵科赫街站Kochstrasse,夜裏開放到10點鍾,所以可以在其他景點關門之後再來。這裏憑柏林歡迎卡,門票打折。



在這裏有個博物館Mauer Museum,展出柏林牆曆史上各種各樣越過柏林牆投奔自由的方法和用具,有些辦法簡直匪夷所思,比如有人試圖從牆邊高樓頂上,坐自製滑翔傘或者熱氣球飛過去,而且居然成功了。可惜博物館內部不讓拍照片。

5. 中心景點

柏林對大多數旅遊者來講,就意味著波茨坦廣場,Kudamm街,和一條菩提樹下大道。那麽我們就來沿著這條大道,由西向東遊曆軸線上那些最著名的柏林景點吧。

我在柏林的最後一天,早上8點把行李存到火車站,然後坐一站地鐵,到達Tiergarten公園中心的Siegesaeule,凱旋柱



這根凱旋柱位於公園中心點,幾條大道交匯的路口。頂上是鍍金的勝利女神像,早晨如果天氣好的時候,在霞光中熠熠生輝。它是為了紀念普法戰爭勝利,德意誌最終統一而建立。在凱旋柱周圍的公園裏,還有德皇威廉一世,鐵血首相俾斯麥,陸軍部長隆,總參謀長毛奇的雕像。這是德軍名將毛奇元帥,德國總參謀部製度的奠基人,我以前在網上專門寫過他的4萬字傳記。



從凱旋柱沿東西主軸線大道向東走,就到勃蘭登堡門。這條軸線在公園裏麵叫做6月17日大道,過了勃蘭登堡門,就叫菩提樹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我去的那天,柏林正在為新年狂歡做準備,整條6月17日大道不讓車輛通過,很多工人在道路兩邊搭建臨時木屋和帳篷,街上沒有車,我就可以在這條大道當中大搖大擺地走。

在到達勃蘭登堡門之前,左手路邊會經過蘇軍紀念碑,前麵提到過。而勃蘭登堡門以北,是聯邦議會大廈Bundestag。當年希特勒剛上台的時候,著名的國會縱火案,就是在這裏。當時希特勒栽贓給德國共產黨,以此為借口取締了國內最大的反對黨,實施獨裁。不過憑借目前的史料,實事求是地研究,我們沒有證據就說是納粹自己故意縱火,然後栽贓給德國共產黨。這跟我們以前正統教科書上所說的不同。嚴謹地講,現在隻能這麽說:國會失火案,真凶不明,卻發生在對希特勒最有利的時候,而希特勒無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這個機會。這就象今天我們不能說,偷襲珍珠港是羅斯福或者丘吉爾故意策劃,讓日本人偷襲成功,以使美國參戰一樣,盡管珍珠港事件的確是發生在最有利於羅斯福的時候,而羅斯福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這個機會。

國會大廈



國會縱火案的時候,國會大廈的穹頂受到損害,但是沒有坍塌。後來1945年柏林戰役,整個建築受到嚴重毀壞,中央大拱頂坍塌。後來德國政府征集修複方案,經過全民投票,結果建造了一個玻璃大圓頂。它現在是柏林最有名的景觀之一,免費向公眾開放,而且早上8點就開了,我建議可以在清晨去參觀,之後白天還能有足夠的時間去其他地方。

這是玻璃大圓頂內部



柏林的地標建築,勃蘭登堡門夜景。



勃蘭登堡門最初是柏林舊城的城門,六對十二根多裏克式石柱支撐Doric,仿效雅典衛城入口處Propylaea的古典樣式。我對勃蘭登堡凱旋門聞名已久,3天內去了兩次,第二次在清晨7點半左右,初升的朝陽剛好照在門上的青銅雕塑。當時是聖誕期間,所以門前廣場有顆巨型聖誕樹。




這尊雕塑是勝利女神Nike駕駛四馬戰車凱旋歸來。1945年柏林戰役的時候,這尊雕塑被炮火毀壞,原本以為象這樣的藝術品很難原樣重建了,可是戰後奇跡般地發現了當年鑄造這尊雕塑的模子,於是勝利女神再次驕傲地駕駛戰車,出現在勃蘭登堡門頂。



由勃蘭登堡門向東繼續前行,是菩提樹下大道,大道中間有腓特烈大帝騎像,兩邊很多紀念性建築,相當於北京的長安街,或者華盛頓的national mall。這包括國家圖書館,歌劇院,著名的洪堡大學。

這是大道北側的德意誌曆史博物館,主館為巴羅克式建築。



曆史博物館背後的新樓,那個螺旋形玻璃塔,是貝聿銘的作品。他大概很喜歡在古典建築的旁邊,搞些玻璃的幾何形狀,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畫廊東廂,都是如此。一開始人們可能看不慣,看多了現在變成了傑作。



德意誌曆史博物館瀕臨施普雷河Spree,河中心的博物館島,集中了柏林最好的國家博物館,還有柏林教堂Berliner Dom。這是菩提樹下大道的東端盡頭。博物館我將在下節集中再寫,柏林教堂是非常漂亮的巴羅克式建築,內部裝飾豪華,一直以來也是普魯士-德意誌的國家教堂。地下的墓室,停放著普魯士王室霍亨索倫家族曆代棺材,我對普魯士-德意誌曆史很熟,專門去看過那些棺材,看來都很樸素,比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家族棺材低調很多。但是腓特烈大帝不在這裏。他埋在波茨坦。

柏林教堂夜景



柏林教堂的大綠拱頂可以爬上去,到圓拱的基座,因為這裏的樓梯分為很多段,每一段都很短,讓人有個盼頭,所以並不覺得累。柏林教堂頂端是俯瞰博物館島,施普雷河,菩提樹下大道的好地方,但卻不是附近的最高點。最高點在沿大道過河繼續向東,不遠處的亞曆山大廣場,亞曆山大電視塔頂,是整個柏林的製高點。但是我那天看到排隊等電梯登塔的人很多,沒有耐心去登頂這麽一座現代建築,於是沒有上塔。

6. 博物館

柏林的博物館是世界第一流的,尤其是古希臘古埃及方麵的考古。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德國的考古專家足跡遍及近東各地。現代考古學之父,業餘人士施利曼,就是德國人。他當年發掘了土耳其境內的特洛伊古城,還發掘了希臘的邁錫尼古城。當然,施利曼挖出來的寶物,現在多數躺在希臘或者土耳其的博物館裏麵(就連施裏曼本人,也埋在雅典第一公墓)。

柏林的各個國家博物館,每周四夜裏開放到10點,而且從晚上6點開始免費。如果你買了museum pass,也不會浪費,因為可以憑通票領取免費的audio guide。

如果你在柏林隻有時間去一個博物館,那麽我認為你一定不能錯過柏加蒙Pergamon。柏加蒙是今天土耳其小亞細亞半島地中海沿岸的一個希臘化古國,距離特洛伊和以佛所Ephesus不遠,都在今天土耳其伊茲密爾市Izmire附近,古代這些城邦,都是希臘文化圈的一部分。我在羅馬英雄傳係列的蘇拉那一篇,還提到過柏加蒙王國的終結:公元前133年,它的末代國王阿塔盧斯沒有後嗣,為了避免國家陷入內戰,遺言把整個王國,饋贈給“羅馬人民”,柏加蒙王國的巨額財富,使得羅馬保民官格拉古得以發動反貴族的改革,由此開始了此後一百年的羅馬內戰和動蕩,直至共和國的覆亡和羅馬帝國的興起。

德國考古隊的專家們,在19世紀發掘了柏加蒙的希臘神廟祭壇,之後把整個祭壇原封搬來柏林,專門建造了這座柏加蒙博物館安放。這個博物館的收藏,就其完整程度和藝術價值來說,恐怕也隻有倫敦大英博物館裏麵的雅典衛城額爾金浮雕,堪與媲美。

這是柏加蒙神廟祭壇的全景,網上的圖片。



祭壇上的浮雕帶,描繪了奧林匹斯諸神與巨人的戰鬥。按照希臘神話,宙斯領頭的這些奧林匹斯諸神,包括海神波塞冬,美神阿芙洛蒂特,戰神阿裏斯,智慧女神兼女戰神雅典娜,太陽神阿波羅,月亮女神兼女戰神阿忒彌斯等等,曆經兩次戰役,才奠定了神界至高無上的地位。第一次是奪權,對手是宙斯父親Cronus率領的提坦(Titan)們,提坦經常被譯為巨人,可是提坦跟真正的巨人Giants不同,要高一級別,這次戰役如果提坦們勝了的話,統治天界的諸神就是他們了。有因為第二次戰役是跟巨人Giants打的,為了區別開來,我仍然保留提坦的音譯。戰鬥的結果是奧林匹斯諸神大獲全勝,從宙斯父親Cronus手中奪取權力。那個總是被畫在每幅地圖上的阿特拉斯Atlas,就是被罰做苦工扛著地球的一個提坦。

第二次戰役是與巨人Giants的權力保衛戰。宙斯的母親Ge女神,很快生下來一批巨人,乘奧林匹斯諸神不備,發動突然襲擊。就在這次戰鬥中,雅典娜誕生了,她是從宙斯的頭顱中全副武裝蹦出來的。諸神還請來凡間的大英雄赫克裏斯助陣,赫克裏斯是希臘最著名的英雄,後來的大力神,不過當時還沒有成神,還是凡人。

柏加蒙神廟帶狀浮雕,就是描繪的第二次戰役,巨人之戰。在這幅圖裏,剛剛誕生的智慧女神兼女戰神雅典娜在作戰。



在希臘神話中,雅典娜可能是武力最強的了,比戰神阿裏斯還能打,看看特洛伊的故事就知道了:阿裏斯經常隻知道蠻幹,脾氣暴躁,而雅典娜除了是女戰神,還兼智慧女神。

這幅雕塑,描繪的是宙斯大神在作戰。注意看人物正麵和背麵的塊塊肌肉,那個力度,那個美感。古希臘人體解剖學的知識已經到達了相當的高度,並被運用於雕塑藝術。歐洲後來整個黑暗時代一千五百年都無法超越,直到文藝複興才達到這個水平,而世界其它地方直到近代,始終都沒有達到。



這個博物館除了柏加蒙神廟,還有其他古代文明收藏。這是著名的古巴比倫城的伊士塔門,用藍色琉璃磚裝飾,加上獅子浮雕,美輪美奐。這也是整體搬遷來博物館的。



這是我在伊士塔門的城牆磚前留影。



這是古巴比倫城的巴別塔模型。相信巴別塔是世界曆史上最著名的大爛尾樓工程了:上帝懲罰人類想要建造通天塔的野心,一夜之間讓工匠突然說起不同的語言,不但塔造成了爛尾工程,而且直接導致我們今天要學英語,考四,六級,考托福雅思GRE,後患無窮啊。



傳說歸傳說,這個塔還真是有原型的,就是古代巴比倫城的一項宏偉工程,可能因為征發了帝國境內各個民族的工人,操不同語言,而工程管理跟不上去,最終不了了之。

除了柏加蒙博物館,第二個不容錯過的博物館,是Alte Museum,古典文明博物館,它比柏加蒙的規模小,分兩層樓,一樓陳列古希臘羅馬雕塑,二樓是古埃及館,兩層樓的audio guide還不一樣,如果你租了語音導遊機,記得上二樓要換一個。

古典文明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內法提提胸像。內法提提Nefertiti,傳說中的第十八王朝女法老,古代埃及第一美女。她和丈夫阿門荷太普四世法老一起Amenhtep,把埃及崇拜的神從阿蒙改為阿吞Aten,由底比斯Thebes遷都新城阿瑪納Amarna,新建神廟,法老的名字也改成阿赫那吞Akhenaten,意思是阿吞神所眷顧的。這可以視為世界曆史上一神教向多神宗教發起的第一次進攻。而我,則把它稱為“古埃及版的文化大革命”。

內法提提的兒子,就是現在博物館裏麵大名鼎鼎的圖特卡蒙法老Tutankhamun。其實土特卡蒙並沒有在位多久就青年夭折。他之所以有名,隻是因為他的墓被發掘的時候,沒有被盜過,所以出土了特別多的寶藏而已。

大凡一意孤行,搞割裂性的文化革命的人,大致都沒有好下場。丈夫阿赫納吞死後,內法提提可能依靠寵臣攝政,也可能自己改名字當上女法老(埃及法老登基都要改名字,所以至今正史不清楚阿赫納吞死後的法老,是寵臣奪權呢,還是內法提提本人登基)。她死後沒有多久,傳統勢力複辟成功,把宗教和首都又改了回來,並且刻意從曆史上抹去內法提提夫婦的任何痕跡,他們的陵墓和造像被有係統地毀壞。所以這位傳說中的埃及第一美女,流傳到現今的的完整造像非常稀有。柏林博物館裏保存的這尊堪稱最完美。



這是較小的一尊內法提提全身像。看來,盡管內法提提麵容嬌美,身材確實是不敢恭維啊。可能古埃及人對身材的審美觀,和今人大不相同。也可能古埃及的人物全身像比較寫實,不修飾身材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普魯士-德意誌簡史

普魯士王國的曆史可以說有兩個平行的根源:勃蘭登堡選帝侯和普魯士公國,從王室正統來看,正源是勃蘭登堡。公園十世紀的時候,勃蘭登堡就已經由薩克森的亨利建城,此後在不同的家族之間繼承和易手。1417年,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格蒙德為了感謝戰場上的救命之恩,把勃蘭登堡男爵領地賜給霍亨索倫家族的腓特烈,由此開始,原先在斯瓦本(Swabia)的霍亨索倫家族擁有勃蘭登堡選帝侯地位。
 
與此平行的是普魯士的曆史。其實從法理上說,普魯士這塊地方並不屬於德意誌諸邦神聖羅馬帝國的疆界範圍,隻是後來勃蘭登堡選帝侯的私人領地。當初普魯士這塊地方是蠻荒之地,居民也不是日耳曼人,屬於古波羅的海民族。後來條頓騎士團遷來這裏開疆拓土,普魯士成了騎士團的地盤,德意誌人、波蘭人、斯拉夫人、立陶宛人、和歐洲其他民族紛紛前來移民。1410年,霍亨索倫家族擁有勃蘭登堡之前的7年,條頓騎士團在著名的坦能堡大戰中慘敗於波蘭國王(波蘭著名作家顯克微支名著“十字軍騎士”的故事) ,此後騎士團與波蘭、立陶宛的戰爭一直處於下風。1466年結束戰爭的多恩條約(Dorn)規定,騎士團的普魯士一分為二,西普魯士並入波蘭王國,相當於後世二次大戰之前的“但澤走廊”這塊地方,東普魯士仍由騎士團統治,但是對波蘭國王稱臣。換句話說,此時整個普魯士根本不在德意誌範圍以內。
 
條頓騎士團從此僅統治東普魯士,並對波蘭稱臣。而騎士團最後一任大團長,恰恰是霍亨索倫家族的阿爾布萊希特(Albrecht) ,他是勃蘭登堡選帝侯的近親。那個時候正處於歐洲宗教改革的年代。1525年,大團長在馬丁•路德的影響下,改信新教,並且解散騎士團,把東普魯士世俗化,成為普魯士公國,他自己就成了世襲的第一任普魯士公爵。1618年,普魯士公爵絕後,由近親勃蘭登堡選帝侯繼承東普魯士,由此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才由共主統治。
 
一身兼祧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的選帝侯,勃蘭登堡男爵約翰西格蒙德(Johann Sigmund),正趕上歐洲大動蕩,德意誌三十年戰爭開始的1618年(詳見拙作歐洲近古名將傳之一“絕代雙驕: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和華倫施泰因”)。三十年後,新教一方獲勝,勃蘭登堡也有些許收獲,戰後,勃蘭登堡開始經營一支小型的常備軍軍隊。1655年第一次“大北方戰爭”爆發,瑞典俄國波蘭立陶宛勃蘭登堡都被卷入。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號稱“大選帝侯”,作為瑞典的盟友參戰,擊敗波蘭,從此勃蘭登堡擁有東普魯士的完全主權,不用再向波蘭國王稱臣。

1688年“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病死,傳位與子選帝侯腓特烈•威廉二世。
 
18世紀伊始的1701年,選帝侯腓特烈•威廉二世給自己加冕為普魯士國王,改稱腓特烈一世,自此,普魯士作為一個王國才正式存在,但是記住,東普魯士仍舊是一塊飛地,跟勃蘭登堡之間有波蘭國土西普魯士分開。實際上,直到70多年以後腓特烈(二世)大帝統治晚期,俄普奧三國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時候,普魯士的領土才聯成一片。現在,大家可以理解“但澤走廊問題”有多麽深遠的曆史背景了吧?一直到1939年,這個問題還是希特勒入侵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借口。
 
18世紀前20年歐洲有兩次大戰:一是列強聯合對抗法國路易十四霸權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詳見拙作歐洲近古名將傳之“馬爾巴勒公爵和歐根親王”),二是幾乎同時的“第二次大北方戰爭”(俄國彼得大帝擊敗瑞典國王查理十二)。而普魯士在這兩場戰爭中都站對了立場,處於獲勝一方的陣營。普魯士雖然在和平條約中收獲甚少,但是它的陸軍訓練有素,作戰頑強,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1713年第二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繼位,他就是未來的腓特烈大帝的父親。這是一位性格嚴厲窮兵黷武的戰士國王,他把軍事訓練的嚴酷推向極至,但是也為普魯士日後的擴張準備了堅實的軍隊和經濟基礎。讓人感到饒有興趣的是他的巨人擲彈兵團:他派人從歐洲各地“收集”身高偉岸的巨人,常常是從國外綁架來,編入一個特殊的擲彈兵團,從北海到地中海整個歐洲身高特殊的巨人都有可能被他騙去或者搶去。身材高大的女人也不安全,常常被收集來與這些巨人配對,以產生下一代巨人。就在1740年腓特烈威廉國王臨終彌留之際,當他聽到神父布道“人赤條條地來,也赤條條地去”的時候,還能從病榻上掙紮起來說“怎麽能赤條條的,我要穿上我的軍裝” 。
1740年,第三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登基,這就是歐洲史上一代名將腓特烈大帝。他的對手,是偉大的奧地利女皇瑪麗亞•泰蕾莎。腓特烈大帝剛登位不久,就從也是剛剛即位的泰蕾莎女皇手中搶來了西裏西亞。七年戰爭中,腓特烈獨自力抗奧地利,俄國,法國三大歐陸強權,居然能有勝有敗。最後柏林被敵人占領,他自己幾乎要自殺的關頭,俄國宮廷政變,退出戰爭,奧地利和法國也向普魯士妥協,腓特烈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詳見歐洲近古名將傳之“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

戰後腓特烈大帝又在位23年,他致力於戰後重建,建造了波茨坦王宮的夏宮和新宮,和思想家伏爾泰交好,同時他本人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文學家和音樂家。但他和俄國,奧地利一起第一次瓜分波蘭。

腓特烈大帝沒有兒子,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1783年繼位,僅在位11年,這是法國大革命初期,普魯士和俄,奧第二第三次瓜分波蘭。他的兒子,腓特烈•威廉三世在位40多年,正趕上拿破侖戰爭,先是在耶拿戰役大敗於拿破侖,差點亡國,後來反法同盟終於擊敗了拿破侖。其子腓特烈•威廉四世在位的1840年到1861年相對平靜,這期間,建造了600年的科隆大教堂終於完工,還發生了1848年歐洲革命。

腓特烈•威廉的弟弟繼位成為威廉一世,這是統一德意誌帝國的一代英主,他繼承哥哥普魯士王位的時候已經是64歲的老人了,他也任用了兩位老頭:鐵血宰相俾斯麥和總參謀長毛奇。這三個老頭合起來,可是說是德意誌曆史上最強的君臣將相組合,他們把歐洲列強玩弄於股掌之上,接連打贏了對丹麥,對奧地利,和對法國的三場戰爭,把分裂了上千年的德意誌,最終統一起來,在巴黎郊外凡爾賽宮的境廳,宣布建立德意誌第二帝國。

德意誌統一的時候,威廉一世74歲,毛奇元帥71歲,俾斯麥首相56歲。後來,這三個人也都得享高壽:威廉皇帝活了91歲,毛奇也是91歲,俾斯麥83歲。

威廉皇帝的兒子,腓特烈三世,在登基的時候已經患有癌症,隻在位99天就去世,他的兒子德皇威廉二世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德國戰敗之後,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流亡到荷蘭。他在荷蘭一直生活到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占領整個西歐。1941年威廉二世病死在荷蘭,遺囑就地安葬,除非皇室複辟,他不願意遺體返回德國。德國占領當局為他舉行了一個小型軍事葬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AnimatedCat 回複 悄悄話 champignon 在法語裏是真菌/蘑菇的意思。謝謝好文好圖。
schweine_srq 回複 悄悄話 波茨坦的交通還算方便,從市內坐S 1 線到頭就是波茨坦火車站,站前再坐695路公共汽車。

it should be S7, not s1.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