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兩腳書櫥遊倫敦 第四章 Vini Vidi Vici----其他景點 (上)

(2007-07-26 13:51:09) 下一個
第四章 Vini, Vidi, Vici----“I come, I see, I shoot”----其他景點



(本章提要:塔橋Tower Bridge,英國古代極刑,倫敦眼London Eye,福爾摩斯博物館Holmes Museum,蠟像館Madame Tussaud’s Wax Museum,聖保羅教堂St. Paul Cathedral,倫敦大火紀念碑The Monument,馬克思墓Highgate Cemetery,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



前一段時間在繼續寫我的“羅馬英雄傳係列” 裏的凱撒傳,凱撒在征服本都以後,給元老院送去的戰報,隻有一句話,後來成為千古名言“Vini, Vidi, Vici” ,拉丁文翻成中英文就是“I come, I see, I conquer,我來了,我見到了,我勝利了” 。這話隻需稍改一下,就能形容我們那些匆匆忙忙的旅遊者“I come, I see, I shoot,我來了,我見到了,我拍照了。”然後呢?走人。



天地良心,其實我也不想那樣,象我已經算是很有經驗的旅行者了,在中國美國我是 too good to be like that,可這次想看的東西太多,值得看的東西也太多,時間又太緊,“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 ,所以,也就隻好“I come, I see, I shoot” 了。



第一節 泰晤士河上



泰晤士河上的橋數不勝數,很多都有故事,最有名最上鏡的,無論如何都首推倫敦塔橋Tower Bridge,一個塔橋,一個大本鍾,這兩座建築是倫敦的名片。塔橋也是維多利亞時代興建的紀念碑建築,與其說是橋,不如說主要看的是美輪美奐的兩座哥特複興式橋頭堡。橋麵可以升起,而且現在還經常升起,隻是沒有一定之規,趕得巧的話可以碰到,如果不想碰運氣,這個網址是塔橋官方網頁的升橋時間表,










塔橋有上下兩層,高架在空中的上層天橋有兩個走廊,一起也是過橋通道,現在是要買票參觀的了望台,在這裏可以淩空從水麵遠望泰晤士河上下遊的全景,另外還可以參觀牽引橋麵升起的機器房。London Pass包括這裏,所以我上去了,這是我從上層橋麵拍的泰晤士河。







塔橋相鄰的上遊是倫敦橋(有人把塔橋稱作倫敦橋,其實是不同的) ,也很有名,有首英國兒歌就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古時候英國處決犯人之後,就在倫敦橋頭懸首示眾。70年代初美國人買下倫敦橋,整體搬遷到亞曆桑那州的Lake Havasu,英國人在原地又造了新的倫敦橋。這座倫敦橋雖然曆史悠久,但是外觀上無甚特異之處,所以有傳說美國人當初以為自己買的是塔橋,不知道所謂“倫敦橋” 是另一座,上了大當,花了2百50萬美元冤枉錢。當然,買下倫敦橋的美國石油大亨McCulloch自己是堅決否認的。所以這隻能作為野史奇談。不過我想任誰當了冤大頭,都要矢口否認來撐撐麵子吧?這事究竟如何,除了買主自己心裏清楚,誰說得清楚?我自己相信這個笑話。



至少跟倫敦橋一樣有名的,是滑鐵盧橋,上一輩的中國人幾乎無人不知,“魂斷藍橋” 這個電影英文原名就是滑鐵盧橋。其實那座橋名氣雖大,看上去也很普通,真正漂亮的是費雯麗,可不是滑鐵盧橋。不過滑鐵盧橋也有點它的獨到之處:它正好座落在泰晤士河彎曲處,向上遊可以看到議會大廈以遠,下遊可以看到塔橋,倫敦塔,這個位置觀景其實得天獨厚,塔橋和倫敦橋都隻能看到一半的景色,隻有上倫敦眼居高臨下才能有相同的全景視野。另外,我個人很喜歡正對聖保羅教堂,位於滑鐵盧橋和倫敦橋之間的千年橋,從南岸過這座步橋,正好可以看到聖保羅教堂的大圓頂。所以倫敦城這一片區域,我建議的遊覽路線是:早上先去倫敦塔,出來以後過倫敦塔橋到南岸,在南岸看Tate現代藝術博物館和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這兩處正好在千年橋頭,再從千年橋走回北岸,去聖保羅教堂。之後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從聖保羅教堂去英格蘭銀行博物館和倫敦大火紀念碑。這條路線從地圖上看起來很順,也不遠,但隻在理論上完美無缺,實際上不太可能一天之內走完。倫敦塔本身就需要大半天時間,如果去Tate Modern的話,正好一天了,所以給一天半比較合理。我自己實際上是一天從倫敦塔-塔橋-貝爾法斯特號-British at War Experience-Vinepolis一天結束,另一天聖保羅教堂-倫敦大火紀念碑-英格蘭銀行-南岸的帝國戰爭博物館,但我沒去環球劇院和Tate Modern博物館。



既然說到古代倫敦橋頭懸掛首級,那就順便講講比較血腥的話題:英國的極刑。敬請不喜歡血腥殺戮話題的朋友們,跳過這一段。古時候人比現在生猛得多了,哪有現代人這麽文明,這麽神經脆弱?無論在英國和中國,殺頭都不是最高刑罰,中國古時候極刑,大家都知道是淩遲(再加上株連九族,明朝還株連十族) ,英國呢,砍頭被認為是比較文明的死法,適用於貴族,絞刑是一般情況下的極刑。但最高的刑罰,叫“Hanging, Drawing, and quartered” ,僅適用於男性,(女性的最高刑罰是火刑) ,意思是先施絞刑,但不能吊死,還有一口氣的時候放下來,加以閹割和開膛破肚,這時候犯人還不能死,將掏出來割下來的零碎部件在犯人眼前焚燒,最後砍頭並將屍體分成4塊,分別運到英國的各個邊城展示(相當於中國的五馬分屍和傳首九邊吧) 。一般情況下,頭顱會在浸過柏油以後插在倫敦橋頭的木樁上示眾。這個刑罰是長腿國王愛德華一世發明的,頭兩個“享受這種特殊待遇” 的人,一個是威爾士獨立運動首領的弟弟,另一個就是蘇格蘭的威廉-華萊士。所以,大家在電影“勇敢的心” 最後華萊士死時,還能看到一點這種刑罰的暗示,當然電影不能拍得太寫實,否則就成恐怖片了。



泰晤士河邊的大轉輪倫敦眼,是俯瞰倫敦全景的最佳所在,這裏不能用London Pass,但提前在網上訂票會有一點優惠,而且可以避免在售票處排長隊。我去的時候跟大多數人有點不同:我選了晚上看夜景,因為我事先對倫敦冬天的氣候有所預料,白天反正陰天,晚上呢,隻要沒有雨霧,雲層肯定比倫敦眼要高得多,所以看夜景反而不受陰天影響,況且晚上人少,又不占用白天遊玩的時間。上倫敦眼看夜景的效果很好,尤其是河對岸議會大廈和威斯敏斯特教堂在燈光映射下,倒影在河水裏,很漂亮,但玻璃艙一直在動,拍夜景照片就肯定會模糊,所以這幾張照片隻能看個大概。














第二節 福爾摩斯博物館和蠟像館



如果我要你不假思索隨口說出一個倫敦的街道地址,作為遊客,肯定你唯一能說出來的,除了自己旅館的地址,另外一個就是“貝克街221號B” ,這是倫敦最有名的地址吧。想得起來這是哪兒嗎?福爾摩斯偵探所。我是偵探小說迷,從小學四年級就牢牢記住這個地址了,這次去倫敦,自然不能不去拜訪一下。當然了,大家都知道福爾摩斯是杜撰出來的小說人物,但這個地址確實存在,而且在這裏開了一家福爾摩斯博物館,給我這樣的偵探小說迷一個相當真實的錯覺,以為真到了福爾摩斯家裏。其實你知道嗎,在福爾摩斯那個年代,這裏的確是一家提供膳食的出租屋,而且女仆有一個親戚真的姓福爾摩斯Holmes(標準音譯一般譯成赫爾姆斯) ,更巧的是,1890年代福爾摩斯最活躍的那十年,這兒隔壁真的住著一位華生醫生Dr. Watson,不過這位不是軍醫,是牙醫。



這是福爾摩斯博物館門口。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末期的倫敦民居。






這棟房子一樓就是門廳,二樓是小說裏福爾摩斯的起居室,我進門就按照小說裏的描寫,檢查了一遍陳設:小提琴在牆角,煙葉放在壁爐台子上的波斯拖鞋裏麵,放大鏡在壁爐上,靠窗的桌子上是他那套化學試驗設備,當然,還有壁爐前福爾摩斯和華生醫生的兩把椅子,----咦?椅子裏還坐著華生醫生本人!這可不是蠟像,這是真的老紳士在歡迎你呢,






於是,我在華生醫生對麵福爾摩斯的椅子上坐下來,戴上他那頂前後兩個帽沿的毛料帽子,銜起那個大問號一樣的煙鬥,兩手十指相對,向後靠在椅背上,目光炯炯地盯住假想中坐在麵前陳設案情的委托人----我在過扮演福爾摩斯的癮呢。



除了坐在椅子裏跟華生醫生合影,我還拿起他的小提琴照了一張,這也是福爾摩斯的一大愛好。他的另一項嗜好,“百分之七可卡因溶液” ,我可是沒法去嚐試。



除了起居室,樓上有根據他的各個故事做的蠟像,比如莫裏亞蒂教授,“歪唇男人” ,“馬斯格雷夫禮典” ,“紅發會” 裏的抄寫員,丟掉大姆指的工程師,艾琳-艾德勒和波希米亞國王(怎麽能少了她呢?艾琳可是福爾摩斯唯一愛上過的女子) ,還有小說中描述過的各種物品,象華生醫生從印度服役帶回來的手槍,為王室服務所獲得的勳章,甚至福爾摩斯退休以後寫的養蜂的專著----那真的是一本舊書哎 。







我在福爾摩斯的家裏高興得不得了,自我測試一下,大約8成到9成的物品和布景,我都能一眼認出來是出自哪個案子,臨走,我還在隔壁禮品店,給自己買了一頂福爾摩斯的帽子和一個煙鬥,盡管我自己從來不抽煙。可惜這裏不賣蘇格蘭方呢披肩,否則穿戴起來,我真的可以上化妝舞會扮福爾摩斯啦。



福爾摩斯博物館拐過街角,就是Madame Tussaud蠟像館,蠟像館是除了倫敦眼和威斯敏斯特教堂之外第三處不能用London Pass的地方。這裏開的時間比大多數旅遊景點要晚,為了避免擁擠的人流,比較自由地跟那些蠟像名人拍照,建議在地鐵站裏就買票,省得到門口排隊,而且去得晚一點,最好下午3-4點鍾以後,我那次是5點半去的,但是一個人去玩,拍照不方便,我就總找旁邊的遊客替我拍,有時候會有驚喜,兩次碰到一位職業攝影師,可也有碰到不會照相的熱心朋友,一張照片把腦袋卡去一半的情況也有,“生活就象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麽味道” ,哈哈。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