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爭取實力轉換的戰略舉措--解讀隆中對兼與Snail兄商榷

(2007-07-26 13:51:04) 下一個
爭取實力轉換的戰略舉措--解讀隆中對兼與Snail兄商榷

顧劍

Snail兄台質疑隆中對的一番議論,想前人所未想,而能自圓其說,遂成一家之言,實為高論。然在下有一些不同意見,覺得兄台似乎見其一而不見其二,因此不揣鄙漏,說出來向兄台與各位討教。

先從戰略原理出發:任何好的戰略,必然首先基於對敵我雙方實力的清醒認識,和地理政治等外部因素的深刻了解。然後,結合自己的戰略目標,才能製定出合理的戰略舉措。

那麽當時劉備集團的實力,是否能夠直接向曹、孫兩大勢力挑戰呢?我們大概大家都同意答案是否定的。但以劉備當時實力,攻擊尚未底定的其他區域(趁亂占領荊州,益州,零陵,桂陵等地)還是可行。

這是現狀。

那麽戰略目標呢?是平定天下。

顯然,在現有實力和戰略目標之間,有一個很大的落差。這才是隆中對所要解決的首要課題。隆中對所提供的答案,也就是所製定的戰略規劃,是依據現有實力,先盡量占領西部作為根據地,然後“安撫夷戎,修明政治”,注意這八個字,實際上是要積蓄實力,等完成實力對比的轉換以後,再圖征服天下。

換句話說,隆中對的戰略步驟,不是兩步(占據荊益-平定天下),而是三步(占據荊益-完成實力對比的轉換-平定天下)。這才是根據敵我實力對比,又兼顧終極戰略目標的正確對策。忽視了中間這個步驟,就見不到隆中對的高明了。

基於以上對隆中對的解讀,本人並不同意毛澤東對諸葛亮的批評:荊州對江南占有上遊的地利,為將來平定天下打算,不可不占,但荊州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亦不能休養生息,以積蓄實力,完成轉換,所以西蜀和荊州正好互補。這兩個地方,缺一不可,相輔相成。蘇洵的見解,過於書生氣,荊州固然可以逐鹿天下,但是四戰之地,怎麽能積蓄實力呢?憑借劉備已有的實力,又怎麽能平定天下呢?再說漢中,漢中是西蜀和長安之間的門戶,進是威脅長安的進攻跳板。在積蓄了足夠實力開始向北方發動總攻勢之前,這還不是當務之急,如果漢中在張魯手中,劉備尚可接受。但是如果落入曹魏之手,不僅是失去未來進攻出發陣地的問題,而且時刻要感受來自北方的威脅,西蜀這才真的是被封閉起來無法進圖天下,這是劉備所無法忍受的。所以,劉備一開始沒有對漢中采取行動,但是當曹操伸出手的時候,漢中豈可不爭?

毛所謂“分兵之誤”,那是“事後諸葛亮”式的為後來的失敗找原因。按照隆中對的本意,積蓄實力是完成實力轉換的關鍵一步,如果實力積蓄到足夠,不會出現兵力因分散而不足的問題。荊州之敗,在於這仗打早了,實力未夠,這是關羽的失誤,而非大戰略的失誤。

順便再說說“兵法思想的精髓”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問題。“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但是並非任何時候都現實。要實現這個理想境界,無非兩條途徑:古人的上策是王道,所謂“仁義得天下”“垂手而治,望風歸服”,且不說這種“王道”是否現實,就算能行,難道曹魏,江東不能夠通過休養生息,施行仁政來爭取人心麽?劉備集團能否取得足夠的道德優勢資源呢?

還有一個下策,也可以取得“不戰屈人之兵”的目的,而且更為現實,那就是取勢,以勢淩人,兵不血刃。這個“勢”,指的是政治形式和地利形勢,成功的例子是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和後來晉從荊州順流而下征服東吳。如果以“取勢”觀之,隆中對所建議的占據荊州之地,向北可與益州組成對曹魏的鉗形攻勢,向東則順流而下,東吳根本無長江天險可以依恃。隆中對的“取勢”,實際是取足了的。

總結一下,我認為隆中對的戰略舉措是當時劉備集團所能采取的最佳方略,真正高明之處,在於兼顧到當前實力的不足,和大戰略目標的要求。提出完成實力轉換的最佳對策。注意,“轉換”才是關鍵。後來的失敗,並非隆中對戰略指導上的失誤,有其他的原因:關羽在執行上的失誤,而且曆史上諸葛亮本人在戰役和戰術層麵,也不是一個一流的將軍。但是在戰略層麵,隆中對是無可指責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