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
顧劍
2。傳奇的誕生:1757年羅斯巴赫會戰(Rossbach)和洛伊滕會戰(Leuthen)
這兩場會戰,是腓特烈軍事藝術輝煌的頂點,使腓特烈躋身於歐洲軍事史上最偉大名將之列。
科林戰役後普魯士戰略形勢極為嚴峻。整個歐洲都在向普魯士進逼。普魯士本土正南的薩克森、西裏西亞有奧地利主力,與腓特烈的普軍主力對峙,正東有8萬俄軍進攻東普魯士,由普魯士列瓦爾德元帥(Lehwaldt) 擋住,但是9月大傑格斯道夫(Gross -Jagersdorf)一戰,慘敗於阿普拉什金元帥的俄軍。所幸阿普拉什金也吃驚不小,再加上補給困難,戰後反而向後撤,他本人因此被女沙皇解除了指揮職務。正西是黎塞留公爵元帥的法軍(當年紅衣主教黎塞留的侄孫) ,在8月迫使英國王弟坎伯蘭(Cumberland)公爵指揮的英國漢諾威聯軍投降,柏林以西漢堡--不萊梅--漢諾威方向門戶洞開。所幸法軍作戰並不積極,黎塞留本人是個花花公子,浪費了乘勝前進的機會。腓特烈向西方向派去布倫斯威克的斐迪南親王,從此以後,斐迪南一直獨當一麵,僅憑著一支小小的各國聯合部隊,化解西方方向法軍的所有進攻,西方向在1757年以後,再也沒有成為腓特烈的麻煩。不能不說,布倫斯威克親王斐迪南元帥是腓特烈手下真正的帥才。
另外在西南方向,黎塞留的副司令,法國將軍蘇貝斯(Soubise)會合了德意誌諸侯聯軍(他們是集合在奧地利皇室神聖羅馬帝國旗下的) ,總兵力6萬以上,穿過薩克森前來夾擊腓特烈。腓特烈現在是四麵楚歌,隻是他占有內線作戰優勢,希望可以利用各路聯軍配合上的失誤,集中兵力快速各個擊破。
(1) 羅斯巴赫會戰
後世拿破侖評價腓特烈大帝的時候說:“越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就越顯得他的偉大,這是我們對於他能說的最高的讚譽之詞” 。
麵對四方大軍雲集,腓特烈留下貝文公爵的4萬1千人,命令他在西裏西亞境內進行防禦,牽製住奧地利道恩元帥的10萬大軍。自己帶少量普軍,以塞德利茨為騎兵總指揮,星夜趕去迎擊西南方向的蘇貝斯。同時,腓特烈給西方向的法軍黎塞留元帥送去一筆賄賂,買得他按兵不動,將斐迪南親王的部隊也抽調回來集中。正當蘇貝斯和腓特烈之間的大戰將要開始的時候,突然傳來一個消息:道恩元帥分出哈迪克(Haddik) 中將的一支3千4百人的小部隊,偷襲柏林得手,腓特烈連忙去救,所幸哈迪克隻占領柏林一天就撤退了,腓特烈反正趕不上救援,又回到蘇貝斯指揮的聯軍正麵。聯軍4萬1千人對2萬1千普軍,幾乎占有2比1的優勢,蘇貝斯決定發動進攻,以求一戰定乾坤。11月5日,羅斯巴赫會戰開始。
羅斯巴赫是為數極少的腓特烈取守勢的戰役之一。戰場在薩爾河(Saar)北麵,普軍防線成南北走向,麵向西方。聯軍上午上午11點走出營帳,列3路縱隊向東行進,意圖是插入普軍陣地和薩爾河之間。因為普軍人數占絕對劣勢,聯軍統帥部判斷腓特烈有可能後撤避免會戰,下午腓特烈判明法軍進攻方向之後,才命令軍隊收拾營帳準備迎戰,而法軍正好以為普軍開始撤退,加緊以縱隊前進接敵。實際上,腓特烈計劃以陣線右翼(北端)前麵的一列小山丘為掩蔽,悄悄集中兵力於右翼,把左翼回縮,將法軍引誘到普魯士陣地南端和薩爾河之間的陷阱,加以殲滅。法軍還蒙在鼓裏,三路行軍縱隊還沒有等到展開,就遭到普魯士前鋒塞德利茨4千騎兵的迎頭痛擊,先鋒被擊潰。但是塞德利茨初戰告捷並不窮追,收攏部隊,因為法軍畢竟勢大,一旦把敵人擠壓得太緊,反而容易形成僵持。真正的打擊來自普魯士步兵主力,他們已經完成了旋轉運動,把向西的正麵改為向南,在高地上18門重炮掃射的掩護下,腓特烈的弟弟,普魯士亨利親王率領7個步兵營殺進亂成一團的法軍,而經過休整的塞德利茨騎兵同時迂回到法軍背後,把戰鬥變成一場屠殺。激戰中,德國北方騎兵用方言喊出的呼號“Gah To” ,竟然被法軍錯聽成法語“蛋糕”的諧音,官兵更加摸不著頭腦。羅斯巴赫戰役下午3點半才開火,但是一個半小時之內,法軍已經潰不成軍,死傷3千人,被俘5千人。而普魯士的損失,僅僅是165人陣亡,376人受傷。但是塞德利茨中將也在受傷之列,回國修養,沒有能參加下一場洛伊滕會戰。
羅斯巴赫戰役是一場一邊倒的勝利,經此一戰,路易十四朝和路易十五朝早期法軍勇敢善戰的形像被毀壞殆盡,路易十五竟然還在戰後授予蘇貝斯元帥軍銜,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當年杜倫尼和孔代屢次入侵德意誌,予取予求的時代,給德意誌諸邦留下痛苦的記憶,而這次勝利大大振奮了德國人的民族精神。而且羅斯巴赫戰役是腓特烈斜線陣勢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國西點軍校選作那個時代的經典戰役,以大模型重現在它的軍事博物館陳列中。
(2) 洛伊滕會戰
羅斯巴赫戰役是一個輝煌的成就,但是並不能改變科林戰役之後嚴重的大戰略形勢。就在腓特烈奔向西南打擊法軍的時候,他留下來守衛西裏西亞的貝文公爵,連續大敗於道恩元帥和查理親王的奧軍主力,西裏西亞首府布雷斯勞陷落,全境幾乎被占領,貝文本人被俘。腓特烈聞聽噩耗,留下斐迪南親王少量部隊擋住西方向法軍,高速進軍北返,盡管他在西裏西亞已經沒有可以立足的基地,但是腓特烈以奇襲突然占領奧軍在Neumarket的補給中心,出乎奧地利統帥部的意料。他們以為腓特烈在羅斯巴赫戰役之後,應該進營地過冬了。奧軍洛林親王查理和道恩元帥有6萬5千人。腓特烈盡管疲於奔命,但是仍然信心十足地以3萬5千普軍,尋找奧軍主力決戰,因為腓特烈錯以為奧軍隻有3萬9千。1745年12月5日,洛伊滕會戰展開。
洛伊滕的戰場形勢,有點象反過來的羅斯巴赫戰役:奧軍擁有84個步兵營和144個騎兵中隊,占領一條南北走向的防線,麵對西方。左手和背後有一條小河。奧軍中央以洛伊滕村為支撐點,左翼由Nadasti將軍指揮,跟小河之間有一段距離。右翼由Luchesse將軍指揮,左右兩翼頂端相距近6英裏,調動兵力不便。腓特烈有48個營2萬4千步兵,128中隊共1萬2千騎兵,總兵力僅僅3萬6千人,但是他擁有一個優勢:比奧軍熟悉地形,因為數年前普魯士曾經在這同一片地方舉行過秋季演習。腓特烈知道,在奧軍右側(北側)前方,跟羅斯巴赫戰場一樣,也有一片高地,叫Borne山,可以用來遮蔽敵人視線,秘密機動部隊。他的計劃,跟法軍在羅斯巴赫的意圖相似,準備對奧軍左翼到小河之間的空隙實施打擊。
但是腓特烈比羅斯巴赫戰役中的法軍統帥精明得多,他的部隊從西北向東南進入戰場,前鋒橫越奧軍防線麵前,在前哨戰中擊潰奧軍騎兵5個團,占領Borne高地,掩護主力從高地後麵隱蔽繼續向南行軍,向奧軍南側左翼集結。因為Borne高地在奧軍北翼當麵,右翼指揮官Luchesse將軍把當麵展開的普軍掩護兵力當成主力,誤判普軍主攻方向在北,連番向查理親王和道恩元帥告急,查理將9個營預備隊從南方調到北方,進一步削弱了自己左翼。普軍主力從容集中,並迂回了奧軍左翼頂點,下午一點,齊騰的騎兵和莫裏茨親王的步兵,突然打擊在Nadasti將軍的身上,從南向北卷擊。Nadasti措手不及,一麵向總部告急,一麵試圖發動騎兵反攻,但是被普軍步兵擊敗,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Nadasti的奧軍左翼被碾碎,查理親王不得不以中央的洛伊滕村為軸,將南翼收縮,整個防線由向西旋轉成向南。
下午3點半,戰役第二階段開始,洛伊滕村的攻防成為焦點,奧軍憑借數量優勢死守,大量兵力擠壓猥集在洛伊滕周圍,普軍莫侖道夫(Mollendorf,後來成為元帥,拿破侖戰爭中1806年耶拿戰役以82歲高齡出任普王顧問)近衛旅經過苦戰,以數次衝鋒占領該村,但是奧軍稍稍向北退後,繼續頑強防禦,普軍苦於無法從村裏衝出,戰局有陷於膠著的危險。
下午4點,戰役進入第三個決定性階段。原來奧軍北翼的Luchesse將軍,帶騎兵主力70個中隊完成集結,位置在中央洛伊滕村以西,麵向南方,準備向洛伊滕附近的普軍步兵主力左翼發動強有力的反攻。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的位置,正好夾在洛伊滕村和更靠西的普魯士德裏森(Driesen)中將40中隊騎兵之間。當奧軍騎兵發起反攻的時候,普軍騎兵馬上從外翼發動側擊,頓時奧地利騎兵進攻隊形大亂,Luchesse陣亡。得勝的普軍騎兵繼續向中央奧軍主力發動側擊,而腓特烈本人和齊騰將軍率領驃騎兵,迂回到奧軍主力背後,整個奧地利防線中央和左翼被完全毀滅,奧地利大軍崩潰。腓特烈乘勝發動堅決的追擊,第一次把戰場勝利發展成戰略上的追亡逐北。普軍雖然大戰後非常疲憊,但是士氣高漲,連夜喊著口號行軍。
此役普軍傷亡6382人,而奧地利在戰場上損失了2萬2千人,其中1萬2千被俘,戰後齊騰指揮騎兵窮追不舍,又俘虜奧軍2千人。此外,整個西裏西亞被收複,布雷斯勞的奧地利守軍1萬7千人也向腓特烈投降。總共算起來,腓特烈在洛伊滕戰場上消滅的奧軍,在4萬人以上。軍事史家把洛伊滕戰役許為腓特烈大帝軍事藝術的巔峰之作,就象拿破侖的奧斯特裏茨會戰一樣。也有評家把發生在1個月之內,互相有內在聯係的羅斯巴赫和洛伊滕兩大會戰,看成一個整體的大戰役。僅憑這兩場會戰,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為古今最偉大名將之一的地位,普魯士的一個永遠的軍事神話,從此誕生。
3。絕境:1758-1759年戰局
羅斯巴赫和洛伊滕雖然都是經典的勝利,但是仍然無法改變普魯士大戰略上的孤立形勢。1758年在西線,布倫斯威克的斐迪南親王獨自抵擋法軍,他指揮10萬人的軍團,但是大多數是德意誌幾個盟邦(主要是漢諾威和布倫斯威克)和英國的人馬,僅僅占用極少量的普魯士軍隊。年初2、3月間,斐迪南把法軍向西趕過威悉河(Weser) ,法軍總司令黎塞留公爵元帥被解職,由克萊蒙特元帥(Clermont)接替。斐迪南親王在這次作戰之後被授予普魯士元帥軍銜。
在西南,腓特烈的三弟普魯士亨利親王也獨當一麵,鎮守薩克森,與腓特烈主力遙相呼應。但是在東方,形勢越來越危急:俄軍總司令換成Fermore,擁兵4萬5千人,腓特烈派多納中將(Dohna,後成為元帥)接替列瓦爾德元帥的職務,但是以2萬6千人的兵力根本無法完成擋住俄軍的任務。因此今年腓特烈的戰略重點,就轉向東線的俄軍。出乎意料的是,腓特烈當麵的奧地利軍主力雖然剛剛經過洛伊滕大敗,又一次極快地恢複戰鬥力。腓特烈年初本想趁奧軍新敗,再給它一個打擊,一勞永逸地解決它,然後再北上對付俄軍。奧地利宮廷召回查理親王,由道恩元帥全權指揮奧軍。機動高手道恩不但沒有讓腓特烈逮住,反而抓住一次機會,伏擊了普軍的一個輜重運輸隊。因為奧軍主力仍然有戰鬥力,而且不是一兩個星期可以解決的,而北麵東線形勢越來越險惡,腓特烈不得不在沒有徹底解決奧軍的前提下,留下主力,僅帶1萬1千普軍星夜北上去麵對俄軍。他明白,留給他解除東方威脅的時間,最多僅有4周,而且隻許勝不許敗。
(1) 曹恩道夫(Zorndorf)之戰
1758年8月11日,腓特烈帶1萬1千普軍脫離南方前線兼程北上,20日與東線的多納中將會合,普魯士野戰軍總數3萬7千人,插在俄軍Fermore主力和俄將魯緬采夫(Lumyantsev)1萬2千人的一個軍之間,切斷兩者聯係。俄軍Fermor部4萬5千人已經開始圍攻奧得河上的屈斯特林(Custrin on Oder)要塞,聞聽腓特烈到來,即解圍退回奧得河東岸列陣等待會戰。8月25日,曹恩道夫會戰開始。
曹恩道夫戰役伊始,俄軍陣地麵向東南方,右翼突前。腓特烈在東方,隔著一片森林麵對俄軍左翼。普軍開始穿越森林繞過俄軍左翼南下,運動到俄軍正南,集中曼陀菲爾(Manteuffel)和卡尼茨(Kanitz)中將的兩個師,由塞德利茨的騎兵支援,左翼突前,以斜線陣列攻擊俄軍突出的右翼。普軍其餘右翼兵力由多納指揮。早上9點,左翼擔任進攻的步兵師出發,普軍大炮開始轟鳴。在行進途中,普魯士左翼與中央聯係出現空檔,被俄軍哥薩克騎兵攻擊。等領先的曼陀菲爾師擊退哥薩克的騷擾,投入總攻的時候,預定跟隨在後,加強進攻力量的卡尼茨師走錯了路線,運動到曼陀菲爾師右側發起攻擊,這樣,集中的西路突破演變成寬正麵進攻。俄軍的抵抗極為頑強,戰局向不利於腓特烈的方向發展。
腓特烈催促塞德利茨騎兵投入戰鬥支援總攻。塞德利茨立馬於一片高地上,約束自己的36個騎兵中隊隱蔽在高地後麵按兵不動。他認為戰機不到,急忙投入戰鬥也僅僅是加強正麵實力而已,沒有什麽意義。腓特烈連下嚴令要塞德利茨出擊,塞德利茨鎮靜地對傳令官說:“戰後我的腦袋是屬於國王的,但是現在,還請國王陛下允許我用它來為國王效力。”
終於,普軍步兵進攻失敗撤退下來,俄軍發動反攻。塞德利茨認為時機已到,他的三個團縱馬躍上高坡,齊頭並進,打擊在勝利挺進中的俄軍背後,一舉扭轉戰局。俄軍右翼敗退。但是頑強的俄國士兵仍然在全線拚命抵抗,很多地點雙方進入白刃格鬥。晚8點半天色薄暮,雙方各自退出戰鬥。在對峙幾天之後,Fermore承認失敗,於9月1日有秩序地後撤。曹恩道夫戰役普軍損失1萬2千8百人,俄軍損失1萬8千人。腓特烈以前在羅斯巴赫把法軍估計得過高,而這次則把俄軍的頑強精神估計不足。腓特烈雖然以少勝多贏得了一次戰術勝利,但是代價過於高昂,而且並沒有癱瘓俄軍的有生力量,俄軍隻是暫時後撤而已。對於腓特烈來說,他沒有乘勝追擊的時間,因為南方戰場又一次告急,他不得不滿足於暫時擊退俄軍,馬上回兵南線對付道恩元帥的奧軍。
(2) 霍克齊戰役(Hochkirch)
腓特烈率領1萬5千普軍趕回南線戰場,與弟弟亨利親王在薩克森首府德累斯頓會師,僅以3萬人麵對道恩元帥的10萬奧軍。一開始謹慎的道恩拒絕接受會戰,僅僅有限後退,與普軍保持接觸。10月初腓特烈的3萬普軍在霍克齊紮下營盤,而老謀深算的道恩元帥在10月14日乘夜以8萬大軍成4路縱隊偷襲普軍營地,打響霍克齊戰役。當時腓特烈還在睡覺,根本未加防範,普軍措手不及。道恩以勞頓將軍(Loudon)率四個師搶攻,普軍Krockow少將率騎兵反攻陣亡。凱斯元帥聞報,急忙帶親兵趕往戰場組織抵抗,為普軍主力展開爭取時間,結果凱斯身中兩槍當場陣亡。另一位普魯士元帥,德紹的莫裏茨親王也身受重傷,被抬下戰場。因為凱斯和莫裏茨的抵抗,普軍爭取到時間,好不容易組織起後衛線,收攏殘兵,交替掩護著撤出戰場。這是普魯士的一場大敗,損失9千多官兵,包括兩位元帥。凱斯陣亡之後連屍體都沒能搶回,還是奧地利代為埋葬的。莫裏茨親王重傷再也沒有康複,他在戰後被護送回柏林的途中,遇到奧軍攔截被俘,不久被腓特烈贖回。莫裏茨沒有死於傷勢,但是後來發現嘴唇上有惡性腫瘤,在七年戰爭結束前(1760年)病死。
霍克齊戰役之後四天,腓特烈又遭受一次打擊:他的姐姐,唯一理解他並時刻給他以鼓勵的威廉敏娜公主,10月18日病逝於柏林。到這次戰役為止,開戰時腓特烈身邊老一代的三位元帥,施維林、凱斯、莫裏茨全都不在了。所幸腓特烈可以依靠手下兩員騎兵大將,齊騰和塞德利茨,能夠獨立指揮一個戰場的帥才也有兩位,西線的斐迪南親王,和腓特烈自己的三弟亨利親王。而奧地利方麵,湧現出兩位傑出的青年將才,一位是勞頓(Loudon)將軍,當年曾經想投入普魯士軍隊,但是腓特烈看錯了他,拒絕接納勞頓。現在他是奧地利最好的兩位野戰指揮官之一。另一位是萊西將軍(Lacy) ,道恩的參謀長,霍克奇戰役的計劃者。這兩人都有獨當一麵的帥才,而且年輕氣盛,比謹慎的道恩元帥積極得多。在後來的戰爭過程中,萊西和勞頓經常獨立指揮奧軍一部,後來都晉升到元帥軍銜,爬上奧地利軍界最高階梯。但是他們兩人之間卻互相嫉妒,水火不容。
霍克齊戰役之後,道恩仍然謹慎,並不積極進攻腓特烈,但是道恩卻是機動高手,腓特烈想繞過道恩,從薩克森東進西裏西亞,後來又改變路線突然回軍薩克森,調動道恩,但是每次都被道恩搶先堵在前麵。年底道恩回營地過冬,腓特烈也回到西裏西亞,結束了1758年戰局。這一年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有賴俄奧作戰不夠積極,腓特烈居然保住了薩克森和西裏西亞兩個省份。
(3) 庫勒斯道夫(Kunersdorf):山窮水盡
1759年戰局開始,普魯士在各個戰場上有13萬軍隊,而聯軍總兵力接近40萬。年初,亨利親王出奇兵成功地燒毀了奧地利軍隊糧草囤積地,道恩按兵不動。7月份的整個戰略形勢是這樣的:西線能力超群的斐迪南親王元帥麵對法軍,又獲得一次勝利,腓特烈可以不去擔心。南線腓特烈當麵,道恩的奧軍7萬5千人仍然按兵不動。東線俄軍總司令換了薩爾特科夫(Saltykov)上將,主力有6萬人。腓特烈自己領兵擋在道恩和薩爾特科夫之間,阻止俄軍南下或者奧軍北上會師。但是在俄軍當麵,多納將軍節節敗退,腓特烈焦躁起來,派威德爾(Wedel)將軍接替,強逼著威德爾以2萬8千普軍進攻薩爾特科夫的6萬人。並不是人人都能象腓特烈本人一樣以少勝多的,7月23日,威德爾在Paltzig進攻戰失敗,損兵8千人,東線危急。
腓特烈留亨利親王鎮守原地,警戒道恩元帥,自己帶兵北上,渡奧得河迎擊俄軍。同時,道恩本人雖然不動聲色,但是他分出2萬4千奧軍交給勞頓將軍指揮,讓他北上與薩爾特科夫的俄軍主力會合。於是腓特烈必須以不到5萬普軍,麵對東線6萬4千俄奧聯軍。8月12日,普魯士和俄奧聯軍之間爆發庫勒斯道夫戰役。
庫勒斯道夫戰役俄奧軍的防線,跟曹恩道夫戰役一樣,也是東北-西南走向。腓特烈以芬克將軍的一個軍在北方俄軍左翼頂端列陣佯攻,同時集中主力於正東和南方進攻。但是這次腓特烈的攻勢過於魯莽,戰前偵察不力,他不知道,他所選擇的進攻點,實際上是聯軍防禦最強的部分,而且防線正麵有一片池塘,地麵鬆軟,不利於作戰。上午11點半,普魯士主力發動炮擊,60門重炮分成3個炮兵群,猛轟聯軍戰線,俄軍40門大炮被炸毀。普魯士步兵在炮火掩護下,最初一小時進展順利,粉碎聯軍5個超大編製的團,拿下Muhl-Berge突出部。但是腓特烈不知道,這個突出部後麵有一條山穀形成天然障礙,普軍繼續進攻必須越過這條山穀,俄軍就在山穀周圍站穩腳跟,憑險據守。普軍正麵攻不上去,投入騎兵預備隊再攻,騎兵將軍塞德利茨受傷被抬出戰場,第二任騎兵指揮官符滕堡親王又受傷撤出戰鬥,第3任騎兵總指揮Platen中將變換攻擊點,將主力越過幹涸的池塘進攻,結果陷於鬆軟的地麵,俄奧騎兵乘勢在炮火掩護下反攻,普軍陣形大亂,腓特烈的兩匹坐騎倒斃,一發子彈擊中腓特烈胸部,正好打在他的金質鼻煙盒上,腓特烈死裏逃生。
庫勒斯道夫戰役,腓特烈在不熟悉地形的情況下,以劣勢兵力魯莽發動進攻,結果成為他生涯最慘的一次失敗。普軍死傷逃亡損失慘重,在撤退之後,馬上能集中起來的不夠3千人,幾天之後,也不過才收攏了1萬8千人。此戰腓特烈共損失1萬9千人,包括6千陣亡。薩爾特科夫不久晉升俄國元帥。腓特烈失敗的原因,除了低估對手,戰前偵察不力之外,軍隊素質也很關鍵:經過連番大戰,戰爭開始時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普魯士士兵,差不多全都損失掉了,為了彌補普魯士人力不足,腓特烈不得不把各次戰役中俘虜的德意誌各邦(包括奧地利)的士兵補充進軍隊。普軍素質嚴重下降,這就是普魯士軍隊依靠棍棒和體罰維持紀律的深層原因,當時也是維持軍隊不得已而為之。
庫勒斯道夫戰役是一場腓特烈輸不起的戰役,因為這次失敗之後,薩爾特科夫的俄軍主力、道恩的奧軍主力、奧軍勞頓和哈迪克(Haddik)的獨立軍團,成環形雲集在普魯士本土周圍,給腓特烈套上了絞索。腓特烈本人以為一切已經結束,甚至準備在柏林堅守並戰死。但是盟國之間的分歧解救了他:薩爾特科夫和道恩之間嚴重不和,俄奧兩軍主力未能在柏林城外會合。同時,亨利親王的4萬普軍在道恩背後出擊,破壞道恩的交通線,道恩元帥不得不回師應付。而俄國在這場戰爭中,並不象奧地利那樣有切身的利益,奧軍一撤,攝於腓特烈往日威名,俄軍也覺得犯不著為了奧地利的政治目標火中取栗,於是也撤回奧得河以東,回營地過冬去了。
但是腓特烈的苦難還沒有因這個奇跡而結束。腓特烈尾隨道恩向南,與德累斯頓境內的亨利親王會師,總兵力又恢複到6萬,與道恩的奧軍主力對峙。時值隆冬,雙方的補給都困難,腓特烈派出芬克(Finck)將軍率一個軍1萬5千人穿插至敵後,破壞道恩的交通線,同時搜集補給。沒有想到,老謀深算的道恩元帥,表麵上不動聲色,暗中派出3萬2千奧軍離開大營,分三路悄悄包圍了芬克的部隊,在雪地裏發動奇襲,11月20日下午,芬克全軍投降,奧地利僅損失934人。這就是Maxen戰役。兩星期以後,奧軍又消滅了另一支腓特烈派出來破壞交通線的支隊,殲滅Diericke少將的3個營。這樣的零散損失,是腓特烈所承受不起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