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誌培,高雄凱旋醫院兒青精神科主治醫師
在我的臨床實驗中,看過有不少焦慮(anxiety)和懼怕(fear)症狀的患者。其實,焦慮與懼怕這兩種情緒類似,皆是精神受到威脅時所產生的反應,但兩者是有差異的。
引起焦慮的是一種含糊及不可言喻的心理壓力;引起懼怕的卻是某種明確清楚的原因。懼怕者清楚明了是甚麽令自己懼怕,可能是人、是事,也可能是某個處境使當事者深感威脅。
焦慮者卻不一定可以講出所掛慮的是甚麽,隻感到憂心忡忡,那種無助及迷茫的感覺滲透於莫名的壓力中。焦慮患者可能也有害怕,卻講不出害怕甚麽,隻因為掛慮一些事,以致顯得軟弱、手足無措,甚至厭倦。
焦慮與懼怕的成因
焦慮和懼怕有各種不同的成因:
1. 生命經曆
遇到生命當中不可避免的創傷、轉變、疾病、衰老、瀕臨死亡、威脅以及衝突等,皆可引發焦慮與害怕。這些都不是自己選擇或願意經曆的,乃在不受自我控製的狀況下發生的,常使當事者手足無措,發出過度的反應,因而不同的消極情緒(如焦慮和懼怕)即浮現出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人的生理功能會影響對焦慮不同的反應。
2. 個人經驗
並非每個人都一定會經曆的,而是某些人的特別經驗。例如有人聽到雷聲就會擔心,那是因他在孩童時看到母親每次聽到打雷就擔心,而不知不覺也模仿了母親的處事方式。
3. 人格類型
此與焦慮及懼怕有密切的關係,某些類型的人格有焦慮的傾向。譬如A型人格類型的人,生來就喜歡競爭、做事急躁、野心大、有操縱人與環境的傾向,也因此比較容易焦慮。此外,越想成功者就越容易焦慮;那些缺乏雄心大誌,甘心做平凡人的比較少焦慮。
4. 需求未得滿足
人有六種基本需求:生存、安全、性、意義、自我實現、人格(自我認同),若這些需求未獲得滿足,即會感到焦慮,若有所失。此外,人也有表達自我思想和情緒的願望,若未能做到,也會感到焦慮。
5. 社會因素
如天災人禍或政治因素,包括戰爭、飢荒、台風、水災、地震、經濟等,皆會使人感到焦慮及害怕。
6. 愛的表現
有時候人們焦慮是因為掛心另一些人,而掛心是一種愛的表現方式,如父母為子女掛慮是愛子女的表示。
7. 代替行動
有些人認為「我的焦慮,證明我已經做了一些事,而不是完全不理」。事實上,這隻是用焦慮掩飾自己的逃避、不想麵對現實。
8. 解決方法
有些人習慣焦慮,以為隻要焦慮,所擔心的事就不會發生。也有人用焦慮和懼怕作為逃避處罰的借口。譬如小明做錯事,即去找母親說:「媽媽,我把花瓶打破了,現在很害怕。」母親聽了,就會集中注意力,去幫助小明解除他的焦慮和懼怕,對小明的錯就不會給予處罰了。
9. 出生序列
家中的長子女和排行最小的孩子比較容易焦慮,排行中間的通常比較善於處理焦慮,因為他從小已學會如何在受寵的長子女和幺兒女的夾縫中自保,在逆境中求生存。
10. 身體狀況
人若麵對太多壓力,會很容易感到焦慮和懼怕。睡眠不足或極度疲勞者,也會有較多的焦慮和懼怕。
11. 人際關係
焦慮和懼怕往往和人際關係相連,例如擔心與別人不和,怕遭人嫉妒和批評,怕與人衝突,怕別人會生氣,甚至怕別人不喜歡我。所以聖經中使徒保羅勉勵腓立比的信徒應當一無掛慮,也勸兩位姐妹要同心,並要信徒幫助她們(腓立比書4:2~6)。
12. 信仰
個人對上帝的不同看法也會引起他的焦慮和懼怕,若以為上帝是非常嚴厲的,隻要人稍有出錯,上帝即會下手鞭策,有這樣認定的人就容易焦慮。相反的,若覺得上帝是全能、全愛、全善的,並且掌握了全世界,有這樣信心的人,他的焦慮和懼怕即自然減少。
13. 犯罪
所謂「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犯了罪的人心中充滿懼怕,怕被人揭發罪行,也怕受到處罰,難怪「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箴言28:1)。不少受刑人曾在獄中對傳福音的牧師說:「等候審判與宣布刑罰時的那種驚慌,比坐牢更難受。」犯罪和懼怕的關係,早在創世紀所記載的伊甸園中清楚呈現了,當時亞當和夏娃的懼怕,不就是因為犯了罪嗎?
結論
其實人類最大的焦慮和懼怕是死亡,因覺得有許多事情尚未完成、還有許多遺憾未彌補,更不願麵對那不能逃避的死亡,特別是那種孤單感。但是,作為一個基督徒,有以下三點是我們絕不能忘記的:
1.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穀,也不怕遭害,因為禰與我同在。」(詩篇23:4)我們死亡時也有上帝同在。
2. 「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裏?……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哥林多前書15:55~57)主耶穌的死和複活已經勝過死亡,我們可以靠祂而不怕死。
3. 「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祂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因怕死而為奴仆的人。」(希伯來書2:14~15)主藉著死把我們從懼怕死亡的奴役中拯救出來。因此,我們不需要懼怕那令人恐懼的死亡。
文章版權屬路加傳道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