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潔的婚姻 蒙福的家庭

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弗 5:33
個人資料
正文

「難為」的一代

(2011-08-05 15:52:51) 下一個

作者:竹君


我們老一輩的父母,從年青至年老,沒有培養出太多的嗜好或專長,以至年老退休與兒女同住時,心思意念全放在兒孫身上。


我認識一對老人,因著他們的子女有高尚豐厚的收入,老人家把整個家務及兒孫養育的責任扛在肩頭上,每天做到筋疲力竭。偶然出去渡假散心一下,時間久一點,還會心中覺得內疚,因為兒孫乏人照顧。其實父母的一生,已經辛苦地養育了自己的兒女,孫兒輩的成長不應該是他們的責任了。但是成年子女往往在父母身體還壯健的時候,貪圖方便,將自己的子女又托管給父母。


慧雯一家就是如此,年輕時拚命在外工作,把三個幼兒全丟給老母親,而做母親的則摒棄了自己所有的活動,為兒子的家付出了一切。直至孫兒們都長大成人,離巢遠飛時,剩下三個中老年人住在一起,老祖母怨天尤人,因為一直沒有自己的天地,情緒上極度苦悶,逢人就訴說兒女的不是,謂兒媳利用她完畢,就不再珍惜她。加上她不能一人在家,故兒子媳婦從不能有任何單獨外出的時間。這種對兒女極度的依賴與變相的控製,在二十一世紀北美的環境卻要子女扮演古代的孝子孝女,著實是現代人的悲哀,也同時帶給兩代之間極大的痛苦與無奈。


根據研究,老人幸福三要素是「老友、老本及健康」。在老人家經常接觸的十個人中,如果八個是朋友,兩個是家人,這位老人的心理滿足程度,會遠勝於在十個往來的人中,八個是家人兩個是朋友的老人。何況這位老人一直以來社交圈子都極小,她的家人就是她全部的天地,再加上個性內向,更不容易再結交其他的朋友。這也是她的兒女,在父母還年青的時候,隻顧念到自己家庭的需要而忽略了母親需要的結果。


特別遇到父母從遠東到北美來依親,頭腦上還是帶著與兒女同住的觀念;殊不知「同住」在北美的實際生活裏,帶給老人家的是「困鎖」,因著言語不通,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完全需要依賴兒女,加上兒女有他們自己的工作及家庭壓力,若是溝通不良,兩代之間會產生無數的誤會與磨擦。有些勉強同住,卻並不快樂,但因著中國人的美德:忍、忍、忍,有一天,爆炸性的事件發生,一發即不可收拾,情緒不懂得處理,兩代之間關係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有些導致老年父母與子女要斷絕來往,登報脫離父子關係,也有兒女氣極下趕父母離開家門,(因父親動刀、報警……)。兩代間的悲劇都在沒有防範及極度壓力下猝然發生。


預防勝於治療,破裂的關係事後要彌補並不容易,倒不如趁著父母還年青的時候,就協助他們邁向獨立自主的方向。


在北美,中國老人很適合住在離中國城不遠的地點,因為語言沒有障礙,他們可以自由出入往來,不管是買菜、購物、看醫生、聚會都可以不依賴兒女。若住在老人大廈,左右都朝夕見麵,與人的接觸頻繁,比較住在兒女家要健康快樂得多。而兒女多住在遙遠的住宅區,活動範圍隻有在屋子內,接觸的成人也限於自己的兒女,若是兒女夫婦二人均為上班族,那老人更是孤獨,白天沒有談話的對象,漫長的日子難以打發。盡管如此,仍有老人因性格及傳統觀念的限製,不敢搬出外獨住,而且認為是有失麵子,被兒女拋棄等思想。當然也有四代同堂,住在一起,樂也融融的家庭,需要上下兩代有更多的包容,更多的調適及更多的體諒。


回顧我自己在照顧母親的經曆上,也經過了一條漫長摸索的路。家母自三十多年前移民到美後,就一直與她的姐姐同住,住了十多年後,姐姐年老過世,她就從東部遷來與我們同住,我是她唯一的孩子,所有為人子女應有的責任都應該是由我去擔當。但是,我們同住了一段時期之後,因為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加上多年來我在家務及兒女教養方麵都已獨立自主,而母親還是以她一成不變的方式來與我們相處,我們恐怕日後彼此都會適應得很辛苦,就沒有經過太多考慮,替她申請了一個近中國城的老人公寓。申請前也去訪問了幾位老太太,聽聽她們獨立過活的感受。有數位告訴她千萬不要與兒女長住,自己獨立生活是何等的自由自在。


結果申請順利,短期內就獲得了一個很舒適寬暢光亮的公寓。盡管天氣、地理環境、交通對老人都很理想,但是對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來說,從頭適應一個新的環境,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起初的一年半載,因為朋友不多,她頗覺孤單,每逢碰見親戚朋友,她就會頻頻訴苦,說自己年老孤苦伶仃,沒人同住。作為女兒及女婿的我們,聽了也不是滋味,好像自己戴上「不孝」的帽子。但是,假以時日,七年來,她漸漸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形態,星期一出外買菜,星期二長青團契,星期三交電話費,星期四我去看望她,星期五身體檢查;一天出門數次,唐人街購買食物極之便利,左鄰右舍,交往頻繁,不單大廈內有各種康樂活動,而且老人朋友,「稱兄道弟」,豐富的生活層麵,實在是我一個做女兒沒法做到的。現在若邀請家母來我們家小住,她二、三天就吵著要回自己的窩,她喜稱在我們家吃的是自由官司,十分自由的一個監牢。因隻能在家,不開車去不了那。


回想起這一段經曆,關鍵在於我們的警覺,先做穿針引線的工作,讓他們認識一些獨立自主的朋友;讓他們知道與兒女分開住並不是一件值得害怕的事。兒女要幫助父母建立起支持係統,注意她的飲食起居,衣食住行,教會生活都作適當的安排。起初要多與他們接觸頻繁,慢慢就可以全然放手。通常女性的老年人過獨立生活較容易些,而單身的男性就會比較困難。老人性格各有不同,而為人兒女者,對父母的負擔與感情也各有不同。


與上一代的父母相處,三代同堂,有時候不一定是誰對誰錯,而是一些中西文化衝突的問題。就以我們家舉個例吧,多年前我們養了一條小狗,是老三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一份禮物。他每天嗬護備至,恨不得晚上與牠一齊睡覺。而在我母親眼中,狗隻不過是畜牲而己。一次,她在廚房炒菜,小狗正在她腳下擋路,她不經意的把狗踢了一下,吼了一聲「走開」!剛好給旁邊的老三看到了。他心中極其難過,眼淚汪汪的對我說:「為甚麽外婆要對霍比(狗名字)那麽凶(m e a n)」!我聽了,真是啼笑皆非,兩代之間有幾十年的距離,加上背景文化的不同,我實在是清楚明白雙方的感受:在北美,狗是人類的寵物;在中國,狗是最下層的動物(所謂連狗都不如!),我這個夾在中間的女兒及媽媽,該如何是好呢?


無論如何,「孝順父母」是十誡中人倫關係中的第一誡,神並沒有把「愛兒女」放在誡命中去叫人遵守,因為祂知道人會順其自然地去愛兒女,但孝順父母卻可能是人性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環,因此祂特別把它放在十誡之中要我們去遵守。順服神的誡命,總是邁向幸福快樂兩代情的第一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