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趙穎懿 (兒童遊戲治療、個人、婚姻、家庭輔導員)
對很多父母來說,孩子升讀小學就是惡夢的開始,因為教導子女做功課及溫習默書、測驗、考試,不但使人疲於奔命,更令父母子女間產生很大的張力,甚至會破壞彼此的感情。「你做完功課嗎?」「快點溫習!」成了親子對話的主題曲,每天都上演追逐劇。怎樣可以有效教導功課而不傷害親子關係?按筆者的經驗,若父母重視親子關係過於孩子的學習,多與孩子玩耍和談心,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滿足後,反而更能專心學習或與父母合作。
今日的年輕父母,目睹自己或親友如何憑好的成績向上爬而脫貧;另外,香港以知識型經濟定位亦令「讀書好才有前途」的想法牢不可破。父母著緊孩子的學業本是無可厚非的,但甚麽才是應該執著的?
1. 培養子女的責任感
父母的陷阱是比孩子更著緊。當父母勤於檢查功課、修改錯處,衣不解帶地陪伴孩子做功課和溫習,孩子便學會了倚賴。孩子的成績反映父母的努力而非孩子的實力,甚或孩子讀書是為了取悅父母而非愛學習。
父母的出路是將讀書的責任交給孩子,對孩子有清楚而合理的要求,例如要求他們如何溫習才替他們預默;堅持要孩子自行檢查功課是否做好,寧可他有錯漏被老師扣分或做改正,學習麵對後果。訓練孩子獨立做功課,比在旁監督他們寫字整潔、立即回答所有問題更為重要。
2. 訓練孩子自律
孩子能自律之前必須有「他律」,意即父母設定限製,要求孩子遵守,透過賞罰加強理想的行為,轉化不理想的行為。例如孩子的功課不算太多,約一小時便可完成,隻因拖延常弄至很晚才做好,可規定他在吃晚飯前完成,如做不到,則要延遲吃飯時間,做到則加添遊戲或故事時間。又例如允許孩子看半小時電視,可設定計時器倒數,時間到了便關掉電視,漸漸要求孩子自行用計時器倒數及關電視,成功時予以獎勵,失敗則在下次看電視的時間扣除今次多看的時間。父母能否貫徹執行紀律是成敗的關鍵,切忌時鬆時緊、朝令夕改。年紀較大的孩子更可讓他們參與製訂協議,提高遵守協議的動機。
3. 引導孩子解決困難
人遇到困難,自然想逃避,因要克服困難並不容易。當孩子抗拒某科目或某類習作,催促、施壓並不奏效。若父母認真看待孩子的困難,以同理心體諒其困難或挫敗感,引導孩子明白自己怕甚麽,有甚麽可能的解決辦法和資源,從旁支援他,便可建立孩子麵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例如:孩子怕英文默書,可教他拚音、圖像記憶法等。
4. 發掘學習趣味
對一些刻板的功課,可鼓勵孩子發明解悶的方法,增添學習的趣味,例如為抄生字計時,創最快記錄;或以特別的方式抄,以便記憶生字,等如溫習了默書,一舉兩得。孩子最愛遊戲,若能啟發他們將溫習變為遊戲,便可減低對溫習的抗拒,例如請孩子扮演老師出試卷,答題後自行批改等。
聖經提醒我們:「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聖經新譯本》〈箴言〉22章6節)培養孩子的品德至為重要,父母切忌偏重學業而忽略德性和關係的建立。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基礎,教導定會事半功倍。
文章載自2006年10月4日《談天說道》福音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