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玉
對於大自然的規律,人類把它歸結為"科學"。科學越來越發達,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也越來越多。反之,人類對於自身的認識,特別是對於人生的基本規律的認識,似乎並沒有什麽進展。而且隨著物質的豐富,有可能更加迷失。其實,神所造的一切,都有精密的規律,不能忽視,更不能違背,違背了就自食其果。人生三大基本定律是:界線律、責任律和因果律。而這三種規律實際上是一件事的三麵,彼此不可分的。
有天同一位母親聊天,說到她已經成年的兒子,不願意乘坐公共交通,還要媽媽接送,搞得她很煩。我們當然勸她不要再送了,讓兒子自己想辦法,可是她做不到。從這個小小的例子,聯想到現在流行的"啃老族"現象,就是成年的兒女仍然依靠父母的收入過活,甚至住在父母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僅不幫助父母,還嫌被伺候得不周到。父母除了歎氣以外,還是繼續照樣供應兒女。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違背了人生規律,父母過多的幹涉,養成了不知責任為何物的兒女。人生三律中,界線律是根本。什麽是界線律呢?就是每個人都有一個無形的心理疆界,從而區分什麽是"我的",什麽是"非我"的標準。神創造的人是有自己的位份的,如果沒有邊界,"我"和"非我"怎麽區分呢?
這個邊界很難用統一的標準來劃分,因為它隨著文化、個性、背景而變化;而且隨著年齡的不同而不同。雖然不能用語言確切地界定,但可以感覺出來。在西方文化裏比較明確,在東方文化裏比較模糊。中國文化是強調整體的文化,父母本身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疆界都不太明確,所以在教養兒女方麵,也沒有主動地從這方麵著手,以致於錯過了教養的最佳時間,給自己帶來頭痛的問題。
小孩子成長發育分不同的階段,從最初完全依靠父母或撫養人,到完全獨立,要經過十幾年的時間。人生所有的人際關係中,隻有親子關係是從依賴到分離的,每個階段父母的任務都不同。美國基督徒心理學家約翰.湯森德博士和亨利.克勞德博士所著的暢銷書《為孩子立界線》,給出了一些概括性的原則,下邊簡單地引述書中的觀點。(這本書非常值得一看再看,裏麵有很多具體實用的方法。)
從出生到十二個月。是與父母建立聯係和基本信任的階段,這個年齡的界線很少,要給孩子愛和安全感。
一到三歲。開始學習對"不"的反應,讓孩子了解聽話能帶來好的結果。
三到五歲。更多的了解責任和後果,父母可以和他們講些簡單的道理,並給他們一些力所能及的責任,比如簡單的家事,對於負責任的行為,要給予獎勵。
六到十一歲。孩子從家裏逐漸擴大活動範圍,從家庭走向學校和社會,界線圍繞如何分配時間,先後次序,學校的功課和作業,朋友之間的交往等。
十二到十八歲。這個時期出現界線問題的最多,因為青少年期是形成自我的中間階段,很多的價值觀都在互相衝突,自我的認同,家人的認同,朋友的認同,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重要。他們在感覺上認為自己是成人了,應該自己作決定;但並沒有成年人所有的知識和能力。這種知和行之間的差異,會使他們情緒波動劇烈,好象很反叛。
界線是給孩子安全感的基礎,沒有界線的孩子沒有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任性,不講理,自我為中心,缺乏自製力;導致意誌薄弱,經不起挫折,不負責任,結果就是不成熟。如果父母隨自己的喜好和情緒來對待孩子,高興的時候什麽都好,不高興的時候就吹毛求疵,忽東忽西,忽嚴忽鬆,孩子就不知道該幹什麽,不該幹什麽。今天做了這件事得到表揚,明天可能同樣的事得到批評,他們怎麽能有安全感呢?
父母給出明確的界線的家庭,小孩子就知道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他們可以有在自己的範圍內管理自己的自由,從而養成負責任的品格。父母要做的事就是定出標準,還要堅持標準,獎勵好的行為,懲罰壞的行為,才能培養出健康、愉快和自信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