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潔的婚姻 蒙福的家庭

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弗 5:33
個人資料
正文

我們需要怎樣的親子教育?

(2011-08-05 14:00:16) 下一個

作者:羅博學


他的手掌重重地落在年僅四歲的女兒臉上,小孩便一直哭鬧。為了什麽原因?聚餐中,孩子想多喝一點飲料,在座的都是長輩,氣氛當然喧嚷。爸爸忍無可忍,做出了這樣的舉動。以至於過後的責備,充斥著整個過程。

我知道這又是一次嚴重的家庭困難。將此看作一種困難,其實沒有一點誇大其詞。雖然他的意思是:為了管教孩子,同時為了挽回在人前的尊嚴,但是給她的心靈一定會留下嚴重的創傷,她無法用恰當的語言表達,隻能在哭鬧中,顯示出心靈受傷的委屈。很長時間過去,她的小臉還是一片紅暈,讓人好生心疼。

我認為不應采取此類方式管教孩子有很多理由:

(一)這是早熟的一代。她們心靈的早熟完全出乎我們的預料。孩子在未成年時經曆的一切,都會對她們的成長產生影響。無論她們遭遇的是來自家庭,還是來自於學校。也許幼稚園老師一句鼓勵的話,會成為孩子一生努力的標竿;來自家長一句失去理智的責備,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導致自卑與自閉心理。

(二)對待一個年僅四歲的女孩,采取這樣暴力的做法顯然不妥,無論家長是站在什麽立場上。她們是天真無邪不諳世事的,在餐桌或其他場所,任何人都不會刻意指責孩子任性的舉動。當然,管教是另當別論。合理的教育既非溺愛,也非暴力教育,而是充滿智慧之愛的教育。

有很多理由告訴我們,他的舉動過於魯莽失去理性了。當小孩開始感受到父愛的逐漸缺失,最危險的後果也許已經醞釀。作爸爸的自以為他並不是在體罰孩子,也並非實施家庭暴力,隻是在忍無可忍的關頭對孩子進行一次“巴掌教育”,他意識到自己的衝動,又微笑著送給孩子許多糖果。她忘卻了疼痛,逐漸歡樂起來。

很多孩子在成年之後,往往會出現許多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變質”引發出偏激而危險的行為導向。追根究底,這些問題其實早在他們童年,乃至於青少年時期就被深深埋藏下來。如今出現太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與他們在青少年時期沒有得到正確而智慧的教育,有不可分的聯係。每當我看到那些在鐵窗內的年輕生命,便想到了許多。

我發現為什麽在中國,家長和孩子之間難以達成共識:我們幾乎不可能有成為朋友的可能。中國式的教育中,孩子眼中的父母是獨裁式的家長,他們沒有溫暖的情懷,沒有慈善的理念,也沒有非常人性化的教育。他們所期望的子女是言聽計從,他們往往認為自己代表獨一的真理,人世間的所有真理都被大人掌握,以至於父母自身便是上帝,孩子隻能無條件地聽從他們,從此失去了自主意識,不具備思想自由的權利,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當某個女孩子中學時與男友離家,數月未歸,其父母頗帶有“獨裁式管製教育”的色彩,其家庭教育的失敗影射出中國式親子教育不被真理引導而產生的一係列根源性問題。對於缺乏真理的親子教育,巴金在《家》裏完成了一次宏觀的集體性反思。覺慧、覺民、覺新都取“覺悟、自省”之意,他們渴望個體的自由與新世界、新理想,而作為家族真理代表的高老爺在氏族社會中擁有愚昧而龐大的主導力量,由此導致家庭的衝突,以及社會的衝突,最終釀造時代悲劇。家庭是培育孩子健全人格與完整思想體係的第一學府及第一社會,倘若一個家庭中沒有真理、自由、平等、博愛,對孩子造成的負麵影響、帶來的心靈創傷則十分巨大。

對比以聖經為終極真理的親子教育,父母與子女之間平等、互敬、互諒、互愛的親情紐帶得以維係,是以聖經的教導為基礎的:

“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隻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新約聖經‧以弗所書)。

聖經作為千千萬萬個基督徒家庭的必備經典,是一個家庭和諧、美滿、喜樂、自由的根基,除此之外,沒有絕對完美的個體。“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新約聖經‧提摩太後書)。耶穌史無前例地宣稱祂是道路、真理、生命;耶穌的生命形態已然囊括了真理的各樣範疇;在耶穌的國度,為人之父學會諒解、自省、付出、與寬恕;為人之子也必然懂得諒解、自省、付出、與寬恕。如此,便成功塑造一種健全而美滿的親子教育,上帝的真理維係著彼此之間的情感交融。

祈禱耶穌的真理與生命,在目所能及的當下,在並不遙遠的未來,走向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每一個家庭,都將綻開一朵自由、光明、且滿含笑意的花蕾。(作者是一位中國陝西的基督徒網絡作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