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潔的婚姻 蒙福的家庭

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弗 5:33
個人資料
正文

孝道不是空談

(2011-07-21 07:36:07) 下一個

◆譚司提反

在今日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中,雖然受到不同文化、政治及宗教的價值取向所衝擊,但還是保留了孝道為其持有中華文化的一個獨特標號。我想沒有一個中國人會隨便地、公開地全盤否定持守「孝道」在華人社會的重要性,並作為一個被華人社會接納的華人必須承擔的責任。

雖然在清末民初,一些知識分子猛烈抨擊以「孝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例如五四時期的「四川才子」吳虞主張「非孝」而為人所側目;此外,被當代青年學生視為「思想導師」的胡適,也曾在其文章中鼓吹「父母於子無恩」論點(參楊國樞所著《中國人的蛻變》);然而華人社會卻從未被這些「新知識分子」的論據所說服,改變「孝道」作為社會與家庭關係的核心地位。

在理論層麵上,儒家思想可能沒有廣泛地在華人社會中被討論和研究,但其思想的生活化現象,卻深深地植根在華人的生活形態中。

「孝道」在儒家思想中占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儒家對人倫的關係,基本上是以「孝道」為基礎。儒家視個人生命並非獨立而可分割的個體,基本上個人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而個人的生命又會在子女的生命中延續,有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個人所擁有的生命是由父母所賜與,此之「一脈相承」也。所以為人子女持守「孝道」供奉祖先,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之事,正所謂父母恩,比天高。正因為父母「生我、育我、撫我、鞠我」,當父母在晚年不能完全獨立生活時,子女在「孝道」的原則下,就有承擔照顧父母、供養終老的責任,這是不可推諉的。

但隻要留心一下新聞的報導,鄰舍中發生的事情,或是自己親友的情況,就會發現很多長者不能得到華人社會聲稱持守「孝道」而應得的尊重,更有不少得不到孝子賢孫的供養,成為孤獨老人。

明報在1999年12月21日刊登一項有關老人的調查,當中受訪的五百多名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十人便有超過一人曾被無理大聲喝罵。近年,虐待老人的情況已備受關注,2000年3月1日,?生福利局局長楊永強醫生在立法會書麵答覆李華明議員提問有關「虐老問題」,首次以政府的立場回覆「虐待長者」的定義為:「獲長者信賴的人所加諸長者身上而令其受到傷害的任何行動或行為,這些行動或行為包括:1)身體虐待;2)精神虐待;3)剝奪長者財富;4)性虐待;5)疏於照顧。」雖然,有記錄的「虐老」個案不多,但在高舉「孝道」為社會標記的華人社會?,虐老問題根本就不應存在。

就像以色列人的長者,根本不應有詩篇七十一篇中老詩人的遭遇。在「年老的時候」、「力氣衰弱的時候」要向耶和華求救,因為有「惡人」、「不義和殘暴之人」向他施壓,使他走頭無路,到「年老發白」的時候害怕被人「離棄」。以色列人在神的律法下,必須孝順父母,這不是一個選擇,而是誡命。長者在社群中應受到尊重,生活無憂,更不會生命無故受威脅。惟有當社群中的其他成員「口心不一致」,有口號而沒有行動,正所謂「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以致「孝道」淪為一個名存實亡的文化標記。

據明報在1999年12月27日的報導,香港老人的自殺率全球最高。按1999年的統計,平均每十萬人中便有六十六位長者自殺,同時有研究顯示香港六成的長者有抑鬱症狀。當「百多位年邁長者……在寒風中,哭訴政府福利政策百孔千瘡」(見明報1999年12月27日號),就知道香港這個華人社會在行動上未能盡力持守孝道;雖然未必至於虐老,但敬老就可談不上了。

孝道當然不是指「光宗耀祖,以顯父母」的外在虛榮,也不是「父要子死,子不能不死」的不理性行為;孝道應是一種由心而發對父母的態度與行為,就是要善待父母,要他們身心都獲得最大的益處。

耶穌賜給跟隨他的門徒的大誡命就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然後是愛人如己,這正就是孝順父母的原動力和標準。因為「神愛我們」,所以我們就能彼此相愛。當子女要善待父母時,就應「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使雙親生命得到滿足,是因為要確定神借父母,將他的愛投入我們生命中,使我們在雙親養育中明白和感受到愛的真意。因此我們的回應不止是對父母養育的回報,更是對賜生命的主的感恩。

雖然「天下無不是父母」似是一個過分而未能與現實相符的說法,但善待父母的動力,不單從父母的行動而來,也是對神愛我們這事實的一個回應。

要善待雙親不應隻是滿足其生命的基本需要,而應使他們按著神的心意而生活,所以他們生命應得到不同層次的照顧。首先是生活得到照顧。衣食應無缺而得安全感,當然醫療保障不可缺。其次,他們的生命要充實,就是質與量的成長。應該為他們安排有創意的休閒活動,使他們感到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同時借不同機會得到自我成長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使雙親感到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對別人有貢獻,對家庭、親人、社會都是一個可以承擔責任的人。

人生中難免有不可逃避的傷痛和錯失,子女就應成為他們的支持,聆聽他們的憤怒、不平和恐懼;當然,如果父母還未信主,子女就有無可推諉的責任,使他們早日歸主,超越地上生命,得著永恒生命的盼望。

總之,孝道絕不是空談,而是生活中從心而發的行動,不單是華人而有的一個擔子,而是所有人因神愛世人的恩典而有的自然回應。

(作者獲美國貝勒大學老年學研究文憑,現為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老年學資源中心負責人,著有《老當益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