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金陵十三釵》,對張藝謀徹底失望

(2012-01-09 09:08:30) 下一個
趁著年末的假日,把《金陵十三釵》的小說和電影都看了。

嚴歌苓的小說寫得還可以。她的語言沒有什麽突出之處,但她很會編故事和講故事,把小說寫得引人入勝。整個故事基本是讓情節說話,沒有什麽煽情的語言。南京大屠殺的背景融合得很好,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故事編得真實可信。看完了小說,雖然沒有被感動得流眼淚,但還是有很多感慨:感慨中華民族所遭受的苦難與恥辱,感慨中國軍隊的混亂與無能,感慨二戰時日本軍人的殘忍與野蠻,感慨人性的真實與善良,感慨西方傳教士的正義與無畏。

相比之下,我對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大失所望。令人失望的地方太多。

首先劇本改得太糟糕。把原來小說中的傳遞著上帝仁慈的神父變成一個玩世不恭的屍體化妝師,這樣很多故事情節都變得不合邏輯。為什麽一個好色好酒好財的屍體化妝師會同意犧牲一群性感的妓女去拯救一群教會的學生?也許把原來小說裏正義化身的神父去掉,就省去了宣揚天主教的嫌疑,因此可以容易通過政府審查?

故事說得太白,完全沒有含蓄。編劇和導演基本就把觀眾當作小學生,很多淺顯的解釋都毫無必要地通過非常明白而煩悶的對話給出來,完全不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

那一群演學生和演妓女的演員演技不足。她們表演的痕跡太大,不自然。演玉墨的演員的美貌和性感也表現不出來,雖然背麵鏡頭的屁股扭得還可以。演假神父的Bale演得不入戲,他的很多表情與當時的場景不融合,顯得膚淺不可信。

除了妓女的打情罵俏之外,整個電影的對話太白,太平,沒有驚喜,沒有機智,沒有可以留下回味的句子。對話也一點都不幽默,這對一部殘酷的戰爭片,也許是可以理解的。但電影中的演員(尤其是妓女們)常常因為一點不好笑的事情莫名其妙地哄堂大笑。

太多太長落於俗套的鏡頭,比如日本兵追逐女學生的鏡頭,學生向妓女道歉的鏡頭,假神父向學生解釋的鏡頭。

我平時看電影比較容易流淚,但這部本來應該充滿悲劇故事的電影沒有一個地方讓我感動,因為故事不真實,因為情節太勉強,因為對話太平白,因為表演沒水平,因為鏡頭太膚淺。

電影裏唯一可取是中國士兵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場麵。這些場麵拍得很真實,據說是花了大價錢請了外國專業團隊製作的。從這些場麵裏,可以看到中國士兵的英勇,頑強,機智,以及消滅了很多日本鬼子和炸毀了很多日本戰車的戰果。這些確實會給中國觀眾帶來一些興奮,替他們掙了一口氣。這跟小說原著裏(以及真實曆史中)中國軍隊在南京保衛戰中的窩囊無能成了鮮明的對比。估計張導演設計這些場麵時,想到了這部電影在中國影院裏的票房收入。

這樣一部爛片,居然在國內破了票房紀錄。不知道是因為我的電影觀賞能力有了缺陷,還是我與國內觀眾有了認識上的鴻溝。更不能理解的是,這部電影竟然被選為代表中國參加競選奧斯卡最佳外國語片。也許這是出於國內民族主義教育的政治需要。也許是因為張藝謀的牌子。

自從看了張藝謀的《活著》,我就喜歡上了他。後來他的很多電影都沒有讓我失望。看了《金陵十三釵》,我不再對張藝謀的電影抱什麽期望。曾經導演出《活著》、《秋菊》、《一個不能少》等等傑出大作的張藝謀,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膚淺的,平庸的,浮躁的張藝謀。張藝謀才六十歲,應該說還不老,但他的藝術生命已經老去。一個大師的藝術,居然可以退化得這麽快,退化得這麽糟糕,實在令人感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