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項民心工程,為使數以萬計的災民遠離洪災,最終過上安穩的日子,國家發改委出台了華陰災民遷建工程計劃。這項工程如果實施得當,無疑會在華陰乃至渭南曆史上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一項證據,“華西移民新村”的“夭折”又在向人們證實著華陰市政府的尷尬。災民遷建工程實施後的第三年,仍然隻有39戶災民搬遷,僅占全部3474戶災民的1%。
既然國家出錢,災民們為什麽仍然不願意搬遷?其中的內幕究竟是什麽?正在修建的“華西移民新村”距離災民心目中的民心工程究竟有多遠?
災後遷建成了“爛尾工程”
屋前的街道上汙水橫流,各種洗菜水、淘米水衝刷後留下的菜葉、米渣依然滯留在街道中央,星星點點。屋後的汙水溝裏臭氣熏天,從廁所衝下來的各種汙垢將這條水溝填充得滿滿當當,卻不知道該流向何處。村頭堆滿了黃的紅的各色垃圾,蒼蠅橫飛,一陣風刮來,灰塵卷著白色的塑料袋四散開來,煞是“壯觀”。
這是記者2006年6月在陝西華陰新落成的“華西移民新村”看到的情景。
“這個樣子已經持續了兩年多了。原先政府答應給解決,現在看來沒戲了!”災民魏增軍對當初的搬遷抉擇感到非常後悔。
魏增軍告訴記者,在“華西移民新村”建設初期,華陰市聶郝禮副市長就向他們承諾:“政府將負責完成水、電、路等‘三通’工程。”而在他們搬遷到這裏後,沒有人再提及此事。他們多次到市政府反映,也沒有任何回複。
無奈之下,魏增軍等災民隻好“自救”。“沒有下水道,隻好在街道的中間挖一條淺淺的水溝。沒有電,隻能從大華公路邊原來的村民家中接臨時電。沒有水,就在自己家院子裏打井。有時候抽上來的水是鹹的,沒有辦法喝,我們隻好到別的村子去拉水。”
唯一讓魏增軍等災民感到安慰的是,“華西移民新村”在統一規劃時,在屋後修建了一條汙水溝,用於廁所和牲畜等糞便的排放。然而,由於這條汙水溝至今沒有跟任何市政設施聯通,僅在“華西移民新村”範圍內融匯貫通,現在反而成了這些災民無法言說的“痛”。“現在我們整天都不敢開臥室的窗戶,又一個夏天馬上就要到了,真不知道該怎麽過?”魏增軍說。
2003年8月,渭河發洪水後,魏增軍家的部分房屋成了危房,他隻好從華西鎮慶華村搬遷到了現在的“華西移民新村”。因為每天還要走十裏多路回原來的村莊附近耕種自己的田地,魏增軍沒有將老家慶華村的房屋全部拆遷完畢,他專門留了一間,以備農忙時居住。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魏增軍的房屋雖然蓋好了,政府也隻給了他12000元的建房款,至今仍然有3000元的災後建房款被政府扣押。
據了解,由於生活生產兩相脫節,造成了極大的不便。許多災民采取了和魏增軍一樣的辦法。沒有拆除完畢老房子而被政府扣押災後重建款的災民不在少數。
盡管這樣,在“華西移民新村”,魏增軍還算是幸運的。按照華陰市政府的規定,凡是搬遷到“華西移民新村”的災民,必須建兩層樓房,才能得到全部15000元的災後重建款。他前些年一直做些小買賣,多少有些積蓄。在東湊西借了兩萬多元後,他便將房屋建好了。而許多災民,本來就一貧如洗,盡管四處舉債,最終還是隻建了一層房屋便停工搬了進去。
無錢建房的災民更是舉目皆是。在“華西移民新村”,記者在野草叢生的荒地上費了老大的勁才找到了幾處已經建好的地基。由於長期荒廢,風吹日曬,部分磚石已經開始風化。
“華西移民新村”,災民眼中的“烏托邦”
對於大多數災民來說,“華西移民新村”隻是他們心中遙不可及的夢想。
華西鎮洛西村村民楊太昌,全家有6口人,靠11畝口糧錢維持全家的生活。2003年8月的渭河洪災後,他家的房屋裂開了一個大口子,隨時可能吞噬全家老小的性命。為了能搬遷到“華西移民新村”,他傾其所有,又向親戚朋友借款3000元,甚至不惜找個人以高息借款8000元,還是連蓋一層房屋的錢都不夠。不得已,他咬咬牙,將家中的9畝土地轉包了出去,希望用所得的租金實現全家搬進新房的夢想。不料,禍不單行。“03·8”洪水退去不久,他就患上了出血熱。這場病把家中的錢,借來的錢統統一掃而光,楊太昌至今隻能在危房中度日。
羅西村村民田春勤至今還租住在別人家的避水樓上。田的丈夫患腰椎間盤突出,多年不能下地幹活了。她的公公也已經八十多歲了,隻能靠她養活。因為沒有錢,他們兩口子不得不和公公擠住在一間屋子裏。這間屋子既是他們的臥室又是家裏的廚房。為了按時交付每月40元的租金,田的兒子不得不外出打工。“家裏沒有一分錢,15000元是建好房才給,而且即使給了,建兩層樓要六七萬元,也不夠啊。”說這話的時候,田春勤這個一向堅強的女人聲淚俱下。
據了解,僅五方鄉高家村一個村,目前就有三十多戶災民仍舊棲身於村上的防洪避水樓。而借房居住的災民在高家村也是大有人在。
在許多災民仍然處於無家可歸的悲慘境地中時,華陰市政府卻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辦公大樓。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僅僅縣委一位領導的辦公室就達一百多平方米,室內真皮沙發座椅、木地板、老板桌,樣樣透露出高貴典雅的氣氛,衛生間、臥室更是一應俱全。正如一位災民所說:“辦公條件跟宮殿似的。”
上訪災民被勞動教養
在災後重建款的使用問題上,華陰市政府的“強硬態度”顯然惹惱了災民。
2005年7月,也就是國家撥付災後重建款一年後,大多數災民們仍然沒有得到這筆錢。於是,數百災民來到華陰市政府上訪。然而,盡管災民們頭頂烈日,足足在市政府門口站了一天,也沒有一位領導出來接見。其間,有災民到市政府接自來水解渴,很快全樓停水。有災民想到市政府大樓的廁所方便一下,結果市政府大樓的全部廁所馬上就被上了鎖。
災民們憤怒了。在華陰市政府上訪無果的第三天,災民們去了陝西省政府。“19年了,我們從來沒有這麽多人一起上訪過。我們是被逼迫的。”今年已經81歲高齡的災民代表劉懷榮說。
同2005年年初災民們到國家發改委上訪時所答複的一樣,在陝西省政府門口,前去“領人”的華陰市一位領導又向災民承諾,“三個月內一定兌現災後重建資金等款項。”然而,三個月過後,滿懷希望的災民們又一次失望了。
2005年10月23日,劉懷榮、張緒祥等數十位災民聚集在華西小學劉懷榮的家中,商量再次赴省、赴京反映“華陰市政府行政不作為”的問題,突然幾輛警車呼嘯而至,數十名全副武裝的警察衝進了華西小學。
據當時的參與者田春勤、陳滿喜等災民介紹,“那天中午,我們剛剛在劉懷榮家學習完十六屆四中全會報告,準備學習《信訪條例》時,有人喊‘警察來了’。我們沒有反抗,警察就把我們全部帶走了。隨後,我們被關進了華陰市看守所。”
劉懷榮、張緒祥等數十位災民被抓的第二天上午,數百災民再次自發來到華陰市政府,請求政府釋放被關押的災民。沒有領導出麵與群眾對話,很快,現場出現了大批警察,氣氛變得異樣起來。
9時許,北社鄉土洛坊村八組60歲的老人田 女叔蘭在上訪人群中被子一名警察猛力推倒在地,摔得頭昏腦脹不省人事。這時,上訪災民紛紛要求警察將田女叔蘭老人送到醫院診治。但無人理睬。在這種情況下,華陰市市政府仍無一人出麵處理此事。一氣之下,災民們便上了西潼高速成公路,攔車喊冤。在高速公路上,又有16位災民遭到公安機關的扣押。
2005年11月15日,渭南市人民政府勞動教養委員會對劉懷榮、張緒祥等6位災民各做出了勞動教養一年的決定。
在渭南市人民政府勞動教養委員會的一份勞動教養決定書上看到:經查,自2005年9月以來,劉懷榮先後兩次組織4個鄉鎮、21個村的移民代表開會,煽動部分災民,預謀搶占某單位耕地等事宜,其行為已構成犯罪,但因情節輕微,檢察機關不立案,特決定對其進行勞動教養。
讓人不解的是,那家被公安機關所指的村民代表欲搶占其耕地的單位,對此卻毫不知情。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有誰要搶占其耕地。華陰市有關部門解釋稱,那是因為群眾還沒有對該單位造成直接衝擊,但已經開始在預謀。市政府事前並沒有跟該單位溝通,所以該單位不知情。
在經過了3個月的勞教生涯後,由於身體原因,劉懷榮向公安機關交付了3000元擔保金後,辦理了保外就醫。但是,劉懷榮表示,“我不服,我要申訴。”他說,他對自己當災民代表不後悔,等自己身體恢複後,他還要到北京申訴。
救災款下撥三年災民隻拿到1%
2006年1月19日,渭南市人民政府就華陰災民遷建工作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在這次新聞發布會上,渭南市政府稱,5906萬元不是直接發放給災民的救災款,而是用於移(災)民遷建工程的國債資金;對災民劉懷榮依法實行勞動教養與反映移(災)民遷建工作並無關係,不存在“省、市、縣(市)截留救災款”的問題。
對於這種說法,陝西省渭南市移民局工會主席李萬明感到十分憤慨。自從1993年渭南市移民局成立至今,李萬明一直在這裏工作。2003年,他親眼目睹了發生在華陰移民身上的那場洪水,對他們由移民變災民的苦難經曆深表同情。
在災民上訪的同時,他也在為華陰災民的利益不停地四處奔走呼號。在李萬明看來,三年之前發生在渭河的那場大水,讓數千戶當地農民流離失所。無論是災後重建款還是救災款,在其屬性上沒有什麽本質的區別,其用途都是救助困難災民。“若沒有那次洪水就沒有這筆款項,這是誰也不可否認和改變的事實。”
李萬明認為,“救災如救火。”在這筆巨款下撥三年後,真正用於災民建房的款項還不到全部款項的1%。李萬明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這個工作速度和進度,華陰市政府要將此款全部用於災民建房,至少需要200年時間。“到那時恐怕連災民孫子的孫子都能享受上國家的救濟了!”
為此,他一封接著一封地向中紀委等國家相關部門寫信舉報這一問題。2006年2月,他的第640次舉報終於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
華陰官方的話到底靠不靠譜
2006年3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專門派出調查組就5906萬元災後重建款的落實情況進行了調查。
2006年6月,華陰市委有關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發改委的調查結論從總體上肯定了華陰市災民遷建工作。
然而,記者在“華西移民新村”卻看到,原先花費數百萬元墊好準備安置災民的村台被重新開墾,種上了玉米。兩年前選好的“高家移民新村”原址,由於選址低,施工三次被災民攔截,至今仍然是一片廢墟。
在陝西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頭腦中的問號慢慢拉直了。
據農經處張處長介紹,國家發改委對華陰市政府的工作很不滿意。國家發改委已經責令陝西省和華陰市兩級政府自行籌資,從解決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先解決災民的危房問題。具體方案為陝西省政府出資七百多萬,華陰市政府出資500萬。“具體數字還要根據災民的搬遷數量決定。目前陝西省和華陰市的資金都已經落實,最快將在6月中下旬發放到災民手中。”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要求陝西省政府和華陰市政府繼續做好以下兩項工作:第一,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文件精神對同意搬遷的災民在2006年年底前必須搬遷結束。“目前華陰市正在調查摸底,初步確定有一百多戶災民願意按照國家發改委文件精神搬遷。對於同意搬遷的災民將在人數確定後予以公示。”第二,對於不同意搬遷的災民,按照陝西省同等標準,把危房分等級,每戶補償300~500元不等。“目前渭南市已就此製定出具體實施方案。”
除支付一百多戶災民遷建工程款外,5906萬元災後重建款中其餘的錢將用於渭河綜合規劃治理,主要進行渭河堤防建設。具體哪一段怎麽用,國家發改委表示,在災民問題沒有妥善解決前,其他工作免談。
華陰市政府能不能繼續做好災民遷建工作,災民心中依然充滿困惑。
一位災民告訴記者,三年來,他們苦苦等待的災後重建款至今未得,而在此過程中,華陰市政府豪華闊氣的辦公大樓卻拔地而起,“政府對我們的苦難視而不見,叫我們拿什麽再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