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陝西渭河水災5906萬救災款為何隻剩下50萬?

(2008-05-20 21:34:56) 下一個

陝西渭河水災5906萬救災款為何隻剩下50萬?

2006-01-11 01:49:23 來源: 東方早報(上海) 

2006年1月5日,陝西渭南市移民局工會主席李萬明完成了第616次舉報:兩年前渭河發生水災,國家發改委就撥出救災款5906萬元,這筆錢真正到災民手上的卻隻有50萬元。在此期間,華陰市委Z/F辦公大樓迅速建成。

“616次舉報”令人震驚


移民官員李萬明的第616次舉報讓人寢食難安。僅有1%的救災資金抵達災區———救災款被截流挪用的比例高達99%!它耗散的不僅僅是99%的“溫暖”,影響的不僅僅是99%的救災質量,更給Z/F形象帶來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移民官員李萬明的616次舉報更令人震驚與憤怒。救災款被挪用現象至今仍然屢禁不止,甚至成為一種基層官員的常態。近年僅幾起大案就觸目驚心:山西省民政廳挪用2000多萬元救災捐贈款建辦公大樓,雲南省大姚地震救災資金被擠占挪用4111萬元……李萬明的前615次舉報多屬出自職業良知的工作性“揭醜”,竟然沒能引起有關部門注意,救命錢不救命的窘境,不難看出端倪,不能不引起救災管理部門及司法機關的高度警惕。

身為渭南市移民局工會主席的李萬明,在616次坎坷舉報曆程中,嚐到的辛酸苦辣難以言盡,此次更是直指省市有關職能部門,其個人前途不能不讓人擔心。願紀檢監察機關、司法部門以及上級扶貧機構迅速介入此事,將所有瀆職者和挪用者予以嚴厲追責,切實保護“深喉”們的安全。河南省鄭州市張培元沒有災難會有辦公大樓?

對於下撥到位的1188萬元為何沒有發放到災民手中,當地Z/F部門解釋說,由於災民不願意到Z/F指定的地方去建房,重建工作難以進行,Z/F也就沒有向上級申請更多的資金,所以大部分款項留在省裏麵。

這真是天大的笑話。體現國家關懷的救災款,絕大多數都“滯留”在Z/F手裏,不要說“災民不配合導致重建工作無法展開”這個理由帶有明顯的“搪塞”色彩,就算真是如此,從災難發生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數年,眾多災民還沒有被安置,當地Z/F沒有責任嗎?

不知是不是一種偶然的“巧合”,就在華陰市災民苦等救濟款未果之際,闊氣的華陰市委Z/F辦公大樓卻迅速蓋好了———除了樓宇高大之外,樓外牆采用的玻璃幕牆顯得格外闊氣。

“沒有災難,也許就沒有Z/F的辦公大樓!”一位災民說。這當然是災民的一種極其自然的猜測和質疑,在沒有被有關部門查證之前,誰也不敢妄言這座Z/F辦公大樓是花國家救災款建設而成。但問題是,即便沒有截留救災款,災民安置還需要大筆資金,Z/F就應該在這時蓋大樓嗎?山東省淄博市陳一舟救災款“瘦身”的財政誘因

筆者認為,救災款一而再、再而三地消隱於無形,除了的確有人趁機“雁過拔毛”,中飽私囊外,還帶有某種程度的必然性:救災資金被挪用、擠占,往往與公共財政體製不完善、基層財政窘迫直接相關。

在許多貧困地區,財政入不敷出,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提供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救災救濟、五保戶供養等公共物品。在很多基層官員眼中,救災款常被理所當然地視為一項重要的財政來源。一旦發生災害,用於生活救助的資金到位較快,忽然來了一筆錢,官員們自然傾向於把錢花到最能顯示政績或者是最能保住官位的用途上,就在華陰市災民苦等救濟款未果之際,闊氣的華陰市委Z/F辦公大樓卻迅速蓋好了。這就可以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而在查處救災款被挪用方麵,我們往往隻注重查處被截留挪用的資金有沒有流入個人腰包,卻對那些所謂的冠冕堂皇的截留挪用網開一麵,殊不知,在這些冠冕堂皇的截留挪用背後,救災款流入個人腰包更加有了可能。這也許就是挪用貪占救災款現象屢禁不絕的深層根源。四川省成都市何勇海“預謀”是個啥罪名

為了追討這些款項,2005年10月23日,多次反映問題未果的劉懷榮、張緒祥等代表商量,準備再次向上級反映問題。華陰市公安局決定對81歲的村民代表劉懷榮等實施勞動教養。渭南市勞動教養委員會決定書寫道:劉懷榮先後兩次組織群眾召開代表大會,預謀搶占某單位耕地等事宜,由於檢察院不立案,特決定對其進行勞動教養。

眾所周知,且不說這種所謂預謀是強加的莫須有的。就算他們預謀了,就算他們在私下裏議論了,但如果根本沒有實施搶占,那就不應當對他們實施勞動教養。何況,根據《勞動教養試行辦法》規定,預謀根本就不屬於勞動教養之列。

出於自我權利的救濟,向上級尋求保護,這是憲法賦予每位公民的法定權利。認真解決他們的問題,這也是Z/F理應具有的法治品質和公共管理素質。但為什麽華陰市敢於以”預謀“之名將他們勞動教養?如果對群眾意見充滿敵意,視反映問題為與自己作對,以違法亂紀方式,使反映問題者無法順暢表達意見,那不知還會有多少類似的荒唐事發生呢!山東省濰坊市馬廷剛

作者:文 張培元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