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空,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
科學最令人鼓舞的是它的新發現改變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物理學仍然在 20 世紀出現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帶來的觀念的轉變中掙紮。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們不得不麵對兩個相互衝突的理論模型 — 主張一個機械的,可預測宇宙的牛頓模型和認為宇宙是比較較混亂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模型。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後一個模型的意義。
佛教最重要的哲學觀念是空的理論。空的理論核心是認為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包括我們在其中的存在,與事物的真相根本不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世界和我們自己具有自身包容的,可以定義的,有別於他的,持久的實在性。例如,檢查一下我們的“自我”這個觀念,我們會相信對於我們的存在,有一個獨立於肉體和精神的基本核心,它表征我們的個體和身份並使我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空的哲學指出這一觀念不但是一個本質的錯誤,而且是導致一切攀援,執著,和形形色色的偏見的基礎。
根據空的理論,任何固有的獨立的客觀實在都是沒有根據的。一切事物和事件,不論是物質的,精神的,還是象時間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都沒有客觀獨立的存在。客觀獨立存在性表示事物或事件是自身具足圓滿的。這就意味著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相互作用,並對其他事物產生影響。但是我們知道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擰一下 引擎的鑰匙,火花塞點火,發動機工作燃燒汽油。而對於一個自我包容的宇宙,先天具足的事物,以下的事情不會發生:我不會在紙上寫字,你也不會讀本頁上的文字。既然我們在相互作用並相互改變,我們隻有認為我們不是獨立的,盡管我們的直覺或感覺認為我們是獨立的。
從因果關係中結果的角度來看,內在獨立的存在與原因不相容。因為原因表明不確定性和依賴性,而任何獨立事物都是不可改變的,自我包容的。所有的事物均由相互依存的事件,相互作用的現象組成,這些事件和現象沒有固定的不變的本質,它們本身就在動態的關係中不斷變化。事物和事件的“空”性在於它們不具有不變的本性,內在的本體性,或絕對的,不依賴於他物的存在性。這一有關存在的基本認知在佛教的經典教義裏被稱為“空”,梵語稱為 Sanskrit 。
(對“空”的概念的一種普遍的誤解是:“空”否認物質的存在。從上文看來“空”並非否認物質,“空”所否認的是物質的絕對屬性。空並非與有成對待概念。“空”不否認“相對有”,空隻與絕對有成對待。“空”的概念裏沒有“相對空”--- 譯者注)
在我們的觀念中,事物和事件有持久的和內在的實在性。我們會相信組成世界的事物有其自身獨特的,不依存於其他事物的本體。這些具有獨立本體的事物之間發生交互作用。我們相信內在真實的種子在具有內在真實的時間和空間裏產生內在真實的稻穀。種子,時間,空間和結果 — 我們都認為有實在的本體意義。這樣一種世界由具有內在本體性的事物構成的觀念在我們的語言的到了強化。我們的語言有主語和謂語,分別為有實在意義的名詞形容詞和主動的動詞構成。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而且,事物的每一個屬性都從屬於其他的因素,例如我們給事物的名稱,事物的功能和我們對事物的觀念。
空的理論基於對佛教古代經典的闡釋。首次係統論述空的佛教哲學家是龍樹。關於他的個人生平所知甚少。但我們知道他來自印度南部,是佛祖釋迦牟尼之後對佛教理論體係的建立最重要的一個人物。曆史學家把大乘 佛教的中觀學派的形成歸功於龍樹 。這個學派在西藏至今仍然是佛教的主流學派。龍樹最有影響力的哲學著作是《中論》。在西藏的佛學院裏,《中論》至今仍被背誦,研究和討論。
我個人用了大量的時間對《中論》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並與我的老師們辯論。 60 年代,在我流放印度的第一個 10 年中,我得以對空的理論作深入的,個性化的鑽研。在這寶貴的 10 年中,我有機會每天用數小時和我的兩位導師在一起。他們兩位都是空論的理論家和見證家。
×××××××××××××××××××××
現代物理學最引人入勝的一麵是量子力學揭示的微觀世界對我們對世界常識性的理解構成了挑戰。光即可以視為波又可以視為粒子;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我們無法同時知道一個電子的位置和運動狀態;量子態可以表現為重疊的形式。這些科學事實揭示了一種對世界全新的理解方式,完全不同於在經典物理學裏物體的行為是確定的可預測的。著名的 schrodinger 貓的理想實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把一隻貓放進盒子裏,一個放射源在一小時之內有 50% 的可能性發生衰變,感受器測量到放射衰變就會激發毒氣向盒子裏釋放。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不打開盒蓋,這隻貓既可以是活的又可以是死的。這樣一種重疊態顯然與矛盾律相違背。
對於一個受過龍樹思想熏陶的大乘佛教僧侶來說,空的觀念和新物理學之間的呼應絕不陌生。如果在量子的水平上,物質不再象它所表現的那麽堅實和明確,那麽在我看來,科學正在逐漸靠近佛教通過冥想觀照得出的理念:空和依存。在新德裏的一次會議上,我聽過 Raja Ramanan ,一位被譽為印度的薩哈洛夫的物理學家,將龍樹的空的哲學與量子力學相提並論。經過幾年來與眾多的科學家的討論,我確信從哥白尼時代開始的物理學偉大的發現都在揭示一個真相:存在並非如其所現。當我們把世界置於觀測的鏡頭下 — 科學實驗或者佛教空的邏輯分析以及冥想觀照 — 我們就會發現事物比我們的常識所認知的世界更為微妙,有時甚至是相互抵觸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