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楚成王與齊桓公、秦穆公和晉文公爭霸,倒黴蛋是鄭國,現在楚莊王和晉成公爭霸,倒黴的還是鄭國,公元前584年、也就是周定王二年,楚莊王命公子嬰齊領兵伐鄭,這個時候鄭國剛好“輪到”歸屬晉國,晉成公就命荀林父(荀息的兒子)救鄭,楚兵還不想跟晉正麵交鋒,就改變策略伐陳,要借伐陳來迫使晉國退兵,陳國投降了。
第二年,趙盾死了,郤缺(郤芮的兒子)繼趙盾的位,新官上任照樣要燒火,他說服晉成公親征討伐變節的陳國,但晉成公中途病死,所以晉軍不得不退兵。同一年,楚莊王乘晉國大喪,就興兵伐鄭,郤缺為了救鄭就領兵偷襲楚營成功,鄭襄公與眾大臣都很高興,隻有他的弟弟去疾擔憂,認為楚國敗於晉國,必定要找鄭國泄憤。為了解除鄭國的危難,他主動出使楚國,說服楚莊王跟鄭國結盟。
鄭國歸順楚國不久,又被晉國收攬過去,楚莊王就在公元前575年再次伐鄭,這一次伐個徹底,迫使鄭襄公肉袒負罪,本來想就此滅了鄭國,又怕因此引發大的戰爭,就故意說是避免犯上次“蹊田奪牛”的錯誤,同意由鄭國公子去疾到楚國為人質後退兵。
卻說晉國得知楚國伐鄭,就發兵來救,還沒到達就得知鄭國城破投楚了,就紮營對峙,本來楚莊王是聽從孫叔敖的意見要退兵避開晉軍,但後來被新寵臣伍參說服改退為進,而晉國元帥荀林父見鄭國已經投降,原本也想就此退兵避開楚君,無奈下屬多有主戰者,所以也就把退弄成了戰,兩個大國大戰一通,交鋒的結果是楚國大勝。
兩年後,楚國令尹孫叔敖死了,荀林父趁機出兵伐鄭,總算規模不大,隻是搶劫了一通後退兵,楚莊王見鄭襄公這些年能遵守盟約,也就放去疾回國幫助他治理國家。
【淺評】鄭國地理位置特殊,任何一個要稱霸的諸侯,都必須臣服鄭國;而鄭國的實力已經沒辦法抗衡齊、晉、秦、楚中的任何一個,所以那一個諸侯來討伐它就投降那一個,投降了這一個諸侯,就必定惹來另一個諸侯新一輪的討伐,他們樂此不倦,在一百來年中,鄭國是投降最多的國家,至少也有幾十次,這也是它不滅亡的一個原因。當真正沒有被滅掉,是四大諸侯都明白,自己一旦滅掉鄭國,將會惹來其他國家的攻伐,所以也就默認了鄭國“牆頭草”的作風,這是諸侯混戰中的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