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昭公被弑殺後,那個賣色買國的宋文公鮑一直對楚不敢失禮,所以也就相安了好幾年,這次楚莊王為了找晉國的麻煩,竟然殃及了宋國,事情是這樣的:楚王為了占領鄭國,但怕晉國作梗。公子側就獻了一計:宋國最親近晉國,隻要攻伐宋國,晉國一定會發兵去救,這樣就無暇顧及鄭國了。
楚莊王讚同他的分析,但覺得宋文公一直對楚謙恭有禮,出兵討伐沒有借口。公子側就為他設計一個借口:派曾經得罪過宋昭公和現在在位的宋國司馬華元的申無畏出使齊國。
從楚國出發去齊國必定要通過宋國,按照規定,凡通過另一個國家,必須持有假道文書,否則就是違法越境,可以治罪的,這一回楚國故意不給申無畏假道文書。
公子側這一計,無疑是讓申無畏去送死,借他的性命來製造伐宋的借口。楚莊王為了大業,也就不在乎申無畏當初為了社稷第一個冒死進諫的忠心了,逼著不願應命的申無畏上路。申無畏見事情無法挽回,就哭著叮囑送別的兒子申犀:我此次出使,一定死在宋國,在我死後,你一定要請大王出兵為父親報仇。申犀含淚答應了,父子生離。
事情不出楚國君臣的意料,申無畏無假道文書被抓獲,司馬華元認出是自己的仇人,就慫恿宋文公把他殺了,楚莊王得知申無畏被殺消息的時候正在吃飯,連飯也不吃了,就去部署伐宋事宜,在最短的時間就屯兵宋境。
當時楚國統率是公子側,宋國應戰的是華元,華元一麵向晉國求救,一麵布置堅守。晉景公接報後就要發兵,但被謀臣伯宗勸阻:當初荀林父帶600兵車都敗給楚國,這是天助楚也,這次出兵也不一定能打勝,還是不救為好。
晉景公心有不甘:不救宋,宋一定歸屬於楚,現在晉國的屬國已經幾乎沒有了。伯宗就獻計:楚國距離宋國遙遠,一定不會持久,隻要把晉國就要出兵救宋的消息傳遞給他們,宋國就會堅守到底,這樣不發兵也能救宋。
不出兵就能達到救宋的目的?有這樣的好事,晉景公當然不放過,就派自告奮勇去宋國傳遞消息的解楊出發,沒想到解楊被楚兵抓獲,楚莊王問他到宋國何事?解楊倒也爽快,把傳遞消息的使命告訴對方,楚莊王就讓他用傳遞“晉國不發兵”的消息來交換自己的性命,解楊假裝答應,就按安排來到宋城麵前喊話,解楊對著宋國兵將大聲叫喊:我是晉國使臣解楊,奉主公命令來傳話,不幸被楚兵抓獲,晉國已經發大兵來救援了,你們一定要堅守到底!
楚莊王見他違背承諾就要處死他,解楊毫不畏懼:你處死我,是告訴你們國人,以後可以違背自己的使命而去遵循外國國君的指令。楚莊王一聽,既佩服他的忠勇,又為了給自己臣民一個榜樣,就放解楊回晉國。
宋國得到解楊的消息,以為晉國真的發兵了,就拚命堅守,楚國一時攻不下,一對峙就是半年多,宋國已經山窮水盡,國內斷糧、斷料很久,甚至到了易子而食、撿骨燒火的地步,但還是不願意投降。宋國如此,楚國也好不到那裏,軍中隻剩下最後7天的軍糧了,7天宋城不破就必定要退兵。
這一天,華元對宋文公說:現在已經堅守不下去了,隻有冒險,今晚我去劫楚軍主帥,逼他們簽和約退兵。
宋文公同意了,當晚,華元換了楚兵的服飾從城樓上縋下來,偷偷溜到公子側所居住的城堡下,遇見楚兵,就假裝是來向元帥公子側傳遞大王命令的,隨後就上樓堡,公子側剛好喝了楚王賜的酒睡得正酣,華元就爬上睡床去,隨後搖醒他,公子側醒了見到陌生人在自己身邊大驚要坐起來,衣服被華元壓住,華元用一把雪亮的匕首抵住公子側:我是宋軍元帥華元,今天跟你和談,如果不答應就先要你的命。
公子側是一條好漢,好漢就不願意吃眼前虧,趕緊放軟口氣請他有事好好商量,華元就把宋國守不下去的情形如實告訴他,公子側就問為啥不投降?華元回答:城有被攻破的危險,但人有不滅的信念,絕不會被迫簽城下之盟。如果楚國有誠意和談,就先撤兵30裏,我本人願意到楚國為人質,保證宋國以後對楚國友好。
公子側疑惑的問:你所說的情況都是機密,你怎麽敢告訴我?華元說:君子矜人於厄,小人利人於危。你是君子,我當然要告訴你實情。公子側聽對方承認自己是君子,也就當起君子來,把楚國的餘糧實情告訴華元,兩人越說越投機,竟然結拜為兄弟,公子側答應天明就勸說楚王退兵,讓華元別違約讓自己難堪。
見事情辦妥了,華元就拿著公子側的令箭大搖大擺回宋營。第二天,楚王接受公子側的勸說答應和談,宋、楚簽訂了合約,華元到楚國為人質,楚國退兵。
申無畏的兒子申犀見報仇無望大哭,楚莊王為了彌補就任命他為大夫,同時厚葬了申無畏。
華元在楚國六年,等到宋文公死了,宋共公繼位才回宋國,他是一個有才智的人,清楚宋國是大國爭霸的犧牲品,要保護自己的國家,就要促使楚、晉和平分治天下,在楚國期間,他盡力與公子嬰齊、公子側拉好關係,借助他們的力量,使楚、晉之間的爭奪有所緩和,這是後話。
【淺評】戰爭中君王不苦,將領小苦,士兵中苦,百姓大苦;戰爭勝利,君主大得,將領中得,士兵小得,百姓不得,他們最多也就有間歇來舔舔傷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