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歎息說:最有才能的是寧戚、賓須無,隻可惜這兩人都先自己而去了。
以前介紹過,寧戚是借“浩浩兮白水”求得功名後很有建樹,賓須無是護鄭厲公奪位的大將。
齊桓公說:除這兩人外,難道就沒有可以任用的人才嗎?公孫隰朋怎樣?
公孫隰朋就是當初去魯國帶回管仲的使者。
管仲回答:公孫隰朋不恥下問,公而忘私的品行是很好,但他就如我的舌頭,人死了,舌頭怎麽能長久呢?他不會有多長時間可以來輔助主公的。
齊桓公又問:鮑叔牙怎樣?我想委政給他。
管仲說:鮑叔牙的人品很好,是一個君子,但他為人過於耿直,沒辦法容忍人家的某些缺點,這樣就很難跟別人相處得好。
齊桓公再問:易牙呢?
管仲說:易牙萬萬不可,即使您不提到,我都要請您以後遠離他們三個(指齊桓公最親近的豎貂、易牙和開方),您再繼續寵信他們,以後一定會被他們所害。
齊桓公不相信,就以豎貂自宮、易牙烹子、開方棄位的行為來替他們說明忠心。
管仲非常清楚這三個人對齊國的危害,就不惜花費自己最後的一點氣血來分析給齊桓公聽:性是一個男人最珍貴的東西,身體來自父母,他連自己的寶貝都能夠自殘,還有什麽事做不出來?易牙烹子更是駭人,父母、兒女是最親近的人,他連兒子都能殺,還有什麽人他不敢殺?再說開方,他放棄衛國的君位,所圖謀的東西就比這個放棄的東西要大,這就看出他的野心了。
說完再三請求桓公在自己死後一定要遠離這三人,齊桓公聽管仲分析得有道理就反問:你既然知道他們是小人,為啥不早些時候把他們趕走,為啥等到現在?
管仲回答:我知道他們是小人,但有我在,他們做不出大的壞事來,就如同有了大堤,水沒辦法溢出來一樣,現在大堤就要沒了,沒了大堤就要防備水患。齊桓公聽從了,管仲也就放心的閉上了眼睛。
管仲死後,齊桓公就任命公孫隰朋為宰相,但才一個月也跟著死了,印證了管仲的預言。隰朋死後,桓公要拜鮑叔牙為相,鮑叔牙推辭了,桓公以再也沒有人可付托來逼他就任,鮑叔牙就以趕走“三貴”為條件,齊桓公硬下心來按他說的做,鮑叔牙才上任。
“三貴”走後,齊桓公極其不習慣,才幾天就覺得渾身不對勁、日子過得枯燥無比,就重新招他們回來,鮑叔牙性格耿直,沒有管仲的用人策略和治人才能,容忍不住就氣病了,不久也就病死,鮑叔牙一死,齊國再也沒有人才可以製約“三貴”,齊國的大動亂就要揭開序幕了,齊桓公也自吃苦果,死後連一個收屍人也沒有,後人歎息齊國是離不開管仲的。
【簡評】管仲無疑是一個超越的政治家,在他的治理下齊國才得以大治成就霸業,但在他死後,齊國所發生的動亂來看,管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齊桓公不聽話,那麽是齊桓公的責任;相反,他對管仲是極其信任,所以沒有提早布局好三件大事就是管仲的過錯:一是沒有幫助齊桓公確認繼承人,雖有初定公子昭以後繼位,但沒有定名分,也沒有為他打下一個基礎;二是自以為能控製“三貴”而放任,其實也就是一種互相妥協的曖昧處事方式;三是沒有培養(或者招聘)頂替自己的人才,這也有攬權之嫌。